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生鲜灯”被禁用,给臭肉烂菜美颜,还有哪些“科技狠活”
给照射的商品灯光染上适合的颜色,显色指数CRI显著下降,生鲜就失去了本身的面貌。美颜版本“生鲜灯”从无到有仅仅十余年时间,却是一个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真实写照。

现在市场上使用的生鲜灯主要是通过LED彩色灯珠混光达到“染色”的目的,与此前行业内通过提高灯光的显色指数CRI,高度还原物体颜色的目标完全不同,现在的“生鲜灯”就是为了“美颜”和“迷人眼”。
先来感受一下:



在照明行业,通过提高LED光源的显色指数CRI,还原物体本来的颜色,往往需要更高的制造成本,因此LED企业当初为了达到生鲜照明期望的效果,都需要将显色指数做到大于80这样参数,并且提前和客户确使用何种色温的灯光产品。
这就需要制造商在生产LED光源的时候选择更好的荧光粉,对生产出来的LED灯珠进行更为严格的筛选,成本显著增加。

提高显色指数,是为了尽量靠近太阳光下看物体的还原度,CRI值越靠近100,物体的色彩还原能力越强,人眼区分物体颜色越轻松。
而不同色温的灯光照射在物体上,以及营造的环境氛围完全不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发现,红光可以让皮肤看起来更红润,绿光可以使得蔬菜变得更清脆。于是一些照明小厂就打起了“生鲜染色灯”的概念,并冠以“生鲜灯”的名词。
“生鲜灯”照射下的鲜肉、海鲜等生鲜食品显得格外新鲜红润,刺激消费欲望,但是在阳光下或者自然光线看,又是另外一番模样。

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一般超市营业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要求不小于80,但是目前市面上所谓的“生鲜灯”是不符合该国标的。
同样这些“生鲜灯”也不符合产品应该遵循的GB30255-2019,GB7000.1-2015等标准对LED灯具产品的要求。
笔者是LED行业的从业者,2012年为超市做节能改造时就曾贴牌生产过染色版本的生鲜灯,主要原因是客户需求。生产一盏高显色指数的LED生鲜灯成本需要几百元,使用草帽LED灯珠做出的塑料壳混色版灯具只需要几十元,不但可以生产成本更低,达到的“照明效果”却更好,因为它是染色灯。

之所以是贴牌生产,是因为根本没有自己开发的必要性,小厂有全套方案,基本都是插件的LED草帽灯珠,就连售卖的小店都可以自己组装,更何况网络销售已经十分发达。有这样的精力,还真不如投入技术力量去做同样是“染色”的植物生长灯、远洋捕鱼灯,那样的技术前景更加广阔。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染色版的“生鲜灯”不但没有统一的标准,生产商也良莠不齐,甚至为了价格竞争,已经不止是干扰消费者判断商品的颜色、新鲜度的问题了,很多产品本身就有安全隐患。

其实,生鲜灯本身并不能遮盖商品本身的瑕疵,只是在颜色上干扰大家的判断,不新鲜的生鲜产品通过“望闻问切”还是可以分辨出来的,但是只要行业的从业者在使用,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下,买菜、水果、熟食就变成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
让“生鲜灯”黯然失色的“美颜手段”还有很多,给水果打蜡,给鱼上硫酸铜,为了干扰消费者,一些不法商家也是想尽了办法。这方面除了要加强监管以外,咱们作为消费者也应该清楚,生鲜产品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不能一味地追求颜色好看,“劣币驱逐良币”美颜商品背后,我们也应该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