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在开稿之前 | 我为何参与《顺藤摸瓜》系列的创作

2021-09-09 22:25 作者:顺藤摸瓜找Amang  | 我要投稿

【起点】

一切都得从这个帖子说起:

https://bbs.hupu.com/43562725.html

那段时间2020欧洲杯刚开始,虎扑足球话题区莫名其妙地冒出一些对央视所用的人名翻译版本提出异议的帖子。其实这也正常,就算是央视,也会请宫指导这种大晚上说话容易糊涂的嘉宾。但有些说法的确让我感觉不太舒服,有一种“外行指导内行,顺便嘲笑一番”的感觉。

那天早上,我花了一上午的功夫,随便搜了搜话题区一年内相关的帖子,简单做了下整理,把之前在虎扑拿到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搬出来,针对案例一条一条查,尝试给出自己的理解,把上面这个帖子发了出来,初衷只是为了让类似的质疑声少一些。帖子收到了近150个推荐(人生巅峰),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让我感觉很暖心。但同时也总有人鸡蛋里挑骨头,拿什么“地名翻译”“约定俗成”“教条主义”的说辞来反驳我、带节奏,甚至有些人跟个泼妇似的直接开骂。而且似乎不少人很纠结“发音”的问题,比如某个音该怎么发、这么发对不对像不像之类的。

做人名翻译不是“听感直译”这么简单的!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当初想对讨论这些内容的人说什么。

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到了那段时间吐槽翻译现象的一种可能的原因:央视平常转五大联赛用的翻译和转欧洲杯的不一样啊!就跟喝惯了甜豆浆一样,突然有人跟你说“无糖豆浆才是正宗豆浆”,你抬手一碗下肚,就算能喝下去,心里也想吐槽个“没味儿”……


这时候脑子里有了一个莫名的声音:
“他们没做好,你要不撸起袖子动动手?”
但转念一想:这事儿干起来多累啊!还没好处,有什么必要?
热闹过后,归于平静。


【转折】

当初这个被我否定的想法,两个月后真有人付诸行动了。

https://bbs.hupu.com/44757561.html

帖子我是在三天后才在首页推荐里看到的。但看完了帖子,突然脑瓜子懵了一下:
“这玩意儿我要不试试?”

脑子一热,与该系列的作者 @赤月瑠璃 私信联系上了,我俩很快便达成了合作意向。9月1日夏窗关窗后,我与 @tachihiko 取得了联系,因为他在我帖子里的回帖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尝试向他发出邀请,原本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他很痛快地接了活儿。后来相互聊了几句,才发现我们仨没一个是学语言的hhh

这个草台班子就这么搭起来了。


【困境】

我想先从新华社译名室主任李学军的一篇文章开始说起:

https://net.blogchina.com/blog/article/748582444

仅这一篇关于“Trump”译名的报道,足以管中窥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Trump站在了风口浪尖,国内对于“Trump”这个名字该如何用汉字表述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拆字派”和“读音派”各有意见。

针对现状,文中李学军上来就说了“如果现在让他们来做翻译,肯定是‘川普’”,但最后还是把译名定为“特朗普”,理由有三:

1、这个译名在很早期的工作时就被敲定了。“Donald Trump”作为政治人物,改译名是有风险的,因此早期工作的成果不会被轻易地否定掉,也就继续沿用这个翻译了;
2、国内外主流媒体都在用这个翻译,为了避免报道混淆,就没有必要强制更改了;
3、译名要做到“宣传统一”,才有实用价值。

谈到第三点时,李学军举出“Soros”与“Charlie Hebdo”的翻译问题来解释所谓的“约定俗成”走了个怎样的流程。可能在一些人的眼里,这是“民间传播力量”的“胜利”,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 “新华社译名室”这个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文译名权威机构被漠视的无奈。

周恩来总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了这个机构,做出了“译名要统一,要归口于新华社”的指示;70年后,随着各种媒体形式的出现,“译名乱象”几乎无法拨乱反正,还有人不以为然,甚至这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发生在部分很有影响力的官媒、公众人物、自媒体上,即使被指出错误,依旧我行我素,给这个原本应该挺简单的工作造成了很糟糕的负面影响。

足球圈,尤其是国际足球,在这件事情上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取材面几乎是全世界。而对于欧洲足球而言,由于球员选材面逐渐向南、向世界各地扩展,很多非洲裔、南美裔、巴尔干半岛地区的球员借着政策的东风进入欧洲的足球中心,有的只是工作关系,有的直接移民到本地了。当他们的后代逐渐开始以本地语言为母语时,姓氏却仍保留着家族的传统,这时候,敲定他们的中文译名就会变成一件颇为麻烦的事。

针对国内新闻报道而言,当国外一个年轻球员的表现足以进入到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时,最早为他们做译名的人的制作水准如何,很大程度上就影响到这个球员未来在中国国内新闻报道的“统一性”了:做得好的话,大家都直接引用这个版本,自然没有多少意见;做得不好,就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站出来做出自己的版本,“译名乱象”由此产生。对于公众而言,他们对于这个新球员的第一认知也会是这个“中文译名”,有正确引导舆论义务的媒体们尚且没做到统一宣传口径,民间就更会对此议论纷纷了。更遑论一众缺乏足够专业素养意识的自媒体了。

或许有人会站出来说:“新华社译名室做的这些翻译就一定那么准确、贴近本人的名字读音吗?”

当然不可能,光我自己最近弄的这些名字里,就有不少想吐槽的。但我想说的是,“人名翻译”做的不仅仅是“听感直译”这么简单,除了选字考究之类的细节外,关键是要“统一”,而怎样才容易做到“统一”呢?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听感”事实上是非常难以做到“统一”的,但如果推出了统一的“标准”,这件事“统一”起来的难度是不是就可能大幅度降低了?

我们想做的就是这件事:用新华社译名室推出的“标准”,将外国球员名字的“中文翻译”做一个“标准化”处理后的“统一”。

这个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到底有几分贴合原名的发音,这是新华社应该考虑与改进的问题,我们做的只是“用他们提供的工具,做一个成果”而已。

或许我们并没有那么“专业”,但我们希望为这件事出一些力,让一些媒体、公众人物真正开始关注这件事。


【准备】

我们仨都是标准的“门外汉”,仅仅是因为有相似的兴趣聚集在了一起。但仅仅是“兴趣”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些“真家伙儿”来压阵。

首先是《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这项工作一切的基础,也是目前国内做外国人名翻译最为权威的工具书。在这本书的第三版没有推出之前,这本书的权威性依旧无可质疑。我们这边有最新的2007年版本,收录了70万左右的正文词条,同时为未收入正文的名字提供了翻译制作工具——55张译音表。绝大多数未收录名字都可以用这55张表来做一个可用翻译参考。

同时,我们并不满足于用2007年的翻译材料进行译名纠正,我们希望做出来的译名能更“新”一些,跟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外语姓名译名手册》系列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编辑出版的有关人名翻译的出版物,同时也在保持着一定节奏的更新。例如最新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已经出到第五版了,《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与《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也在过去的一年内推出了新版。我很幸运地找到了 @tachihiko ,因为一些个人原因,他手上正好有相关的新材料,给了我们做这件事很大的信心。

我们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接触最新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我个人在网上淘到了一本《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在地名翻译的权威性上基本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同,只不过由于地名翻译的特殊性,本书并没有提供类似“译音表”的材料,因此仅作为参考(换言之,地名如果查不到翻译,那就直接百度了=。=)

另外,于我而言,我希望做这件事的时候不是机械地“重复性操作”,而是能够有所收获。因此,从关窗到现在,这段时间除了准备一些材料以外,我个人还托人帮忙找一些理论性的文献来阅读。在此,我想对这两篇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2014年在期刊《外语研究》发表文章《人名翻译的策略与理据》的作者洛传伟;
2017年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国人名汉译对策——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实践报告》的作者张小平。

这两篇文献给我提供了最初的思路,也是我对于“人名翻译”这件事理解进一步加深的开始。《外国人名汉译策略》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在我看来非常需要强调的一个观点:

“约定俗成”需要被优先考虑,但不能将其视为“最高标准”,而是将其以“特例”看待。

我自己在实际的上手过程中,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现象:尽管《辞典》收录了70万个词条,但你总能非常容易地发现,有些人的名字起得就是这么奇怪,或者起了个不属于他们国家语言的惯用名字,这时候所谓的“约定俗成”就不能当作金科玉律来看待。同时这对于如今的译名乱象也有价值:你不能因为一些逐渐开始出现的“主流”翻译就把正经走标准化流程的译法不屑一顾,毕竟……“Grealish”在现在的中文网络环境下可是有三种主流译法哟,你们打算让哪一个成为最终被“约定俗成”的那个呢?

我们希望做的,就是避免让这种“被约定俗成”的过程在混乱的网络生态下被不断地推入这个“死循环”之中。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观点,同时我在《译名试》的实际动笔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感悟,与一些Jrs的讨论也有所收获。这些内容都会在未来的《顺藤摸瓜》和《译名试》系列中一一呈现。

【未来】

目前我们主要做两个联赛。 @赤月瑠璃 已经开工了德甲系列,我这边的系列很快就会和大家见面了(希望审核顺利)。

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是真傻。关窗后,我花了一星期的时间收集了点边角料,这两天正式开始做内容,一上来就头大了:查国籍,查会说的语言,还要查家庭背景,甚至需要查一些外文的视频报道……实际上手做翻译,一堆名字没正文词条……做完第一支球队,接近30个名字,6个小时就这样溜掉了,整个人都直接摊在椅子上、表示不想再看到发光的电脑屏幕了2333

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是简单的;同样地,每一个研究成果都来之不易。

我和 @赤月瑠璃 目前都是在虎扑首发文章,他目前在AcFun和B站转载,我则是在B站、知乎和我自己的公众号投稿。如果感兴趣的话,在这些平台搜《顺藤摸瓜》或者《译名试》,都能找到我们,欢迎大家的关注。

当然,我们并不是职业作家,因此产出都不稳定。 @赤月瑠璃 近期工作非常忙,他的更新频率可能会让你产生“鸽了”的错觉;至于我……我尽量活跃点吧……

另外,我们两个主笔对于一些操作的流程和标准是存在差异的,希望大家能稍微理解一下。两个主笔两种风格,但我们会在未来的磨合之中追求标准统一。


虽然原创不易,但我们很欢迎大家把我们的观点、成果转发到其他平台;如果转载的话,只需要把链接贴上去、注明转载出处就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成果,才能让这件事更积极地推动下去。我们在此向诸位表示感谢!

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内容上的不足提出合理的批评与建议。我们仨都不是科班出身(今天抓到了个专业的,开心),所以事实上做这件事情时心里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百密一疏,在我们这里可能更容易发生。如果你觉得我们的哪些观点你有更好的方案,欢迎回帖告诉我们~

如果你觉得我们整的这些活儿还不错的话,我很不要脸地求诸位投个币点个赞~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人名翻译”这事儿本就挺“双标”的,“约定俗成”导致了各种特例的出现,使得多数时候正文参考与译音表的制作结果不完全一致。我们也颇为烦恼,希望在此之中寻求平衡。如果你觉得我们写的东西就是完全的瞎掰、胡说八道,那也没关系,毕竟

我说的话算个屁啊


写在开稿之前 | 我为何参与《顺藤摸瓜》系列的创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