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圈球技术施展的前提——空间和落点意识
业余界有个片面的说法,打球不能退台。如果你是快攻为主的打法,不退台是对的;但如果你是弧圈球打法,或者你要施展弧圈球技术,那就必须适当退台。快攻打法的核心是速度,不在乎旋转,所以这种打法不能退台,退台之后就很难发挥出速度优势了。而弧圈球打法,本质是旋转,是打单板质量,你不让开空间,怎么去发力。

为什么乒乓球很复杂,因为它有很多东西是反常识的,是很复杂的。是的,在40+塑料球时代不退台是一个大原则。但是要发挥弧圈球技术,你就得适当退台。大原则不退台和弧圈球技术退台,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不退台的时候以快攻为主,需要发挥弧圈球技术的时候再退台就对了。但业余的往往是站桩打法,没有良好的空间意识,一直站那个位置,基本上没有主动的站位变化,或者说站位的变化总是被动,慢一拍。不管快攻技术还是弧圈球技术,统统不退台。结果自然是很尴尬的,拉球老是感觉发不上力,很容易被来球顶住;越想发力,越发不出力,失误很多。
波尔是欧式两面弧圈的代表,我们看他打球,拉半出台的时候肯定是近台站位,只要球进入上旋节奏,他先于来球就开始后撤,每一板击球都在合理的移动,尤其是合理的后撤。上旋球肯定是不顶的,近台处理;当你把下旋转换成上旋的时候,球就开始变顶了,如果你不提前移动,那么必然是被上旋顶住;而且随着发力的提升,上旋球相持的球通常是越来越顶,然后到了中台后就基本上稳定住了。业余的通病就是脚下站桩,下旋球在近台,上旋球还是在近台,不让开空间,就算是许昕和马龙也不可能在近台充分发挥弧圈球技术的。
伴随着空间意识的还有一个意识,那就是落点意识。业余的打习惯了近台之后,以为退台之后也应该追求硬怼,也应该追求一板过。实际上不是如此的,真正的进入弧圈球对拉的时候,比拼的就是落点了。如果进入退台对拉环节,你还是按照硬怼的思路去拉球,那么往往是容易失误的。因为硬怼就意味着我用尽全身的力量,但这个时候动作往往是很大的,还原慢,很容易导致后续衔接失误。而且硬怼的意识往往导致落点很单调,说白了,硬怼就是蛮干,而且习惯硬怼的人往往控制不好落点。毕竟平时练习和打球都是硬怼,你让他打出精准的落点。那肯定是不符合习惯的。
弧圈球技术,不单是说练好框架就够了,还必须要有好的空间意识和落点意识。因为弧圈球技术本来就是大开大合,同时又要求落点精准的。像许昕,马龙和波尔就是和典型的弧圈球为主的打法,主打旋转,落点个单板质量。
总而言之,要想发挥好弧圈球技术,空间意识必须要有,该后撤就后撤,别一直站在近台。而且也要有落点意识,因为后撤之后,你再一板过的难度就极高了,就算是许昕也不可能保证退台之后一板拉穿对手的。弧圈球是一种适合连续性进攻的技术,需要耐心,不要着急,它是更适合追求落点的技术,不适合近台那种凶狠的搏杀的一板过的打法。弧圈球技术是用旋转控制住对手,让对手很难防守和反击,然后以精准的落点和强烈的旋转洞穿对手的技术。
乒乓球是看似简单,实则内容非常丰满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理解其全部。尤其是业余球友更需要博采众长,加深理解。简而言之,弧圈球,你要跑起来,要多准备一两板,不要心急,也不能心急。越是心急,拉球的动作越是变形,反而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