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陈设计 | 展陈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与情境构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展览方式已不再适应大众对知识的获取习惯和模式。
大众不再需要为了解某个或者某类单一的展品去跨越国家或是城市进行调研、获取资料。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使传统静态的展陈空间也发生了变革,为展览内容和方式提出了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性思考。
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成为策展主线,空间的形式语言强化了观展者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空间情境的构建、全息影像及数字化的介入使展陈空间发展出现了跨越式的变化,拓展了民众的视野,带给人们全然不同的感受。
信息技术的更新
在信息咨询、影音、虚拟现实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空间仍然会最真切地介入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中。人们可与去博物馆感受空间带给人的魅力,正是因为它是独特的,是基于一定功能的创造,所以能够提高民众对空间的感知、对场所的记忆,无疑加深了人们对博物馆的依赖。
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多重的、多角度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融入都会加深参观者的理解。设计师应根据展馆的需求规划场馆的使用,如空间形式上的表达和意象的导入。



在2020年迪拜世博会上,梵蒂冈的建筑艺术与绘画在阿拉伯世界有了一场美学、科学与信仰的跨文化、跨宗教的相遇。
在展馆的中心位置,通过高科技摄影捕捉对米开朗基罗绘画技法及颜色进行深入研究,配合调光系统,将其名作《创世纪》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对原有建筑规划的表现,将展馆的空间构成抽象成眼睛的形状,经过精确的计算,对步入展馆内部的观展者进行声音上的同步介入,配合青铜材料及灯光的交错周而复始地构建出流动而极具震撼性的展示舞台。
当人们置身于博物馆的空间中,是有一定背景介入的。它不是单纯的自然的空间,是基于前期诸多因素的。空间的规划设计像一幕电影版从动线入手,带动人们的情绪。随着人们在空间中游走以及时间的推移,越发感受到设计者对空间注入,以及要传达给人们的关于环境和思想上的表述。这种表述也正如电影镜头的滤镜,通过诸多的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去加深空间参与者对场馆的记忆。这种带入感是真实的,无法取代的。信息化的介入使固定的展陈空间模式发生改变。
所以,空间会在参与者中产生极大的效能,这种效能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信息技术在空间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展览的主体和内涵。二者是对展览主题的诠释,使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展览的内容,带给人们启发和感悟。
空间与情境构建

由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便将天光、水面等自然因素注入到清水混凝土中,构成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步入博物馆,巨大的玻璃幕墙是由标志性的混凝土空间构成的精美取景框。由玻璃箱体构成的博物馆坐落在一片清澈见底的碎石水面上,建筑的对面是两颗由白钢构成的倾斜树干,在灰暗色调里非常耀眼,仿佛以道劲有力的语言诉说着艺术最深层的精神世界。
而空间的场所精神,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联想。
因此,更纯粹的空间往往会承载更多元的世界,这也让众多艺术家的作品在空间中碰撞出绚烂的花火。
博物馆展厅中的人工照明与自然光交互作用。
艺术作品的展区由人工照明主导,灯光对视觉的引导能够帮助人们判断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同时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展品所处的环境背景。
公共空间,如建筑界面的交汇处、公共艺术展区、楼梯间利用自然光给参观者带来对光线的遐想。
混凝土冷静的色彩配合自然光的介入,让人、空间与自然在建筑中相遇,沉着而静谧,构建出富有当代质感的冥想空间。
观展动线对空间感知的影响




1959年,美国建筑师弗兰克.赖特操刀设计的所罗门. R.古根海姆博物馆,一经面世便受到世人的瞩目。
博物馆馆长希拉·贝雷相信只有赖特的“有机完美主义”才能实现其“精神殿堂”的构想。于是在摩天大楼丛立的纽约,一抹白色的螺旋线给,人们带来惊喜,以矩形天际线为背景的海螺型建筑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城市地标。
艺术爱好者与游客蜂拥而至,纷纷到古根海姆博物馆参观。
建筑内部螺旋盘升的动线设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横平竖直的空间界面,带给观展人群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人们行走于斜线型博物馆空间,沉浸在艺术品与空间带来的氛围中,或驻足停留,或盘旋前行,这本身就成为一-幅动人的画面。自然光从建筑的顶部倾泻而下,将光与影随时空、季节的变化在纯白色的展陈空间中演绎到极致。
直到今天,提及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人们仍会津津乐道地讲起那条令人愉悦的坡—古根海姆博物馆内部的环形坡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