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农业革命是“骗局”吗?原始人活的比现代人幸福?
亲爱的心友们,大家好,我是心委。
想起来前段时间看到《人类简史》里面有一个暴论——农业革命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这下一下子把我这小伙子给吓傻了。
农业革命,简而言之,是指人们逐渐学会耕作农作物,由采集野生植物到有意识地耕种。
它将人类从只能狩猎和采集(摘果子野菜)的原始部落形态,提高到了农业文明的阶段。
毋庸置疑,这一转变是人类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工业文明与原子能时代等一切的基础。
因为农业革命让“人类驯服了小麦”,人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致使大量食物剩余,最终导向文明的起源。
不过,一位以色列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写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提出一个暴论——农业革命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农业革命,身心俱疲
作为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当然认为农业革命“功德无限”。
我们现在的生活摆脱了狩猎时期的担惊受怕,也没有了饥一顿饱一顿的风险。
有时,我们甚至还会有营养过剩的问题。
然而,对于刚刚步入农业社会的原始人而言,农业革命真的美好吗?
历史学家对比了农业革命前与农业革命后智人的骨骼形态,惊讶地发现经历了农业革命后,智人的平均身高下降了,骨骼健康程度也大不如前,甚至连脑容量也有所减小。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作为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杂食性动物,我们生性是需要运动与四处奔跑、与伙伴交涉来维持身心健康的。
但步入农业革命后,原始人需要进行“违背天性”的辛苦劳作:
它反而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辛苦、身体变得更差了。我们的身体适合爬果树、追瞪羚而不是弯腰清理石块、挑水桶,人类进到农业时代后出现了大量疾病,如椎间盘突出、关节炎和痴气,结果“不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驯化了我们”。农业革命唯一的好处就是使得人类数量呈指数增长。
就像被人类圈养的家畜一样,它们不用担心生存问题,在群体角度上讲是非常成功的,因为他们这一个种群可以依赖人类大大保障自身的生存。
但对于单个生物个体呢?这种被圈养的生活是很可怕的,因为每一个生物都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缺乏运动与几乎没法活动造成的卫生问题与心理问题是我们人类所难以想象的。
作者认为,步入农业革命的人也是如此。
他们的活动范围大大减小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养育这些农作物。
而农业活动的大幅度增加,也带来了食物来源的单一与运动的缺乏,这也许就是农业革命后人的身高、骨骼健康与脑容量下降的原因。
而原始狩猎时期显然有更多的选择:
3万年前,采集者可能在大约早上8点离开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茎、抓抓青蛙,偶尔躲一下老虎。中午过后,他们就可以回到部落煮午餐。接下来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聊聊八卦、讲讲故事,跟孩子玩,或者就是放松放松。采集者之所以能够免受饥饿或营养不良的困扰,秘诀就在于多样化的饮食。他们通常会吃到10种不同的食物。早餐吃浆果和蘑菇,中餐吃水果、蜗牛和乌龟,晚餐则来份野兔排佐野生洋葱。
捕猎与采集,满足了运动需要;聊聊八卦,陪孩子玩,满足了精神与心理需要;多样化的饮食,满足了多样化的营养需要。
人类的基因本能,很大程度上是在狩猎时期形成的,因此农业革命反而给个体带来了不好的体验。
不过有小伙伴可能会问:他们过的那么痛苦,为什么不回归狩猎时期呢?
作者在文中提出,这可能是一条不归路。
因为当农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发现“农作物的秘密”的先祖可能尚且保留了狩猎时期的习惯,有着大量的狩猎经验,还有回归狩猎的可能。
但随着农业革命的开展,从小到大都学着种地的孩子,长大了不可能无师自通地学会野外生存。渐渐地,人们难以回归原始狩猎生活了。即便人们不愿意,但这条路已经是必须要走下去了。

回归原始?
在了解完农业革命与作者的相关观点后,有人表示农业时期的饮食结构不如原始人,农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个体反而更加难受了。
包括现代人也在被辛劳与社会规训折磨,反而不如原始人自由,饮食结构也不一定比得上原始狩猎时期。
听上去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哦,但在与一个INTP的小伙伴讨论后,我发觉这种论点似乎是有缺陷的。
以下是与他讨论后共同得出的结论:
舒适度与生活水平
第一个反对的论证依据来自于野外生存的黑猩猩,他们的平均寿命35-40岁。3-4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这些没有文明的野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
而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家,例如我国有记载的皇帝,平均寿命39.2岁。这是只计算皇帝,几乎全是成年人,享受封建帝国最高医疗,最高待遇的平均寿命。而农业的发展是成为一个文明的第一步。
因此农业革命反而导致了人类生活水平的降低。其实是没算黑猩猩的幼崽夭折率的寿命,而人类是算的,说“狩猎采集者的食物、生活,比农业革命后的人、甚至比现代人还要好”,这个绝对是没根据的鬼扯。
多看看动物世界就知道了,首先一个对能源的掌握程度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可没那么多可以烤熟的食物,也没有铜铁等工具,对野生动物不具有压倒性优势!
再比如部落之间的战争会更加野蛮残酷,去看看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就明白了,部落之间是直接吃人的!
饮食问题
第二个论点在于狩猎采集社会:饮食均衡,没有农业社会的各种疾病,身体较为健康。
但问题在于这是否是由于四处跑就没发囤积资源,没法供养供养脱产人员,同时要控制人口,老弱经常被抛弃。
这些已经被淘汰过一遍的个体本来就会较为健康而强壮。而农业社会则可以凭借积蓄养活较为瘦弱的后代。如果不是一个坚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那么农业社会就是进步的。
许多狩猎采集社会里的人经常跑来跑去寻找野生食物 ,但农民必须留在他们的田地和果园附近 。因此而产生的固定居所由于缩短了生育间隔期而促使人口变得更稠密起来 。
一个经常变换营地 、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母亲只能带一个孩子和很少几件随身物品 。在前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能够快步行走 ,赶上大伙儿而不致成为累赘之前 ,她是不能生第二个孩子的 。
事实上 ,到处流浪的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通过哺乳期无月经 、禁欲 、杀婴和堕胎等办法 ,把孩子出生的间隔安排为大约每 4年一个 。相比之下 ,定居的部族由于没有在迁移途中携带小孩这种问题的限制 ,他们可以多生多养 ,只要养得活就行 。许多农业部族的生育间隔期是两年左右 ,为狩猎采集部族的一半 。
—《枪炮、病菌与钢铁》
生存问题
“根据Hassan,Fekri A.《种群、生态学和社会进化》狩猎采集种群的大小、密度和增长率的确定,25人一群以猎取驯鹿为生的爱斯基摩人需要半径约45公里面积为6400平方公里的生存区。非洲的哈特扎土著,25人的群体需要半径为7.2公里,面积为163平方公里的活动区。美国加州克拉玛斯以渔猎为生的印第安人相同的人数需要半径为2.2公里面积为巧平方公里的生存区。如果一个区域一平方公里资源只能养活0.001人,那么25人的群体需要半径为14公里,面积为6500平方公里的活动区”。
以前是咱们25个人守着一百平方公里的林子打猎采集,隔几天就能打个大牲口大家一起开开荤,打完猎就一起嗨。
现在是500人守着一百平方公里的地方种地,一年忙到头还得算计着过日子。
假如你是个二十岁的小伙子,在狩猎-采集社会里的生活是每隔几天出去打猎,打了大牲口回来吃肉,剩下的时间跟十几二十个欢快的小伙伴一起光着屁股玩耍,是不是简直快乐无边?
而要是到了农耕社会,那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的辛勤耕作一整年,是不是就很难受?
然而反过来想一想,前者你一旦受伤或者年纪大到无法狩猎,很可能就会面临被同伴抛弃的命运;而后者虽然辛苦,但由于更大的群落以及粮食储备的存在,你即使受伤也有更大的概率能得到治疗后存活下来,更不用提粮食生产较狩猎更强的稳定性了。
所以硬要说起来,狩猎的快乐更像是赌博。

农业革命的进步意义
从宏观角度上讲,农业革命无疑是进步的,这种进步意义体现在对能源的利用率。
如果按照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Ⅰ型文明的功率,按照地球的输入能量计算需要达到1.74E瓦。虽然人类现在的水平根本就无法衡量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0.8以上的文明的细节。
800 年人类文明的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约 0.58,
1900 年人类文明的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约 0.61,
2000 年人类文明的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约 0.71,
2015 年人类文明的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约 0.72。
以身体能力总输出计算,当前地球上所有蚂蚁合计的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约 0.29。
包括人类在内,整个地球生物圈的总功率对应的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约 0.9。引用于2017能源转型:全球与国家视角(第2版)附录A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总功率的提升是文明水平的一个切面。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的提升、文化与道德的演进、分配方式的合理化、社会更好地帮助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等等都是文明发展的表现。而这些行为都是需要基础的。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痛苦也许更多来源于精神上的痛苦,也就是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并进而对此感到愤怒,直观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无能来自比较,无论是自行与他人/过去/幻想比较还是被别人拿去比较。当你周围很少有能力比你强、待遇比你好的人的时候,你就更能忍受生活的现状,这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当一个人在大城市里996甚至全年无休,结果就是自己资产抵一抵,算上房贷也就是个负值。而想到这笔巨额债务的债务对于某些人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的时候,他们午夜梦回的时候不痛苦才有鬼。
又例如各种生离死别让人痛苦,归根结底是没有能力阻止事情的发生和恶化、没有能力逆转已经这样的事情。这种时候当年如果没有这样选择而做了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就会好转。这大概就是无力感吧……
但比起这种更侧重精神的痛苦,狩猎采集时期的痛苦是更加赤裸裸的、原始与充满残酷性的,是一种丛林法则。当代社会,个体的痛苦程度可能是深重的,但在社会运转的过程中,至少会为陷入物质匮乏的个体一些扶持与帮助,而不是像原始部落那样直接舍弃。
农业革命中后期,人类骨骼看上去更加“不健康”了,可能恰巧是一种进步。
因为剩余的粮食能让更多的人活下来,而这些人即便没有强壮的身体,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其他方面的才能,来为整个社会的运转提供动力。

启示
个人认为,农业革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到了现代社会,温饱问题已经不难解决了。
但我们的身体与大脑依旧比较原始,会通过奖励机制来强化我们的“欲望”,让我们去吃得更多、休息得更多。
加上现在轻体力、重脑力的职业发展趋势,许多人并没有从工作或生活中获得更多有意义的“幸福感”,而是一种精神疲惫与物质营养过剩的叠加状态。
这也造成了部分行业许多人不健康的肥胖。
结合之前看过的《贪婪的多巴胺》与《不自私的基因》,我认为在剩余时间,试着去激活我们的原始本能,让我们的身体感受到一种紧迫感,为我们个体的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动力。
例如,适当节食、均衡膳食、适当运动、克制欲望、多晒太阳……
这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欲望机制,防止过多摄入糖分与缺乏运动引起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