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

2020-11-15 23:14 作者:盆中莲花  | 我要投稿


- Highlight Loc. 35-38  | Added on Wednesday, 26 August 20 23:13:39 GMT+08:00

启功先生回答:“写得好的不是我的;写得不好的,可能还真是我的!” 老爷子走了有些年了,还真是时常想他,这样智慧又幽默的老先生,不多了。 书画造假,古已有之,老先生回应得漂亮。可言论“不真”,过去虽也有,但大张旗鼓公开传播,却还真是近些年的事儿。如启功先生活着,不知又会怎样乐呵呵地回应。

==========


- Highlight Loc. 89  | Added on Thursday, 27 August 20 00:32:59 GMT+08:00

鸣而死,不默而生。”很多年后读到它,认同。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未来,可如果不多说说期待中的未来,就更不会知道。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13171-72  | Added on Sunday, 30 August 20 09:59:07 GMT+08:00

视力。因此,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形式上的胜利者,只属于荷马。历史的最终所有者,多半都是手无寸铁的艺术家。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13185-95  | Added on Sunday, 30 August 20 10:03:32 GMT+08:00

以前我走遍意大利南北,一直惊叹意大利人的闲散,但是,在这里的一位中国外交家告诉我:论闲散,在欧洲,意大利只能排到第三。第一是希腊,第二是西班牙。 在意大利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几个外国人在一个机关窗口排队等着办事,而窗口内办事的先生却慢悠悠地走过两条街道喝咖啡去了,周围没有人产生异议。在希腊,每次吃饭都等得太久,只能去吃快餐,但快餐也要等上一个多小时。希腊人想:急什么?吃完,不也坐着聊天? 他们信奉那个大家都熟悉的寓言故事:一个人在鱼群如梭的海边钓鱼,钓到两条就收竿回家,外国游客问,为什么不多钓几条,他反问,多钓几条干什么。外 国游客说,多钓可以卖钱,然后买船、买房、开店、投资…… “然后呢?”他问。 “然后你可以悠闲地晒着太阳在海边钓鱼了。”外国游客说。 “这我现在已经做到。”他说。 既然走了一圈大循环还是回到原地,希腊人也就不去辛苦了。 这种生活方式也包含着诸多弊病。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遗落。这一点,我们也看到了。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13211-13  | Added on Sunday, 30 August 20 10:37:01 GMT+08:00

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把太多的精力投注在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上,既缺少个体健全的标志,也缺少这方面的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Note Loc. 13212  | Added on Sunday, 30 August 20 10:37:01 GMT+08:00

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把太多的精力投注在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上,既缺少个体健全的标志,也缺少这方面的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this case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13571-74  | Added on Sunday, 30 August 20 13:31:01 GMT+08:00

今天文明的最高原则是方便,使天下的一切变得易于把握和理解。这种方便原则与伟大原则处处相背,人类不可能为了伟大而舍弃方便。因此,这些古迹的魅力,永远不会被新的东西所替代。 但是正因为如此,人类和古迹就会遇到双向的悲怆: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则因身后空虚而孤单。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13581-82  | Added on Sunday, 30 August 20 13:36:02 GMT+08:00

它们见过太多,因此老泪纵横,不再说什么。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13609  | Added on Sunday, 30 August 20 13:43:06 GMT+08:00

枯萎属于正常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13882-83  | Added on Monday, 31 August 20 16:20:36 GMT+08:00

在充满战争狂热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坐在坦克里,也不捧着炸药躲在街角,而是那些冒死呼唤和平的人。 

==========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14783-85  | Added on Friday, 4 September 20 08:32:13 GMT+08:00

报道;如果找到了方案,解决了麻烦,则又完全不值得报道了。而且,越是在穿越无穷无尽的危险,越不能给人留下“危言耸听”的印象。结果,我笔下的文字一片从容安详,给人的感觉是一路上消消停停,轻松自在。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 

==========


- Highlight Loc. 46-47  | Added on Friday, 4 September 20 09:34:03 GMT+08:00

总有人要蹚着水向前走,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可问题是,这水怎么越来越深?常常连石头都摸不着,而岸,又在哪儿?

==========


- Note Loc. 47  | Added on Friday, 4 September 20 09:34:03 GMT+08:00

总有人要蹚着水向前走,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可问题是,这水怎么越来越深?常常连石头都摸不着,而岸,又在哪儿?

always

==========

)

- Highlight Loc. 56  | Added on Friday, 4 September 20 12:46:08 GMT+08:00

而更多的时候,得像守夜人一样,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后者,常被人忽略。

==========


- Highlight Loc. 88-91  | Added on Friday, 4 September 20 12:53:36 GMT+08:00

当年胡适在喧哗的时代,把范仲淹的八个字拿来给自己也给青年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很多年后读到它,认同。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未来,可如果不多说说期待中的未来,就更不会知道。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


- Highlight Loc. 97-99  | Added on Friday, 4 September 20 12:58:05 GMT+08:00

不是“懂”才可以交流吧?如果只有“懂”才可以交流,这个世界上99%的交流都消失了。正是因为不懂才交流,交流是懂的开始。

==========

- Highlight Loc. 107  | Added on Friday, 4 September 20 13:01:46 GMT+08:00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


- Highlight Loc. 138-39  | Added on Friday, 4 September 20 13:10:56 GMT+08:00

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真把它参透了,道破了,你活得才好呢。

==========

- Highlight Loc. 140-42  | Added on Friday, 4 September 20 13:12:07 GMT+08:00

先要考虑人和物之间的关系,所谓三十而立。然后要考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到中年错综复杂,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友,为人上级,为人下级,等等。接下来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活着有什么意义?

==========


- Highlight Loc. 167-70  | Added on Tuesday, 8 September 20 07:08:16 GMT+08:00

而是那时我们还把幸福寄托在某种成就感和荣誉感上。我们还把个人的幸福跟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百年未圆的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瘾一定得过。 就好像中国人非得过足了开车的瘾,才会重新回归骑车和步行;非得把乱七八糟的情感都体验一遍,才重新体会到家庭的可爱。

==========

bd5f3ea0b3f84018af54e0e5cad0abd1 (Unknown)

- Highlight Loc. 232-33  | Added on Tuesday, 8 September 20 07:12:54 GMT+08:00

每年,都有这样一个月,去到一个能保证安静的地方,给自己发呆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了解生命。一定要休息,宁可少挣点钱,背后是一种对生命更透彻的理解。

==========

bd5f3ea0b3f84018af54e0e5cad0abd1 (Unknown)

- Highlight Loc. 275-78  | Added on Tuesday, 8 September 20 07:17:49 GMT+08:00

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能够带来的好处。”这句话很绕,但是当我想明白,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无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创造的重要母体。没有了无聊,无聊之中所诞生的某些千奇百怪的、天马行空的创意也就都消失了,甚至“无聊”本身也消失了。

==========

bd5f3ea0b3f84018af54e0e5cad0abd1 (Unknown)

- Highlight Loc. 315-16  | Added on Tuesday, 8 September 20 07:21:52 GMT+08:00

读书是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

==========

bd5f3ea0b3f84018af54e0e5cad0abd1 (Unknown)

- Highlight Loc. 346-48  | Added on Tuesday, 8 September 20 07:32:55 GMT+08:00

我们很难指望这些休闲活动演变为创造力,也很难让心灵腾飞。因为我们既不习惯与自己对话,也不习惯仰望星空。我们想闲却又怕闲也不会闲。 没钱,是穷人;有钱没闲,也只是打工者,不管你有多少钱都是。有一些钱又有一些闲,才有可能让生命多些有质量的色彩。但有闲不会闲,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也依然离成为生命的贵族太远。

==========

- Highlight Loc. 529-31  | Added on Tuesday, 8 September 20 13:38:24 GMT+08:00

很多人的失败感,不是来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别人的眼光与当下世俗的标准。 然后方寸大乱,然后就真觉得自己失败了。 如果你不为别人的眼光与标准活着,失败的感受会在我们生活中消失大半。 建立并信奉自己的标准,你已成功一半。

==========

- Highlight Loc. 5340-44  | Added on Wednesday, 23 September 20 20:41:13 GMT+08:00

这样如醉如痴有几个星期,我越来越明确地感到,尽管自己在顽强抵抗着,事情还是朝着那个固定的目标进展,那些想象终究会变成现实。这使我感到兴奋也感到恐惧。我不能装作在沉醉中忘记了冷漠的现实背景。张小禾在迷醉中靠自己的感情想象美化了我的形象,这是她的真纯,林思文也许就不会如此。但现实在不久的将来会显出自己的冷漠面孔。手中这份工作也许就在下个月就完了,这份收入就断了,我将重新陷入走投无路地境地。经济如此萧条,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能找到一份稍微象样的工作。我现在走出了那一步,她将来会后悔会进退两难的。但我现在不走那一步,将来就更没有了勇气没了机会。在沮丧中我甚至有点遗憾张小禾投入得太真诚了,使我不得不为她想一想,又遗憾自己就这么动了真感情,生怕伤害了她一点点。我痛恨自己没有能力给她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也感到了自尊心对这种关系越来越强烈的反抗。

==========


- Highlight Loc. 5388-91  | Added on Wednesday, 23 September 20 20:45:25 GMT+08:00

这种慵懒的世俗的幸福更使人体验了生命存在的真实可感,每一个瞬间都是真正的瞬间,不论昨天今天明天,不论去年今天明年。存在的意义在这种平庸的过程中产生着又消逝着,没有终极的目的,也不需要最后的证明,它本身就是终极的目的,就是最后的证明,过去了就完成了。在这样的时刻,生命的暂时性渺小性是如此的清晰,使人怀疑那种超越平庸的渴望是不是真的具有那么重要的意义。我知道自己在时间中沉醉,在一去不复返的消费着它,它正迅速离我而去。我只能如此,如此也就够了。至少,我知道了,这生命,今天,还存在着。

==========

47f8077efe6d4d13b741bef19a90545f (Unknown)

- Highlight Loc. 5873-74  | Added on Thursday, 24 September 20 20:56:50 GMT+08:00

思文的事也使我想到,这世上有太多的苦难,总有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承受着,绵绵不绝正如人类自身。

==========


- Highlight Loc. 6387-89  | Added on Saturday, 26 September 20 20:21:29 GMT+08:00

。在这种否定和嘲笑的对抗中,我意识到了生命意义的神圣和意义的空缺。意识到此生的最后目标只能是活着,更好地活着,心有不甘想挣扎反抗却又徒劳无益,一步步接受了逼近的现实,逐渐地瓦解了反抗的愿望,心中充满了悲哀。想到这些我心中像遭到什么钝器猛烈的一击,身子不由自主地往下一挫。倏而在心的远景中如有一点火花闪亮,发出“叭”的一声轻响,一脉激情游丝般蜿蜒而来,渐渐清晰。我迎着风昂起头挺直身子,望着眼前茫茫一片,作出了一种空洞的骄傲姿态。

==========


- Highlight Loc. 6486-88  | Added on Saturday, 26 September 20 21:07:32 GMT+08:00

个人都有只属于他自己的故事。这天下有一颗心就有只属于这颗心的那一份沉重,那一份痛苦,那一份希望和失望。对这颗心也只有对这颗心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 Highlight Loc. 7213-22  | Added on Sunday, 27 September 20 16:13:50 GMT+08:00

十多年过去了,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我才在心里承认了多年来拒绝承认的简单事实,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并没有一种伟大的使命等着我去完成,也没有一种神秘的许诺使这生命在某一天放出神奇的光彩。世界并不需要我去承担什么,上帝并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创造了我,宇宙间也没有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为自己的存在作过特别的安排。我不过就是活着的我罢了。一个人哪怕他心比天高也只是活着而已。那些以前认为有着不平凡意义的追求,原来也只是一种对自己来说可能更好的生存方式,其平凡的本质在时间中渐渐显露。哪怕我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吧,那点了不起在如此浩漫的世界中,也是那么渺小,意义几近于零。既然这个世界没有了谁也并不真的就损失了什么,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对生命者的意义,平庸的生命也就与超凡的生命一样有了最充分的存在理由。事业其实不过是一种对自己来说更好的生存方式罢了。存在着的生命在完结之前必须以这种方式存在,这就是意义了,我不能一厢情愿地去设想意义之外又有某种看不透的意义。因了这点意义,该做的事还得努力去做,生命的挣扎不能放弃,毕竟生命存在的现实需求对虚无有着本能的反抗。对一个平庸的生命来说,暂时性就意味着一切。平凡的人没有历史,他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他别无选择。而我,也和曾在远古曾在天涯的那些无名的逝者一样,来了,又去了,如此而已。我不能再依据古往今来的那些伟人的事迹去设想自己的人生,不能再去设想所有的牺牲和痛苦将在岁月的深处得到奇怪的不可理解的回报,痛苦不过只是痛苦者自身的痛苦体验罢了。世界之大,上帝只有一个,他来不及对这么多人负责到底。过去的一切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也并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日子突然焕发出神奇的意义。自己生活着的岁月并不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岁月。过去的日子,眼下的日子,未来的日子,都是生活着的日子,如此而已。在时间的后面,是一片浩渺的空空荡荡。

==========

- Highlight Loc. 7230-34  | Added on Monday, 5 October 20 19:15:01 GMT+08:00

多少年来,我在心中嘲笑着拒绝着平庸,现在却极为清醒极为深切地意识到平庸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事。平庸的生活也是真正的生活,平庸的生命也是真正有意义的生命。这意义随着生命进程产生着又消逝着,并不留下最后的痕迹。过去的嘲笑和拒绝本身,今天也该受到嘲笑和拒绝了。这样,消减了虚张声势的豪迈和激越,我能以洞达者的无奈与心平气和看待平庸的生命进程。我在心中告诉自己,这是面对人生发出的诚实的声音。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Bookmark Loc. 15890  | Added on Tuesday, 6 October 20 19:19:31 GMT+08:00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34503-6  | Added on Tuesday, 6 October 20 19:28:41 GMT+08:00

这就像一个人,如果无法讲清楚自己是谁,那么,不管做什么事,对人对己都会是隔阂重重。因此,古希腊神庙墙壁上刻的那句哲言,永远让人惊悚:“人啊,认识你自己!” 我说过,欧洲文艺复兴千言万语,其实只是轻轻问了一声:“我是谁?”此问一出,大家都从中世纪的长夜中苏醒,霞光满天。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34625-26  | Added on Monday, 12 October 20 20:44:03 GMT+08:00

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

- Highlight Loc. 34847-48  | Added on Tuesday, 20 October 20 13:03:02 GMT+08:00

孔子对这种思维的概括是四个字:允执厥中。 这里边的“厥”字,在古文中是代词,与“其”字同义,因此这四个字也可以说成“允执其中”。允,是指公允、实在。连在一起,就是好好地执行中庸之道。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955-56  | Added on Wednesday, 21 October 20 17:23:02 GMT+08:00

景,我只是在表演一个职业。我从来没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 

==========


一直到长大成人,生活里碰到厉害的人,我就走避,不搭讪,不回嘴,不周旋,只有跟孩子、老人、弱者待在一起,我才觉得舒服。我觉得我就像《史努比》漫画里的圆头小子查理·布朗,连条小狗也管束不了,每次上完露西的当,下次还吃亏。明知“吱吱叫的车轮才有油吃”,就是开不了口。 

==========

我深知他的好意,但文静了这么多年,一直泡在自己那点小世界里头,怕热怕冷怕苦怕出门怕应酬,除了眼前,别无所见。有次看漫画,查理·布朗得了抑郁症,露西问:“你是怕猫么?” “不是。” “是怕狗么?” “不是。” “那你为什么?” “圣诞节要来了,可我就是高兴不起来。” “我知道了,”这姑娘说,“你需要参与进这个世界。” 

==========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在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 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

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


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席鸣 

==========


心:“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


起,她说:“阿甘是看见了什么,就走过去。别的人,是看见一个目标,先订一个作战计划,然后匍匐前进,往左闪,往右躲,再弄个掩体……一辈子就看他闪转腾挪活得那叫一个花哨,最后哪儿也没到达。” 

==========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 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


我等了一秒钟,猜到她已经切到了空无一人的会议室,就用这个画面说开场白:“子路问孔子,您从政的话,第一件事是什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这句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对权利的界定要有清晰的认定。这些空无一人的桌椅,其实就是宪法赋予代表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的权利。” 播完之后,我遇到申勇,他说:“第一次感到这 个空荡荡的会议室这么庄严。” 

==========

写,“许 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2853-54  | Added on Sunday, 25 October 20 12:19:00 GMT+08:00

她说:“但这样慢慢会变成你本来反对的人。” 

==========

道:“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话它。” 

==========

我有点理解了Ann的想法——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


有观众看了这个节目,在我博客里留言:“那你说说,什么是探寻?” 底下有另一位观众替我写了个答案:“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

钱老师回信说:“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我们要站在二〇一二、二〇二二,甚至更远的地方来看我们自己。”信的最后,他 说:“不要太爱惜你的羽毛。”我明白他的意思,做调查记者最容易戴上“正义”、“良知”、“为民请命”的帽子,这里面有虚荣心,也有真诚,但确是记者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现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风雨时也许无可蔽头。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2966-70  | Added on Sunday, 25 October 20 12:52:17 GMT+08:00

转变看上去突兀,但在最初面对大量反对声音 时,晃动其实已经开始,人往往出自防卫才把立场踩得像水泥一样硬实,如果不是质问,只是疑问,犹豫一下,空气进去,水进去,他两个脚就不会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3011-13  | Added on Sunday, 25 October 20 12:58:35 GMT+08:00

我想起问过Ann如果你认为安娜的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式,那什么是? Ann说:“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the best defence。”——准确是最好的防御。 无论如何自制,人的情绪是根除不了的,有时松,有时紧,永远永远。我让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3020-25  | Added on Sunday, 25 October 20 13:02:55 GMT+08:00

听:“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 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 他写道:“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3045-46  | Added on Sunday, 25 October 20 13:04:59 GMT+08:00

写:“是的,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3098  | Added on Sunday, 25 October 20 13:09:16 GMT+08:00

本日记,埋头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3119-20  | Added on Sunday, 25 October 20 13:14:51 GMT+08:00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霍尔姆斯说:“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是伦理问题。它的作用是制定规则,规则的意义不在于告诉社会成员如何生活,而是告诉他们,在规则遭到破坏时,他们可以预期到会得到什么。”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4394-96  | Added on Saturday, 31 October 20 12:28:50 GMT+08:00

鱼……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叮叮叮。 那阵子谁跟我说什么大的社会话题,我都不想听,说:“一万个口号都比不上亲人睡不着的一个晚 上。”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5143-69  | Added on Tuesday, 3 November 20 12:14:35 GMT+08:00

己:“我自问我为什么心里总是这么急呢,做节目的时候急,没节目做也急,不被理解急,理解了之后也急,改变不了别人急,改变了也急。为什么我心里,总有那么多的放不下,那么多的焦虑呢?” 我问过卢安克:“你写过,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太着急了。怎么叫‘太着急了’?” 卢安克说:“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 我说:“会有人觉得那就太漫长了”——那人就是我,那人就是我。 他说:“小学老师教了一批一批,都看不到自己的成果。” 在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过:“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我当时一惊,担心他坠入虚无:“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 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不是压在我肩膀上的。” “改变不是目的?”我喃喃自语。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它会自己发生。”听他说话,内心长久砌起来的砖石一块块土崩瓦解——不是被禅悟式的玄妙一掌推翻,是被严整的逻辑体系,一步步,一块块,卸除的过程。 我问:“你原来也有过那种着急的要改变的状态,怎么就变了,就不那样了?” “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 “你对现实完全没有愤怒?” “没有。”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地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的困惑。 “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 “那我们做什么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在这期节目后的留言里,有一种共同的情绪,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有天中午在江苏靖江,饭桌上,大家说到卢安克,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人也很触动,但他说:“这样的人绝不能多。” “为什么?” 他看上去有点茫然:“会引起很多的矛盾……他在颠覆。” 这奇怪的话,我是理解的。他指的是一旦了解了 卢安克,就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人们不由自主地要思考,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 我问过卢安克:“你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5342-52  | Added on Wednesday, 4 November 20 14:19:39 GMT+08:00

这也是当下的中国人最强烈的感受。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传统的家族,集体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只有当人们能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去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 在通信中,我们曾谈到,“创作”这个词现在常常被当成是一种“手段”——用来吸引孩子学习更多的手段,或者一种学习之外的调节。好像生活中总有一个伟大庄严的目的,一切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 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服务于一种意志吧,当这个意志让你去改造世界时,你要具有改造需要的知识。而创作在卢安克不是手段,就是归属本身。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行动得到感受,从感受中才慢慢反思,反思又再指导行动的,所以他说,说话是没有用的,让他们一起进入,共同完成那个“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的故事,感受会像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缓缓滋养。 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却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5568-94  | Added on Wednesday, 4 November 20 14:56:37 GMT+08:00

柏大夫发完短信后不久,我也收到宋的短信:“我看了药家鑫这期节目。”只此一句。 我未及细问,一年以后,才想起此事,短信问他:“你当时为什么感触?” 他回:“他平时不是一个坏人。” 我有点不解:“你怎么知道他坏不坏?我采访了半天,我都不敢下结论。” “姐,”宋写,“我问你,你采访的时候,发现他伤害过什么没有?” “那倒没有,他妈说,他喜欢动物,不许她妈教训狗,狗死了难过了很久,如果看到家里杀活鱼,他害怕,这顿饭就躲开不吃了。这些信息我们节目都没用,不知道真不真实,你相信么?” 他没回答相信不相信,直接答:“他会觉得动物很可怜,是因为动物不会伤害他。” 我说:“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会去杀人吗?” 短信断断续续,过一会儿才来:“他逃避责任或者害怕吧,不成熟,不知道怎么向家里交代。也不知 道以后这个事会给他带来多少累赘,怕承担。” “怕承担的自私可能不少人都有,但他这么做太极端了吧?” 他又停了一大会儿,才写了两个字:“无奈。” “什么意思?” “他心里有愤怒,”他写,“所以他觉得,我不让你张嘴。” 我听着心里一凜;“他是在模仿伤害他的人么?” “不是。”他说得很坚决。 又停顿了一下。他说:“他在逼自己。” 他的话像是雨点越下越大,打在篷布上,我站在底下能感觉到震颤,但没有切肤之感,我接触不到那个雨,但隐隐觉得这句话里有某种我感觉到但没法说清楚的东西,只能问他“什么意思”,他干脆打电话来了:“路上太冷,发短信折腾得很,我在路上走呢,这样说痛快点,你想问什么就问吧。” 我说:“你认为他凭什么要加害一个已经被他伤害的人呢?” “他下车的时候并没有拿出刀来对吗?他是看到她在记他的车牌号……” “这个动作怎么了?” “这个动作在他看来是故意,”他听出我想打断他,“我知道,她当然是无辜的。但是现在是在问我,药家鑫会怎么想,我是在试着告诉你他的想法。” 我闭嘴:“好,你说。” 他没有用“可能”“或许”这样的推断词语,直接说:“他觉得,你记住了车牌号,我爸妈知道了,就饶不了我,这对他是天大的事。” “出个车祸怎么算天大的事?”我有忍不住了。 “可能对你来说不是,”他一字一句地说,“这对他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一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5678-84  | Added on Wednesday, 4 November 20 15:08:46 GMT+08:00

上世纪三十年代,吴经熊曾是上海特区法院的院长,签署过不少死刑判决。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当法官时,常认真地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 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在这段话边上,学生时代的何帆给的批注是:“伪善。” 如今,他拿出笔,划去那两个字,在旁边写上:“人性。”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5785-86  | Added on Wednesday, 4 November 20 15:22:37 GMT+08:00

说:“不光是简单,不光是家长,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我就错了这么多年。”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5839-41  | Added on Wednesday, 4 November 20 15:30:05 GMT+08:00

批评别人的时候,引过顾准的话“所谓专制,就是坚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想法”,这会儿像冰水注头 ——天天批评专制,原来我也是专制化身。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5849-51  | Added on Wednesday, 4 November 20 15:32:02 GMT+08:00

日后工作上学,换了不少地方,去哪儿都是拎箱子就走,不动感情,觉得那样脆弱,认为独立就是脱离集体,不依不附。亲近的人之间,一旦触及自尊心 就会尖锐起来,绝不低头。我做宋的那期节目,多多少少是投射自己的青春期。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5884-85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06:57:53 GMT+08:00

理解。每个人都是各种关系里的存在,痛苦是因为被僵住了,固定在当地,转不到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无助。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6183-90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08:19:14 GMT+08:00

么好。旁边有位选手穿了件大红裙,凑耳过来说:“越配合,完得越早。” 我笑,觉得有理,混一混,等会儿就结束了。包里装着北大徐泓老师整理的陈虻生前讲课的纪录,正好翻翻看,有的话以前没听过,有的听了没听进去,有些听进去了没听明白,有一句我以前没注意,这当口看见刺我一下:“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在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 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 “不要堕落。”他说。 我以为我失去了他,但是没有。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6213-17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08:24:30 GMT+08:00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 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我回身指了指背景板上这几个字,“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

看见 (柴静)

- Highlight Loc. 6272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08:27:51 GMT+08:00

制作软件 EpubSTAR Pro 2.6.2.30120 

==========


- Highlight Loc. 575-83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8:58:37 GMT+08:00

青春是一生中最迷茫、最焦虑、交织着绝望、希望和挑战的时期。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说青春美好呢?那是他们在回忆时下的定义。悲伤的时候,即使有太阳也觉得天昏地暗;开心的时候,即使下着大雨也恨不得出去裸奔。这种自在随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但或许到了老年又可以了,我还没经历过。 史铁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大哥,2010年12月31号,离他的六十岁生日还有几天,他走了。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四肢健全的时候,抱怨周围环境如何糟糕,突然瘫痪了。坐在轮椅上,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才知道那时候多么阳光灿烂。又过几年,坐也坐不踏实了,出现褥疮和其他问题,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坐着的时光,风清日朗。又过几年,得了尿毒症,这时觉得褥疮也还算好的。开始不断地透析了,一天当中没有痛苦的时间越来越少,才知道尿毒症初期也不是那么糟糕。 所以他说,生命中永远有一个“更”,为什么不去珍惜现在呢?

==========


- Highlight Loc. 614-15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9:08:21 GMT+08:00

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当然,永远别忘了安静地做好眼前的事。

==========


- Highlight Loc. 601-12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9:09:50 GMT+08:00

,我不仅要看他的“抗打击能力”,也要看他的“抗表扬能力”。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折在挫败上,却折在了一两次的成功上。成功让人飘飘然,忘乎所以,原本应有的上升空间,就这么被堵住了。 大学期间另一件重要的事,是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你们会发现,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同学之间几乎没有差别,而四年以后,彼此差异却很大。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差异呢? 首先是专业的设置。不同的专业与其说教给你们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如说是让你们学会用各自专业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比如我自己,在大学学业结束后,开始用新闻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法律系的同学有法律人的视角,理工科的同学有理工科的思维。 除了专业角度不同,还有一点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是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你是创造者,还是跟随者?这往往决定了未来你的前进速度和能够到达的高度。 为什么有的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收入还很低,比尔·盖茨整天飞来飞去、看起来优哉游哉,却那么富有呢?因为前者的工作随时可以被取代,任何人经过短期培训都能做到,而世界上只有一个比尔·盖茨。

==========


- Highlight Loc. 641-43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9:12:32 GMT+08:00

反过来说,只有接受平淡,才有可能不平淡。如果总是试图对抗平淡,你注定平庸,相信吗?因为生活不会给你那么多的机会,所有的不平淡,都是在忍耐了足够多的平淡之后诞生的。 活得认真才好玩儿

==========


- Highlight Loc. 674-76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9:23:24 GMT+08:00

但中间这个词是最重要的,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


- Highlight Loc. 677-78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9:24:25 GMT+08:00

而我的感慨来自当下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是感触完了就表达,谁还会追寻啊?

==========


- Highlight Loc. 701-7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9:30:00 GMT+08:00

当你们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一切变动和未知,请用“好奇”而不是“恐惧”去面对。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就是好奇。我看到所有伟大的创造者,眼神中都写着一种巨大的好奇。而那些习惯于抱怨的人,早已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老天爷的确不会永远给你好的。你能做的就是磨练好自己,做好准备。是不是都准备好了,机会就一定来敲门?不一定。但是请放心,它迟早会来,而且不止一次。千万不要等到“准备好”才去开门,那时候好运可能已和你的邻居相谈甚欢了。 要学会等待,但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怀着一种好奇心去等待。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面对变革时,往往很恐惧,很担心,觉得不变最好。如果不变,你是利益的获得者吗?不一定。

==========


- Highlight Loc. 711-12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9:31:46 GMT+08:00

相当多的时候,“坚持就是失败”,因为坚持往往意味着你不好奇了,不从中享受乐趣了。为了坚持而坚持,怎么可能带来胜利呢?

==========

- Highlight Loc. 778-81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9:44:58 GMT+08:00

诗代表着阅读的另外一种品质。读书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变化,你慢慢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也想要尝试去写。过去是世界为你打开,你只是好奇地去了解。到了诗歌这个阶段,你的心情开始跟它碰撞,它替你释放,替你表达,同时也在塑造着你。

==========


- Highlight Loc. 788-91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9:50:17 GMT+08:00

生命不能只看到外在有用的东西,也要学会汲取很多无用的东西,无用为大用。古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不能干巴。如果把自己活成了压缩饼干,几天可以,时间长了受得了吗?问问自己能坚持多久?还是需要有另外的滋养。

==========)

- Highlight Loc. 821-22  | Added on Thursday, 5 November 20 19:58:00 GMT+08:00

我们都知道有句古话叫“哀莫大于心死”,聂绀弩老先生却写过另外一句话,“哀莫大于心不死”。这里有更深邃的含义,不到一定的岁数是不明白的。

==========


- Highlight Loc. 885-87  | Added on Friday, 6 November 20 06:58:09 GMT+08:00

更何况,在荐书成为一种时尚的背后,也隐藏着这个时代的病。一切都功利地求快,希望有那么几本书,读了就快速地让自己脱胎换骨。 

==========


- Highlight Loc. 916-17  | Added on Friday, 6 November 20 07:12:33 GMT+08:00

什么是“古典精神”呢?概括来说,第一是那种现代生活所不具备的田园般的纯净;第二是人性,最本质的人性。

==========


子小姐曾说对于人来说有两个系统和两个属性,分别是创造者和探求者,使用者和破坏者。

==========


遗书是为什么呢。没有遗书的话,人是不会自行寻死的。 所谓遗书,极端讲来就是一种留恋。对于不认为死是好事的人来说在无论如何只有死一途可行之时,作为其理由所存留下来的,就是遗书。 没有遗书的自杀。 没有写遗书的必要。换句话说是对这个世界没有意见,想要干干净净的消失。这样才是完全的自杀。在所谓的完全自杀之中遗书什么的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就连死本身在我想来也 不是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东西。

==========

以为所谓冲动,并非是如同感想这般从自身内侧所制造出的东西,而是从外侧袭来的东西。 纵然本人有意去拒绝,却仍会突然袭来的如暴力般的认识。我们通常称之为冲动。那么,俯瞰的视界所招致的暴力又是什么呢——— “那是,遥远。过于广阔的视界,与所居住的世界间会产生明显的隔阂。人类只有对紧紧围绕着自身的事物感到安心。无论以多么精巧的地图来说明存在于此这个事实,到底不过是个知识罢了。对于我们来说,所谓世界只不过是能够用身体来感觉到一个范围。如果我们不去亲身站在大脑所认识的地球、国家或城市的接合点上的话,也就无法对于那个接合点产生实感。而且在实际上,这种认识方式并没有错。 然而一旦面对过于广阔的视界的话,这种认识就会出现差异。自己的身体所能够感受到的方圆十米的空间,与自己俯视到的方圆十公里的空间。究竟哪一个是自己所居住的世界,更能给人以实感的是前者。 看吧,这里已经出现矛盾了吧。比起自己所能够体感到狭小世界,自己看到的广阔世界理应更能给予人‘所居住的世界’这个认识。但是,实际上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自己处于这个广阔世界之中的实感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实感总是以从自身周围取得的情报为优先而产生的东西。在这里作为知识的理性与作为经验的实感相互摩擦,很快便造成磨损,意识也便开始出现混乱。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个事件之后,时常有个问题会困扰着我:真实的界限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界定?该拿什么去衡量呢?我始终记得他在我录音笔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好想再看看蓝天。


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


不是什么感觉,而是感觉的确存在。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被其他感官所带来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感觉其实就像浮在体表一层薄薄的雾气。每当接触一个新的人物或者新的事物的时候,感觉会像触角一样去探索——然后最直接的反馈给自己信息。想起来有时候面对陌生人,很容易一开始就给对方一个标签,如果那个标签是很糟糕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态度,而且持续很久,这就是感觉造成的印象。每当留意一个人的时候,感觉的触角会先出动——哪怕只是一个陌生的路人。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面对陌生人微笑或者不再留意?那就是由感觉造成的。直接造成的。当然了,对方也在用感觉触角试探你,相互的。事实上自我封闭到48小时后,我就会一直玩味感觉的存在,还有惊奇加好奇。因为,感觉已经平时被色、香、味等等等等压制的太久了,我觉得毕竟这是一个庞杂到迷乱的世界,能清晰的意识到感觉的存在很不容易——或者说,很容易?只是很少有人愿意去做。”


他愣了一下才从对苹果的思念里回过神来:“然后?哦然后是一种找回自己的感觉,没有因为那些天的神游而打算放弃肉体,而是坚定的统驭肉体。那是真实到让我做什么都很踏实的感觉。是统一的,是清晰的。我觉得,被放逐的精神找回来了。”那天回家的时候,我特地买了几个苹果,我把其中一个在桌子上摆了很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她掐了烟笑了:“如果你带着自我意识去看,根据我前面说的,你看到的其实是你自己,对吧?。你想过没有?真正要做的,不是什么都放弃了,不是无任何态度去看,那不是超脱,那是淡漠了,就是俗话说的:没人味了,那种状态根本看不到,顶多目中无人而已,差得远了。”我:“可是你说了半天,到底是怎么能看到呢?”她得意的笑了:“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我认真的听着,傻了似得的看着她,但大脑是沸腾的状态。最后她又开了句著


名的玩笑: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那天走的时候,



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