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2022-11-25 18:34 作者:人民胜利今何在  | 我要投稿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按其固有规律无限发展着的。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必须了解世界是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而且必须了解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它如何发展,它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总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相互依赖着、相互制约着、相互作用着。在自然界中,从巨大的天体到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无不处于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之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虽然有着根本的,质的区别,但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也无不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以前者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相互影响着、相互联系着,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之中才有它的存在,才有它的发展。离开了这种具体的联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会成为不可能的和不可理解的东西。没有地球上的各种条件--大气层、适当的温度等,生命就不能存在;脱离了人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再也做不出什么事来了。离开了垄断资本主义对于资本输出和国外市场的需要,就不能理解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侵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工业的发展必须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相适应;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同经济事业的发展相适应。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紧密不可分的。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①离开事物的相互联系就无从考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更说不上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某一物体的位置移动就是它和周围物体的空间联系的改变。位置就是一种联系。脱离了与周围物体的联系就不能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也无从说明位置的变化。最简单的运动形态尚且是表现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复杂的运动形态就更不能离开事物的联系来加以理解。在事物内部各种力量的作用以及它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自己本身不断地运动着、发展着,由一种状态推移到另一种状态,由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由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也就是一种联系,即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长期发展而来的,高级生物和低级生物之间有着历史的联系。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又是同自然界各种条件的变化、发展分不开的。生活环境的改变,是促使类人猿转化为人类的一个重要条件。恩格斯指出,类人猿“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时从事和脚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时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①由此可见,就其实质来说,不论简单的运动形态或复杂的运动形态,都是由种种事物联系构成的;运动、变化、发展也就是联系。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2页。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白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②唯物辩证法所要研究的,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规律。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③就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④。   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来,自然和社会只是一些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相依赖的事物或现象的偶然堆积。形而上学者不是从联系中,而是把事物或现象从世界的总联系中割取出来,孤立地加以研究。因此,他们只看到个别的事物,而看不到它们的相互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个别事物的存在,而看不到它们的产生、发展和消灭。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972年版,第508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页。   ③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1、484页。   科学发展的全部成就驳斥了形而上学,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质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定律揭示了各种物质状态、运动状态之间的普遍联系。细胞的发现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揭示了生物界内部普遍联系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联系。门德列夫的周期表揭示了曾经被认为互不联系、互不依赖的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揭示了各个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社会和自然的联系。   现代资产阶级的哲学家们不顾科学发展已经获得的积极成果,力图推翻普遍联系的观点。存在主义者断言:“现象间的任何有规律的联系都是不存在的,可以谈的只是历史事实的偶然性和荒谬性。”资产阶级象怕火一样害怕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是毫不足怪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联系,就会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结论。   既然世界上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那么每一个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是受着周围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条件是十分重要的。斯大林说:“一切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①离开一定的条件、地方和时间。甚至不能弄清“下雨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大旱之时,普降甘霖是十分有利的;而在水涝成灾之时,淫雨不止就无疑是绝对有害的了。因此,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充分估计到条件的作用,要具体地分析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离开条件去想问题,其结果只会成为没有根据的空想;不顾条件去做事情,就会成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否认条件的作用是错误的。当然,条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但人们不能任意地改变条件,条件的改变必须依据客观规律来进行。只有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正确地利用客观规律,人们才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改变不利的条件,创造出为实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条件。   ①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载《列宁主义问題》,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95页。   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每一事物都这样或那样地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然而事物的联系并非都是一样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多种多样,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它们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①   规律所表现的是现象问在一定条件下所固有的本质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相同的条件下是会重复出现的。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发生作用。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的规律,并不是只适用于个别物体的、偶然的联系。一切物体在排除空气的浮力和阻力等条件下,都必然以该地的重力加速度向地面下降。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规律,只要在阶级还存在的条件下,它就必然起作用。   规律是现象中普遍的稳定的联系。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经常巩固的(保守着的)“东西”,“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②。   ①《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或《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   ②同上,第158—159页。   例如,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制造该商品所耗费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个共同的特性。任何一种生产只要它还是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对它就必然起作用。发现和掌握规律,就是从个别中找到了一般,从变动不居的现象中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本质。   规律比现象更深刻。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作用,决定着事物和现象发展的总的趋势和基本过程。但是,规律并不包括现象中的一切联系,所以现象比规律更丰富。   认识事物就是要从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研究事物。但这决不是说,要对事物的一切联系同等看待。要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对事物的各种联系加以具体的分析,分清何者是本质的、何者是非本质的,何者是必然的、何者是偶然的,何者是主要的、何者是次要的,从而抓住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的规律性。不做这种具体分析,只是甲乙丙丁现象罗列是达不到任何科学认识的。折衷主义者把事物或现象的一切联系和关系等量齐观。他们在说明一个事物或现象时总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又是这个,又是那个”,“这一方面,那一方面”。这种做法表面上好象是全面观察问题,在实际上,只是模糊事物本来的面貌。修正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为着讨资产阶级的欢喜,经常采用折衷主义的手法,使阶级斗争中一切具体的和确切的东西部模糊起来。折衷主义是反辩证法的,它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辩证法要求的是从相互关系的具体的发展中来全面地估计这种关系,而不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①   ①《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9页。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规律,机械运动、物理现象、化学变化、生命过程和社会发展等等,都各有其特殊的规律。唯物辩证法并不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特殊规律。研究这些特殊规律,是各门具体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社会科学的任务。唯物辩证法所研究的是宇宙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恩格斯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①   辩证法的规律是宇宙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它支配着一切事物的发展,在任何领域都起作用。辩证法的规律既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又是思维的规律,主观辩证法不外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一切科学部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方法的总原则,是我们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的正确指南。唯物辩证法是帮助我们揭示各种事物的复杂联系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了它,才能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观察事物。   唯物辩证法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科学,不能代替具体事物的具体研究。唯物辩证法不允许将它的原理当作死公式硬套在具体事物之上,而要求以它为指导,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揭发每一具体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想的具体联系和规律。只有掌握大量现象材料,运用辩证法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揭发事物固有的联系,才能认识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并从而丰富一般规律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是全面的、深刻的、毫无片面性弊病的发展学说,它教导我们要分析事物内部和各事物之间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分析事物的质和量,肯定和否定,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各个方面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①列宁还把对立统一规律规定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1页。     二 两种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指出,在客观世界中普遍地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它又分裂为两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部分、方面和趋势。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推动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毛泽东同志把这一原理概括为“一分为二”,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   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包括某些唯心主义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矛盾的思想。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这是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的相反的力量是运动的源泉。程颐说:“万物莫不有对”。②唯物主义者戴东原说:“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 ③这是说宇宙的变化是永远不会停息的,宇宙变化是由阴阳的矛盾斗争所构成的。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860年版,第278页。   ②《二程全书.遗书》。   ③《戴东原集.读易系辞论性》。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极其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深刻地说明了矛盾的客观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存在于科学研究的一切领域。   “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①   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揭示了在物质的微观结构中也充满着矛盾,有实物粒子和场粒子的矛盾,有原子核和电子的矛盾,有粒子和反粒子的矛盾等等。每一个微观客体又都具有颗粒性和波动性的矛盾。   在人类社会中也充满了矛盾,最根本的矛盾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自从阶级出现以后,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奴,资产者和无产者,一句话,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贯串在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中。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矛盾,不过矛盾的性质和旧社会不同罢了。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观点,创立了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完整学说。他说:“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②   每一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和旧的矛盾的发展,使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①《谈谈辩证法问题》,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1页。   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设1977年版,第372页。   承认不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列宁概括了哲学史上、特别是近代哲学战线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深刻地阐明了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的发展现的根本对立。他指出,有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①。   第一种观点忽视了事物内部的矛盾,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和运动。这种观点在实质上是把事物看做是死板的,被动的,它本身不具有运动变化的能力,事物的“发展”被认为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此这种观点会走向唯心主义,就是从物质世界以外去找物质世界发展的源泉,把物质世界发展的源泉移到了精神世界,移到了神。既然这种观点忽视了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看不到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新的方面和旧的方面的矛盾斗争,也就不能理解通过矛盾斗争所引起的事物本身的革命变革--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按照这种观点,一切事物的发展不过是同一事物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任何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同样的事物。这种观点是在口头上承认发展,而在实质上却否认发展,因此它终归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它揭露了事物内部的矛盾,“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②。这种观点指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这种观点才能说明事物的革命变革,说明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旧东西的灭亡和新东西的产生。   ①②《谈谈辩证法问题》,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2页。   现代资产阶级学者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害怕从矛盾的学说会做出革命的结论,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否认矛盾的客现存在。现代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悉尼.胡克说:“‘矛盾’这个词是用得很古怪的,因为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起,逻辑理论就认为,只有判断、论断、证明才可能有矛盾,事物和现象决不可能有矛盾。”克.保皮尔说:“如果我们承认矛盾的存在,那末我们就应该放弃任何科学活动;这意味着科学的完全毁灭。”我们必须揭穿资产阶级学者这种“维护”科学的虚伪面孔。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历史都证明了,矛盾是客观存在着的。人类认识史表明。任何科学所研究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事实和资产阶级形而上学者所说的恰好相反,离开了对客观事物本身矛盾的分析,就没有真正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同时也承认,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外部矛盾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正确地解决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对深入理解事物发展,对批判形而上学的。庸俗进化论的发展现,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①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①《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76页。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外部原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依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其中有些条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没有适当的温度,鸡蛋就不能孵化为小鸡。在这个意义上说,适当的温度这种外部条件,起着决定的作用。但是,适当的温度不管有多大的作用,也不能使石头孵化出小鸡,因为石头没有孵化为小鸡的内在根据。所以归根到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一直认为革命是各国人民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肯定国际援助的重要性,国际援助为国内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但是否能充分利用这种条件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还是取决于国内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自觉努力。毛泽东同志一方面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①另一方面又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②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G6年版,第1362—1363页。   ②《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17页。   辩证唯物主义肯定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但是指出它只是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只有这种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才能彻底驳倒片面强调外因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毛泽东同志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①   前面已经说过,不仅自然界有矛盾,而且社会中也有矛盾,不仅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有矛盾,而且社会主义社会中包有矛盾。矛盾不仅存在于客观现象中,而且也存在于思维中。毛泽东同志说:“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②他又说:“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③   ①《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80页。   ②③同上,第281页。   无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过程都是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的。如果只承认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有矛盾而不承认别的阶段有矛盾,例如苏联德波林学派认为过程的开始时只有差异,没有矛盾,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矛盾,那是同事实不符的,违反了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事实上,事物发展过程开始时的差异,就是矛盾,只是没有激化而已。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就使我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有了一个总的方向。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仅仅懂得矛盾的普遍性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矛盾的特殊性,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矛盾的各自的特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本质。这种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的特殊性。如果我们只一般地知道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不研究它们各自的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更谈不上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矛盾。因此,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   任何科学,都要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每一门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自然界或社会的一定过程。一定方面的特殊的矛盾运动规律。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各以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人们要对任何一种具体事物进行科学的研究,就必须注意把握它的特殊的矛盾运动规律。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把机械运动的特殊的矛盾运动规律,简单地搬用到其他部门,而不注意其他部门的矛盾的性质是和机械运动根本不同的。“生物社会学”的错误在于,不区别生物的矛盾和人类社会的矛盾,以为用生物的特殊矛盾运动规律就可以解释社会现象,抹煞社会本身矛盾运动的特殊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由于分析了社会本身所特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门科学。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①对具体事物作具体的分析,就是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①《共产主义》,参阅《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4页。   不但世界上各种物质运动形式都有它不同的特殊矛盾(如自然界和社会),而且同一运动形式中所包含的不同发展过程,各有它的特殊矛盾(如社会运动形式中的各个不同社会形态);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各有它不同的特殊矛盾(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升阶段和垂死阶段)。要了解这些,都必须做具体分析。   一个大的事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相互联结,构成事物的总体。我们分析一个过程,必须首先分析这个过程所包含的各个矛盾的特殊性,以及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特点,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在这个总体中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然后再把这些对事物各方面的认识综合起来,这样才能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在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上,根本矛盾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而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发生了。因此,必须分析这些矛盾在其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上的变化,必须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   以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为例:这篇文章首先分析了当时在中国社会中起着不同作用的各个阶级(买办阶级,地主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等)本身的特点,又从各个阶级的相互联系中分析了各个阶级在革命运动中的地位,然后综合起来,对各阶级之间的总的关系,即矛盾的总体的特点作出结论,确定地主、买办阶级是革命的敌人,他们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而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中产阶级的左派可能成为朋友,右派可能成为敌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的战略方针就是在这样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这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具体分析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矛盾特殊性的范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又注意了这些阶级矛盾变化和发展的情况,在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如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对这些矛盾和它们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而为党制定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具体的方针和政策,保证了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毛泽东同志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①我们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及其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特殊性,就是为了找出恰当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对于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没有不失败的。   ①《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86页。   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普遍性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适用于一切事物的道理,没有任何例外。这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都各有其特殊性质,这就是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如果除去了一切过程的特殊性质的矛盾,也就没有什么矛盾的普遍性了。所以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普遍性是互相联结的。每一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例如,对于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的最普遍的原理说来,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具有特殊性,但是阶级矛盾表现在奴隶制社会中是奴隶土和奴隶的矛盾,表现在封建社会中是地主和农奴的矛盾,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矛盾,就这些场合说来,阶级矛盾是所有这些社会所共同的普遍性的矛盾,而不同社会中的不同的阶级矛盾有着各自的特殊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阶级斗争发展历史中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全部阶级斗争历史说来,就有它的特殊性,但是对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说来,它又具有普遍性。   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互相联结的道理,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事物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既不能离开特殊性去寻找普遍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去寻找特殊性。   人们认识矛盾的过程,总是从具体的特殊矛盾的分析开始,概括出普遍的矛盾规律,又用这个普遍的矛盾规律进一步去研究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然后又利用这种研究的成果来补充丰富和发展关于普遍的规律的认识,作为更进一步的具体研究的指导。如此不断反复下去。这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无限的认识过程。我们在观察、研究和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既必须以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作为指导,又必须从事物的矛盾特殊性出发。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完全符合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的结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间,由于它们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会有千差万别的特点的;但是,不论在哪一个国家和民族中,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总是要遵循普遍适用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一些主要规律。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求从每个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原则。   现代修正主义者借口“时代特点”,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则,反对1957年各国共产党、工人党莫斯科会议宣言所肯定的一切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否认十月革命的道路的普遍意义。他们宣扬通过“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否认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必要性。现代修正主义者片面地强调特殊,把特殊绝对化,使它脱离了一般,只不过是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性的一种手法。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有离开了普遍的特殊。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决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   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是使矛盾的普遍性离开矛盾的特殊性。他们不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只有通过一定的民族特点,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表现出来和发生作用。他们既不能够从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普遍原理,也不懂得应用普遍原理到实际生活中时,必须使它和实际生活的具体特点相结合。教条主义者是思想懒汉,他们不肯认真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社会历史特点,不肯根据这些特点具体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指导无产阶级的事业达到胜利。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是我们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①《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95页。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必须研究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这两种情形。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同时存在,其中必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它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的、服从的地位。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农民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大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大资产阶级内部各垄断集团之间的矛盾、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内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又表现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矛盾,极其错综复杂。其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其他矛盾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的矛盾。只有抓住了这个矛盾,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的复杂矛盾;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有可能逐步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其他矛盾。   一般说来,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处理的事情,总是比较复杂的,往往同时存在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我们捉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处理这件事情的主要关键;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容易解决。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①   ①《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97页。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正确地解决革命战略策略的重要方法。在革命斗争中,各种矛盾往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革命政党只有抓住其中的主要的矛盾,才能正确地确定主要的打击方向和工作中心,才能集中力量消灭当前最主要的敌人和解决最主要的问题。无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毛泽东同志从来都坚决主张在一定时间内只应有一个主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反对“两个拳头打人”、“全线出击”等等分散目标和分散力量的错误战略策略。正因为党和毛泽东同志善于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中,捉住主要的矛盾,正确地制订了革命的战略策略,集中力量,逐个地消灭当前的主要敌人和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才把革命引向伟大的胜利。   任何地区,任何部门的工作,都不能不分主次、先后、轻重、缓急,“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必须抓住中心环节、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把整个工作带动起来。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工作,而且适用于一切工作。在个人的工作和学习中,也总有主次、先后、轻重、缓急,也总得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的、关键的问题,才能事半功倍,使工作和学习更有成效。善于捉住主要矛盾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极端重要,不懂得它,就会在复杂的矛盾面前茫无头绪,束手无策。   唯物辩证法要求善于从复杂的矛盾运动中捉住主要矛盾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决不是说可以忽视或撇开非主要的矛盾。事物的各种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主要矛盾对非主要矛盾虽然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但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影响。所以为了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就要注意适当地处理各个非主要矛盾。如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慎重地处理工农之间的矛盾,以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恰当地处理中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孤立垄断资产阶级,巧妙地利用资产阶级内部和各个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对争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时候,还必须把主次适当地结合起来。抓中心环节,还要注意非中心环节;抓纲,还要注意目;抓重点,还要注意一般。没有其他工作的配合,中心工作也不能很好地开展;丢掉了目,就无所谓纲,没有一般,也就没有重点。所以,正确的方法必须是围绕着中心工作,安排好全盘的工作秩序。毛泽东同志把这种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形象地称为“弹钢琴”。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①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既要抓住中心,反对不分主次、轻重,又要全面安排,防止“单打一”。   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32页。   研究主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问题。在客观过程的发展中,因为出现了新的条件,原来的主要矛盾可以转化为次要矛盾,原来的次要矛盾也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政党及时地注意主要矛盾的转化,并且预见到这种转化,就能提出新的任务、方针、政策、口号,动员和组织群众,集中力量去解决新的主要矛盾。这样,才能自觉地,有准备地把革命斗争由一个中心环节转移到另外一个中心环节,由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阶段。   下面再谈主要的矛盾方面(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问题。   一切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能平均看待;任何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也不能平均看待。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矛盾着的各个方面似乎势均力敌,但这种平衡会被斗争所打破,为不平衡所代替。平衡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以,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成为主要的矛盾方面;而另一方面则居于被支配的地位,成为非主要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的矛盾方面所规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易其位。因为矛盾双方不断地斗争,在斗争中新的方面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上升为居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而旧的方面则逐步由大变小、由强变弱,转变为居被支配地位的非主要的矛盾方面,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当新的方面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时,事物就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矛盾双方这种互相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事物变革的过程。新的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曲折,有反复、有时甚至有暂时的倒退。但是,无论如何新的方面终归要战胜旧的方面而居主导的地位,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这是在宇宙发展中永远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革命者的任务就在于,永远坚决地站在新事物的一方,积极地创设条件,促成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使它转化为居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以达到革命的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经过无产阶级革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工人阶级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时,社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化成新的社会主义社会。   研究主要的矛盾方面的问题十分重要,把握了主要的矛盾方面,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主流,就能辨风向、识大局,如果颠倒主次或主次不分,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着的各方面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但它们又具有同一性。矛盾就是既对立、又同一。我们研究事物的矛盾运动,必须研究矛盾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的情形,即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呢?毛泽东同志指出:“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①   ①《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B年版,第301—302页。   在事物和过程中的矛盾着的各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组成一个统一体,这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矛盾着的每一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相反皆相成也”,就包含着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的思想。矛盾的一方假如没有和它对立的另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例如,没有困难,就无所谓顺利;没有落后,显不出先进;没有冷,也就没有热;没有帝国主义,也就没有殖民地,殖民地人民的彻底解放将导致帝国主义的最终灭亡。世界上任何相互联系着的双方,都是又对立又联结,组成对立的统一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互相对立,但又互相联系,双方共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统一体中,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当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消灭了资产阶级的时候,原来的无产阶级就成了占有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这时工人阶级这一概念是同国内还存在着的农民以及国际资产阶级对比而言的。当全世界实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就无所谓工人阶级了。战争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有了矛盾双方的转化,才有事物的变化发展、才有革命的变革。因此,它是更重要的方面。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孙子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①这里包含着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在孙子那里还包含着军队的治乱、勇怯、强弱的转化要有一定条件的思想;其转化的条件就是数(部队的编制)、势(战役战斗的形势)、形(如集中我之兵力,分散敌之兵力,以及选择适当的地形等等)。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的和可变动的,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在数学中,正可以转化为负,负可以转化为正。在物理学中,作用可以转化为反作用,反作用又可转化为作用;电转化为磁,磁转化为电。在化学中,化合和分解、氧化和还原也都会向其反面转化。在生物界中,生转化为死,死转化为生。在社会生活中,也充满着对立面的转化。例如,资产阶级的统治转化为无产阶级的统治。在一定条件下,和平转化为战爭,战争又转化为和平。在工作中,困难和顺利,也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坏事,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好事。失败和胜利也是这样,只要有了一定的条件,胜利可以转化为失败,失败也可以转化为胜利。   研究对立面的互相转化,最重要的是认识互相转化的条件。毛泽东同志着重指出:“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②只有认识了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条件,才可能在客观情况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向对革命有利的方面转化。忽视了转化的条件,不但不能把握事物转化的规律,而且会陷入相对主义的错误,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变化无常、毫无稳定性的、不可理解的东西。   ①《孙子.势篇》。   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8页。   抹煞转化的条件性,是修正主义常用的一种诡辩手法。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必须经过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老修正主义者否认这些条件,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这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荒谬说法,和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辩证的转化,毫无共同之点。   互相同一的矛盾双方永远处在斗争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趋向。有矛盾就有斗争。这里说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哲学范畴,不只是限于政治的领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之间的斗争,帝国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都是斗争;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阴电和阳电,化合和分解,遗传和变异等对立面的互相作用,也同样包含着斗争。   任何矛盾双方都是不断斗争的,斗争的结果,最终必然导致矛盾双方的转化、矛盾的解决,而不是矛盾双方的调和。这一点,在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十分明显。其他的领域也都是如此。就拿社会主义社会中先进和落后的斗争来说,斗争的结果也不是矛盾双方的调和,而是先进克服落后、落后赶上先进。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新老修正主义者竭力鼓吹“阶级调和”、“阶级合作”,硬说“阶级合作”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谬论就是要取消阶级斗争,让帝国主义资本主义长期保存下去。   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否认矛盾、否认斗争的无冲突论是形而上学的庸俗进化论的观点。革命者要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就必须与一切阻挡世界前进的反动派,保守派、习惯势力进行斗争。必须经过斗争,才能打倒旧的、建立新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①因此,我们要在政治上不犯错误,就要揭露矛盾,认识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坚决站在新生事物的方面和旧事物进行斗争,以促进矛盾的转化。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离开斗争性来谈同一性,或离开同一性来谈斗争性,都是错误的。   ①《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05页。   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2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这是学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时必须特别注意的重要原理。   如前所述,在客观世界中,矛盾双方的互相依赖和互相转化,都是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互相依赖和互相转化。一切矛盾的同一性,又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当统一体通过斗争发展到了某一限度,出现了新的条件时,就必然引起统一体的破裂、分解,而出现适应新条件的新统一体。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统一体是要破裂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是要转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是要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可见,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相对的。同一性所以是相对的,还因为它是矛盾的同一、对立的同一;不包含矛盾,对立的绝对同一,在客观世界上是没有的。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同一。因此,对立的同一性总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是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促使事物由旧的过程向新的过程转化。斗争性高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①因此,无论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还是处于显著变动的状态,无论是在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的时候,还是统一体破裂、分解的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的斗争。只有通过斗争,矛盾才可获得解决。只要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存在着斗争。在它们共同反对封建主义的时期,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资本主义没落时期和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的斗争。从这里可以看出,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毛泽东同志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②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队识,……是辩证法的实质。”③我们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都必须应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并且要自始至终贯彻这种方法。   ①《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06—307页。   ②同上,第307页。   ③《谈谈辩证法问题》,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1页。   毛泽东同志把分析矛盾的方法通俗地归结为“两点论”,就是说要分析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要看这一方面,又要看那一方面,并且要分析其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怎样又斗争、又同一的,它们是在怎样斗争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同一的、怎样同一的。这样,我们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毛泽东同志分析帝国主义时说:“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①他指出:从战术的观点看来,帝国主义是真老虎,就是说它还有力量,还在张牙舞爪地吃人,从战略的观点看来,从长远的观点看来,它又是纸老虎,它并没有什么可怕,它正在走向死亡。因此,我们对于帝国主义就要一方面在战略上藐视它,另一方面在战术上重视它。战略上藐视和战术上重视,也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是相反相成的。没有战略上的藐视,就会不敢同帝国主义作斗争,那也就无所谓战术上的重视;没有战术上的重视,就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以取得胜利,也就不能真正有战略上的藐视。   ①《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088页。   国民经济的平衡和不平衡,也是对立的统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汁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各经济部门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只有各经济部门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才能正常地顺利地发展。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必然打破旧的相对平衡,出现新的矛盾。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工作,就是研究新出现的矛盾或矛盾的新的发展状况,加以调整,建立新的、更高一级的相对平衡。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我们要看到平衡的一方面,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又要看到平衡不断地为矛盾的斗争所打破,必须及时地加以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   国民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它包含着许多矛盾,例如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和消费,等等。这些矛盾的双方都是又斗争、又统一。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恰当地处理这些矛盾,使它们互相促进、互为发展的条件。这就要具体研究矛盾着的各个方面之间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系列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是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矛盾的正确方针,这个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在战略上的平衡,在这个方针指导之下去具体研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状况,就能正确地安排生产。     六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斗争的形式决定于矛盾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矛盾的性质决定了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而在不同的条件下,这种基本的形式又有具体的差别。我们必须懂得各种不同的矛盾斗争形式的区別,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正确地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矛盾斗争的各种形式中,区分对抗和非对抗这两种基本形式,特别重要。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基本形式。在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的矛盾,都是对抗性的矛盾。如炸弹爆炸、火山爆发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奴隶和奴隶主、农民和地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在阶级利益根本对立基础上的矛盾,这是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要表现为外部冲突的对抗,发展为革命。   非对抗是矛盾斗争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在社会生活中,非对抗性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这种矛盾或者是由于非根本性质的利害关系而引起的,或者是由于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的分歧而引起的。这种矛盾不必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一般说来,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包括某些剥削阶级。毛泽东同志说:“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①   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4页。   区分矛盾的性质及其斗争的形式,对于正确地处理矛盾、解决矛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一般说来,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对抗的斗争形式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则必须用非对抗的斗争形式来解决。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那种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它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必须通过剧烈的阶级斗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存在着敌我矛盾,也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对于敌我矛盾,必须采取专政的办法,即打击,孤立、分化、惩办和镇压的办法加以解决。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则必须采取民主的方法,即说服、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加以解决,也就是采取“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①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如果看不到敌我矛盾,把敌我矛盾看成人民内部矛盾,或者看不到人民内部矛盾,把人民内部矛盾看成敌我矛盾,都是极端错误的。   现代修正主义故意混淆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性矛盾说成是非对抗性矛盾:另一方面,他们硬说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人民之间存在着某种对抗性矛盾。这种颠倒黑白的反动实质就在于,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条件,就不可能转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城乡矛盾、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才会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相反,在某种情况下,非对抗性矛盾也可能依一定的条件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由于人民革命力量的强大和革命政党执行正确的政策,有可能引起敌人内部的分化,其中一部分人转到人民方面来,这部分敌人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就逐步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相反,人民内部某种矛盾,如果由于处理不当或者其他原因,矛盾的一方转到敌人方面,也会转化为敌我矛盾。懂得这种矛盾转化的情形非常重要。如果矛盾转化了,我们处理矛盾的方法也必须随之而转化,否则也要犯错误。   总之,区别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认清谁是革命的敌人,谁是革命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把矛盾性质弄清楚了,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9页。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