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大王会英:“真假”强迫症,你知道真相吗?

王会英
40年临床诊疗经验
个人简介:
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原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从事精神科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
擅长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行医格言:
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

准备期末考试,知识点明明记熟了但还要再记十遍;
因为书本没有从高到低摆放整齐而难受;
打扫卫生,地板一定要拖得连一根头发丝儿也没有;
总是怕忘关宿舍门......
生活中你是否有这些体验,认为自己是“强迫症”呢?不要误导自己哦,本期科普小课堂和我们一起了解强迫倾向和强迫症的区别吧!
一、如何区分强迫倾向和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属于焦虑症范畴。强迫倾向是一般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属于焦虑情绪的一部分。简单地来说,患有强迫症的人会表现出许多强迫思维或行为,但是有强迫思维或行为的人并不一定患有强迫症,他们也可能只是对于某件事物的刻意纠结而已。
强迫症和强迫倾向的区别,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出现的时间不同
一般而言,正常人出现的强迫思维或行为都是偶尔、不频繁的。也就是说,在正常人的一天24个小时里,只有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有强迫症状的出现。
强迫症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一小时以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感到十分地痛苦,想要克制却发现自己根本克制不了。
2、程度不同
正常人即使出现了一些强迫倾向,也是比较浅显的,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将其控制住,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会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
3、有没有“反强迫”的心理
正常人的强迫思维或行为,可能不会有强烈的反强迫症状来抗拒并强化这种强迫症状,而强迫症患者就会有。所以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远比正常人强烈和严重。
4、应对方式不同
正常人出现强迫倾向后,一般不需要刻意地去治疗, 只需要及时地扭转自己的不恰当想法即可。
强迫症患者是需要进行治疗的,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对强迫症的康复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如何自我识别“我是强迫症”呢?
1、不可控制地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或意向,伴有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体验。
2、这些观念或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如每天超过1小时)。
3、明知这些想法和行为不合理、不必要、却难以摆脱,迫切要求治疗。
4、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三、什么情况可以寻求咨询
当发觉自己经常出现强迫症状,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且难以控制时,这时不要忽视强迫症的隐秘危害,积极主动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四、什么情况需要医院诊断
1.强迫性的行为加剧
当强迫症已经严重的影响到身体健康,并且相应的强迫症行为逐步增多和加剧,则需要进行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纠正。
2.心态无法控制强迫行为
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当出现强迫行为时,可以通过心理的调整来避免这种行为的反复存在,但是中度和重度强迫症的患者,其心理的焦虑性和干预性无法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即使心理焦虑地想要改掉相关的强迫行为,但在实际执行之中,身体仍旧能够本能地进行各种强迫性行为。
3.为强迫性的行为而过度焦虑紧张
当生活行为产生变化时,其心理状态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在产生严重的强迫症时,其心里也会出现烦躁和抑郁的情绪,一方面会纠结其强迫症的不利性,另一方面却对于该种强迫性的行为尤为重视,无法从心理层面进行缓解或者调整,在中度和重度时也会随之伴随着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当出现这种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时,患者也会对相应的行为时刻提心吊胆,同时对生活之中的各种行为痛苦焦虑,当出现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应时,则应当及时的进行强迫症的干预。
强迫症并不可怕,要相信自己的内心有足够大的力量战胜它,就会摆脱焦虑和紧张的不良情绪。在产生强迫症时,也可以转移注意力,适当分心。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漂亮的风景也一直与你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