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存在的历史——架空系列》苏联T-VI(85)重型坦克

2022-02-02 08:03 作者:SkyAce_Hawk  | 我要投稿


“诺拉猎手”——T-VI(85)重型坦克,由虎式中期型底盘和183厂T-34/85炮塔组合而成

(*本文为架空作品,以下内容均为虚构,请读者注意与史实区分)


“诺拉”火箭炮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很快引起了苏军高层的注意,得益于其强大的机动性和芬军对地形的熟悉,苏军针对诺拉火箭炮营的几次空中打击均无功而返。

芬兰“诺拉”多管火箭发射车

为了彻底消灭诺拉火箭炮营,苏军组建了“诺拉猎手”车组。“诺拉猎手”车组成员全部是污点军人,他们的坦克由一辆由虎式底盘和183厂的T-34/85炮塔组合而成,按照苏联缴获武器的命名方式命名为T-VI(85)。这辆坦克是苏联为了测试德军虎式坦克底盘性能的试验车,在结束了一系列测试后,直接换装了苏制炮塔被送上了战场。


有的说法称,“诺拉猎手”车组在进入芬兰战场之后曾执行过多次针对平民的袭击任务,而在当时苏联方面宣称这些袭击都是德军所为。


为了消灭“诺拉”火箭炮营,苏军用一支“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做诱饵,同时动用了无线电监听设备。这支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在完成部署后不久就遭到了火箭弹的袭击——这是诺拉火箭炮营惯用的战术,与“喀秋莎”火箭炮的大面积打击的设计理念不同,“诺拉”火箭炮设计之初就是一款能够进行精确打击的武器。


潜伏在附近的“诺拉猎手”车组随即出动,向诺拉火箭炮营所在的位置快速移动,同行的还有两辆T-34坦克,这两辆T-34坦克的任务是辅助和监视“诺拉猎手”车组。


诺拉火箭炮营在完成任务后迅速撤退,“诺拉猎手”车组和随行的T-34坦克在追击过程中遭遇芬军两辆三号突击炮的伏击,两辆T-34坦克先后被击毁。但是这两次攻击也暴露了三号突击炮的位置,随后一辆三号突击炮被“诺拉猎手”车组击毁,另一辆失去作战能力而被迫撤退。此时“诺拉猎手”车组与诺拉火箭炮营的距离已经拉开的太远,第一次行动无功而返。


在休整了一个星期后,“诺拉猎手”车组再一次出动,这一次随行的是三辆T-34坦克。负责监听的苏军无线电小组很快将诺拉火箭炮营的位置通报给了“诺拉猎手”车组。见迟迟无法摆脱追击,诺拉火箭炮营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监听,在将情况汇报之后关闭了无线电。


与此同时,苏军无线电小组同时监听到了多个自称“诺拉火箭炮营”的芬军部队汇报自己的位置。一瞬间,“我是诺拉”的呼号响彻了整个苏军基地,在慌乱之下,苏军无线电小组随便选择了一个位置提供给了“诺拉猎手”车组。在“诺拉猎手”车组到达指定位置之后,遭遇了大量装备反坦克炮的芬军步兵。依靠坚固的车体,“诺拉猎手”车组侥幸逃生,三辆T-34坦克全部被击毁。


又过了两个星期,“诺拉猎手”车组第三次出动。这一次是该车组单独行动,在到达指定位置后“诺拉猎手”车组遭到了十余辆T-34坦克的围攻。“诺拉猎手”车组匆忙迎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击毁,事后苏军宣称击毁了一辆德军虎式坦克。


时至今日,对于“诺拉猎手”车组为什么会被己方坦克攻击的问题依然没有准确的答案。有的观点认为,“诺拉猎手”车组的坦克在作为试验车的时候保留了德军涂装和标志,在投入战场后没有重新喷涂,所以被友军部队错误识别从而导致了误击。也有的观点认为,战争后期苏芬双方的谈判已经基本完成,停战已成定局,“诺拉猎手”车组的成员因为执行过不光彩的针对平民的袭击任务而遭到己方的报复消灭。


在战争结束后,有关诺拉的故事在北欧地区广泛流传。而“诺拉猎手”的存在长期被隐瞒,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得以解密。

自己改造的 1/72 “诺拉猎手” T-VI(85)重型坦克 模型
自己改造的 1/72 “诺拉猎手” T-VI(85)重型坦克 模型
自己改造的 1/72 “诺拉猎手” T-VI(85)重型坦克 模型
自己改造的 1/72 “诺拉猎手” T-VI(85)重型坦克 模型
自己改造的 1/72 “诺拉猎手” T-VI(85)重型坦克 模型
自己改造的 1/72 “诺拉猎手” T-VI(85)重型坦克 模型


《不存在的历史——架空系列》苏联T-VI(85)重型坦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