《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12 笛卡尔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2、笛卡尔(公元1596—1650年)
十七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二元论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出身贵族家庭,青年时曾到国外许多地方游历过,特别是两次到荷兰,受到资产阶级较深的影响。他于一六二九年在荷兰定居,直至一六四九年因受荷兰宗教势力的迫害,才迁居瑞典。
笛卡尔反对经院哲学,主张哲学革新、科学进步,但在政治上却持妥协态度。他给自己订的行为守则,主要是服从“法律和习惯”,笃守“宗教信仰”;“合乎中道”,不走“极端”;“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欲望,不求改变此界的秩序”。[1]这明显地反映了当时经济上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妥协的保守的一面。
他是近代唯心主义理性派主要代表之一。他把哲学比喻成大树,形而上学[2]是树根,物理学[3]是树干,其他科学是树枝。他认为理性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是人人天然地均等的”[4],主张用“理性”来审判一切,扫除旧的封建传统偏见,建立新的哲学。他提出“普遍怀疑”的方法。他说,要追求真理,就必须对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次,不过,“当我······想着一切都是假的时候,这个在想这件事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5],所以,我的思想是存在的,这是无可怀疑的,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个唯心主义定理。
他公开宣扬二元论的观点,把物质世界和心灵说成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两者互不依赖。但他又认为这两个实体都来源于上帝,这就使他的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他从二元论世界观出发,认为人的知识不是来源于感觉,而是来源于理性。他说,人具有天赋观念,“上帝的存在”是第一个主要的天赋观念,其他还有“我思故我在”以及数学上的公理等等,都是在人出生之前,上帝就把它印入人的心中,只有以这些天赋的理性为依据,推演出来的知识才是唯一可靠的。
笛卡尔对方法论比较重视,强调要根据“十分清楚明白”、“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来进行判断,并“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6],这对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他不懂得理性和感性的关系,不懂得演绎和归纳的关系,因此,他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
笛卡尔的物理学是他哲学中的“积极的、世俗的内容”。[7]他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按它本身的规律运动和变化着,整个宇宙好比一部永不停息地运转着的机器。这显然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但他还看到事物的一些辩证因素。所以恩格斯称他为近代哲学中“辩证法的卓越代表”。[8]他在数学领域里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变数引入数学,创立了解析几何,也为微积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笛卡尔哲学的两重性反映着十七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想摆脱封建束缚,但又害怕人民,宁愿与贵族、教会妥协的两重性。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拉美特利等人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尔的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抛弃了他的唯心主义。
主要著作有《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
注:
[1] 《十六 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11-112页。
[2] 研究神、灵魂、自由等经验以外的东西的学说
[3] 研究自然界的学说。
[4] 《十六 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03页。
[5] 《十六 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14页。
[6] 《十六 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10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