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公历每年的四月十九日至四月二十日之中的一天,此时太阳黄经达到三十度,斗指辰。
谷雨意为雨生百谷,谷雨之后中国各地的降雨量明显增加,给刚生长出来的各种植物带来了充足且及时的降水。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东南季风带来的,因此,谷雨之后降雨量从东南沿海至西北内陆逐渐递减,而东南沿海地区会得到非常丰富的降水。
谷雨时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摘谷雨茶,祭海,吃香椿,赏牡丹等。

谷雨三候
谷雨,叁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故《说文》云雨本去声,今风雨之雨在上声,雨下之雨在去声也。
一候,萍始生。
萍,水草也,与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随风,故又曰漂。
萍是浮萍,是一种绿色的藻类,谷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随水飘浮而生,被认为是节气指标之一。
浮萍入药能发汗、利水、消肿毒;治风湿脚气、风疹热毒、衄血、水肿、小便不利、斑疹不透、感冒发热无汗。
二候,鸣鸠拂其羽。
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拂,过击也。《本草》云,拂羽飞而翼拍其身,气使然也。
鸠是斑鸠,这里指斑鸠不仅鸣叫,还会拍动羽翼四处飞翔。
三候,戴胜降于桑。
戴胜,一名戴鵀。《尔雅》注曰,头上有胜毛,此时恒在于桑,盖蚕将生之候矣。言降者,重之若天而下亦,气使之然也。
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头顶有冠毛的黄白斑纹小鸟。谷雨时节,戴任鸟常栖息于农家常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
民俗活动
吃香椿
北方某些地区谷雨时节有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正是香椿上市的季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香椿的嫩叶吃起来清香爽口,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等功效。
仓颉造字
“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陕西白水县有谷雨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届时还会举行叫作“谷雨会”的传统庙会。
传说仓颉是白水人,造字之后,天帝受了感动,特下谷子雨以示酬劳,故有谷雨一节。白水人为纪念这一节日,每年由清明节开始,到谷雨这天为正会,连续十多天庙会热闹非常。

赏牡丹
谷雨前后是“花中之王”牡丹花盛开的时候,因此牡丹花又被称为“谷雨花”。民间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的说法。到了谷雨时节,牡丹感受到了召唤,开出雍容华贵的花,赏牡丹成为人们闲暇时重要的娱乐活动。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牡丹的传说:相传武则天隆冬时节在长安游上林苑时,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她的酒兴。百花慑于武后的威权,都违背节时开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大怒,便把牡丹贬至洛阳。牡丹一到了洛阳,便立即绽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
因此,天下牡丹以洛阳牡丹最为著名,古语即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每当牡丹花会来临,洛阳总要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请名流与会,吟诗作赋。
谷雨养生
谷雨养生要注意防范病毒流行,这期间容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等。
谷雨节气中雨水较多,有关节痛的人此时常常疼痛加重,生活起居应注意保暖防寒,多锻炼身体,要少到公共场所,居家多开窗通风,注意日常消毒。
谷雨前后的一段时间正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淳香爽口,营养价值很高。中医认为香椿具有提高提免疫力,健胃,理气的功效。但食用时应注意,鲜香椿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在食用前应先用沸水焯一遍,焯去其中大部分的亚硝酸盐,才可食用。

谷雨佳作欣赏
谷雨三月中
〔唐〕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椿
一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这是庄周《逍遥游》中的一句话,句意为:上古时代有一种树木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
大椿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可以见到的香椿树。椿字的寓意非常好,一木一春,代表新生和希望。现代多用来表示父亲长寿。
椿是形声字,木表意,春表声;木是绿树生,春是花吐香。暮春时节,椿树发芽,香气四溢,其嫩叶可食用,有春意盎然之意。
为什么椿代表长寿呢?
凡间草木,通常一岁一枯荣,生命非常短暂。人们听说,上古时期生长着巨大的椿树,以八千年为一春,再八千年为一秋,生命不老且又长青。于是古人希望父亲能像大椿一样福寿绵长,因此就以大椿作为父亲的代称。
为什么大椿成为了父亲的代称呢?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天,孔子站在堂上独自思考问题,其子伯鱼为免打扰父亲思考,便疾步穿过庭院。
孔子听到了,便回首问他:“最近学《诗》了吗?”
伯鱼回答:“还没有。”
孔子说:“不学《诗》,如何懂得与人交流呢?”
于是伯鱼就去学《诗》。又一次,孔子在堂上思考问题,又听到伯鱼疾步穿庭之声。
孔子又回首问他:“最近学《礼》了吗?”
伯鱼说:“没有。”
孔子教诲他:“不学《礼》,如何懂得立身呢?”
于是伯鱼听从父亲的教诲去学《礼》。
后来,人们将椿与庭组合,代称父亲。
这个故事典出《论语·季氏》: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我们在这里举例的侧重点在孔子与伯鱼的对话内容。
二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其草多芃。”
这是《山海经·中山经》中的一段话,櫄木即为椿木。句意为:从超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成侯山,山上树木葱茏,以櫄(椿)木数最多,山上草类丛生,以秦芃最为茂盛。
中国人食用香椿的历史已有千年,香椿也被称作“树上的蔬菜”,作为一种时令蔬菜,香椿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且还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
香椿苗走上餐桌的时间,据历史考证最早始于唐代,在宋代被正式确认。北宋魏国公苏颂在其所著的《本草图经》中写道:“椿木实,而叶香,可啖”,这是有记录中最早食用香椿苗的记载。
在唐宋时期,香椿还与荔枝一起,成为当时的两大皇家贡品,其地位不言而喻。
三
最后分享一个关于香椿代表长寿的对联,这是清代书画家戴作楫所作。
贺李鸿章七十寿联
椿树衍长龄,春八千,秋八千,
千里拱卫王都,晋七旬,弥见春秋之盛;
梅花启昌运,天数五,地数五,
五日笃生贤相,合九有,咸知天地之心。
写在最后:连续忙了一个多星期的读书人,终于有时间写介绍谷雨的文章了,说来也巧,写的时候恰好赶上了下雨天,这天的雨淅淅沥沥下了小半天,跟写雨水那天一模一样,更巧的是,同样是降水的节气,最头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此篇原创短篇的位置的内容是从书上,网络上整合下来的,非原创)
早有打算写一写香椿,不仅仅是因为谷雨节气顺应时节应该吃香椿,更多是因为父亲喜欢吃香椿,每年香椿上市,父亲都会去买一些来吃,我倒是不怎么会吃,味道形容不出来不说,那玩意儿挺贵。
对香椿有这么深的感情,还是小时候住在老家时,房子前后有两棵香椿树,暮春时节香椿发嫩芽,人们会去采食,用一根长长的竹竿,绑上一个小铁钩,用铁钩把香椿苗勾下来。这也算是童年的珍贵记忆吧。
以上内容参考书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论语》
《唐诗》
《山海经》
《淮南子》
《逍遥游》
原创图 : 安以默
题字 : 曲径通幽
(文章内容由赑屃自网络或书籍收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