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销量下滑、用户投诉暴增、10亿造芯打水漂,ALL IN 造车雷布斯能成功吗?
12月以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陆续退出多家小米关联公司董事席位,动作频繁引发业界广泛关注,甚至冲上微博热搜榜。
很快,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社交平台称,是正常变更,雷军今年的主要精力放在造车相关事务上。这是一个姿态,更是一个行动。
还记得雷军在小米2021年春季发布会上说道,“这一回,我将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场面曾感动无数网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
5个月之后,9月1日上午,雷军在微博官宣了小米汽车正式注册的消息。
公司名为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亿元人民币,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亲自出任法人代表。
跨行业造车被央视网点名批评
回溯近几年的市场,跨行业造车的现象频频出现,掀起了一股造车浪潮。恒大、格力、百度,众多名企纷纷跨行业造车,大家都在抢赛道、抢风口。甚至在某个访谈中,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称,到今年底小鹏汽车就能推出实现低空飞行的汽车。
后来央视网看不下去了,3月31日,央视网在微博上评论跨界造车,指出“互联网圈有一句“名言”: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近些年,我们见证过不少这样的“神话”,但大多数都是开局轰轰烈烈,结尾凄凄惨惨,当初“猪”飞得有多高,后来它摔得就有多惨。可很多人好了伤疤忘了疼,还是架不住一飞冲天的诱惑。”
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是谁的名言,大家都清楚。
手机销量下滑 用户投诉暴增
今年二季度,小米手机的市占率全球第二、中国大陆第三,这是小米首次到达全球第二,听起来取代三星成为世界第一也指日可待,在2021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提出了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目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到三季度小米表现颓势,又回到了第三的位置,尽管小米有MIX 4系列回归市场,但9月小米销量环比下滑12.3%,以第三季的整体数据来看,小米以约1100万部手机环比下降10.2%。
而华为荣耀市场份额快速回升,第三季,荣耀以约1200万部的销量实现季度环比113%的增幅,显然,荣耀回归对小米构成了一定冲击。
手机圈对于小米的吐槽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一种说法认为,小米手机都是“组装机”,没有核心技术,提到小米大家想到的首先是高性价比。
高性价比可以做为一个卖点,但关键还是用户体验,纵有“米粉”愿意为情怀买单,但问题多了,粉丝也会心凉。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小米手机的投诉高达1万6千多条,有关小米11的投诉尤其多,涉及无故黑屏、大批量主板损坏、自动死机、WIFI断流等故障。
甚至雷军微博评论区也成了投诉主战场,小米服务不得不跳出来为老板灭火。
荣耀CEO赵明日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华为走过的道路给了所有人带来了很好的借鉴,华为的成功在于踏踏实实回到底层创新上,在技术与消费者体验上不断地突破。
“高端品牌的建设与成长没有捷径,也没有什么侥幸,需要回到消费者体验的基本面,我们不能把配置当作品牌,也不能把各个高端器件拼凑在一起就当做创新,这种思路是完全错误的。”
这种说法不知道是不是有所指。
10亿元打水漂尝试造芯
雷军当然知道小米需要掌握核心技术,也不是没做过努力。
2014 年 10 月,小米静悄悄地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北京松果电子,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顺事嘉业创业园一栋3层小楼里,与当时位于五彩城的小米总部一街之隔。
进入这家公司的人心里都七上八下,因为大家知道他们即将开启未知的征程——造芯片。
可是造芯片谈何容易,在历时28个月,花费10多亿后,松果电子“交卷”了,发布了第一款SoC芯片“澎湃S1”。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遗憾的是,小米这次试水反响平平,澎湃 S1 是一款中端芯片,采用28nm制程,距离当时主流的14nm或16nm差距很大。搭载在小米 5C 手机上,主打中低端市场。
由于澎湃S1性能一般,没有激起水花,发热问题和通信能力(多个4G关键技术不支持)广受诟病。最终小米没有公布5C手机的销量,而C系列也从此成为绝唱。
2019年4月,雷军宣布将松果电子进行重组,部分团队分拆组建新公司南京大鱼科技,用于半导体领域的IoT芯片与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而松果继续专注手机SoC芯片研发。但直到现在,原本外界预计在2017年底就将发布的澎湃S2,仍未亮相。
2020年8月,雷军被问到“澎湃芯片还做不做”时终于表态:“2014年开始做澎湃芯片,2017年发布了第一代,后来的确遇到了巨大困难。但这个计划还在继续。等有了新的进展,再告诉大家。”
后来“澎湃芯”没了下文,雷军ALL IN 造车去了。
股价下跌 市值蒸发
作为一家手机公司,主业务的芯片、显示屏、相机、系统等核心技术,小米好像都没掌握好,现在赶着去造车颇有不务正业的嫌疑。
如果是为了维持股价和股东需求,需要有新的故事去讲,那么小米股价现在的表现着实不佳。已从年内最高的35.9港元跌至17.6港元,越来越接近17港元的发行价。而公司市值也从年初高点9000亿港元跌至目前4400亿港元,跌去一半还多。
小米为何跨界造车?此时进入新领域晚不晚?人民日报在《跨界造车,期待跨出新路》一文中提出这样的疑问。
但是踏准节奏谈何容易,雷军曾说:“我们不是任何形式的投机主义者,只是命运更青睐有准备的人,仅此而已。”
造芯不容易,造车会容易吗?期待跨界者的答卷。
参考文章:
《央视网评 | 跨行业造车谨防一哄而上》央视网
《小米的“澎湃芯”安静很久,雷军却造车去了》华夏时报
《雷军造车:ALL IN?》每日汽车观察
《跨界造车,期待跨出新路》人民日报
《雷军All in造车背后,小米一年没了3600亿,被用户狂吐槽》大猫财经
《小米再造手机芯片,曾大手笔投入遇失败,业内称自给自足不算晚》AI财经社
《小米10亿元造芯片打水漂:小米造芯到底有多难?》百家号 子云的小屋
《手机江湖再洗牌?苹果站稳,荣耀崛起,小米下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