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ullshit:从“刘项原来不读书”到“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2021-09-20 15:14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忽如一夜春风来,FGO又被改?

(又是一些不吐不快的碎碎念)

【1】“巴洛克式繁复的词藻”

我发现自己读书越发“急功近利”,如果一本书读完的收获感甚微,或者,感觉书中有很多观点都是“bullshit”(这个词其实看起来要比“胡说八道”更有视觉冲击力),这本书我肯定会视为“完全不值得再看”的读物。

更为让人揪心的是,如果全书到处可以捡拾“巴洛克式繁复的词藻”,这更是一种令人崩溃的阅读体验。那种感觉让我想起当年做英语阅读理解看的长文,可能每个单词我都知道意思,但连起来成为句子,我认为的【知道】和标准答案认为的【知道】就永远不是一个。我大抵是能体会到一些大佬们评价某些汉赋“虽工整华丽但言之无物”的空洞感,反正雕花的萝卜更多是用来观赏的,而不是用来尝尝的——

“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也!”

呵呵呵呵。

我不太能读的惯某些当代普遍意义上的严肃文学——这里的严肃文学对比的当然是通俗文学。其实我自己也想不通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就像我也不太明白极少数“严肃类评论文学”的作者是怎么从【材料A】论证出【观点B】,在我概念中的并列关系,在他人笔下成为了严格的因果关系

当然啦,反正又不是做自然科学实验,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又不用上税。

以我个人读社会题材小说(比如最近同时在看的是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鄙视》与杰克·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的体会,同时代的人去解读一部作品与后时代的人去解读一部作品,其视角不同,“衍生出的意义”可能也不同。

任何的作品进行“过度解读”,其实已经算是再创作了,【意义】是被“人为赋予”的,同时会被夸大。就像关于《老人与海》的评价会说它展现了“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那么,像《鲁滨逊漂流记》《哈利波特》《鹿鼎记》等作品就没有吗?

如此,我们是否能说这些作者在创作之时,就已经考虑到了作品要“有这些伟大的意义”呢?

如果没有,后人这样的解读,算不算是一种“歪曲”呢?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罢了罢了。

【2】“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句话是曾经网络上的一场“有趣的狂欢”,很多经典文章中的句子一旦独立出来,放入一个特殊的语境,就妙趣横生。但这里也需要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彼此都知道“某些话”的原有语境,否则,你如果对某人来一句“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对方可能不会回“我就吃两个,剩下的都给你”(《骆驼祥子》、爷爷对孙子说的,by 知乎问答),而是打心眼儿底觉得“你有病”!

这也就回到了我之前提醒自己需时刻注意到的问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越是面向大众(这个大众主要是指“能被看到的人的数量”)的“商品”,越是要降低理解门槛,好像可口可乐这种,商家只需要平时多打点广告,让人潜意识里知道它“好喝、可口”就足够了,用户在选购饮料时无需对比可乐与其他饮品的差别,可乐就成功了。

当然,与凉茶、功能性饮料什么的,还是有差别的,因为设计受众就不完全一致。

这里让我颇有想法的是《如果还年轻,建议换个番吧,这部作品你多半看不懂——聊《异世界迷宫黑心企业》》这部番的长评,引发很多人讨论的完全不是长评的内容,而是长评的标题

如果说这篇长评的初衷是一种“社会实验”,那应该是成功的,因为它的反馈从侧面佐证了很多我们知道但未必重视的细节。

首先,是标题,这个标题让人觉得是在“秀优越感”。所谓“秀优越感”,就是在塑造一种【对立感】,这是广告中难得一见的手法

这种思路以前会在一些奢侈品牌的广告上见到,以树立品牌“与众不同”“高高在上”的感觉,它很容易引发讨论(实则是争议),制造话题感,但容易疏远普通用户,除非品牌方的设计初衷就是“隔离”目标用户与非目标用户。随着时代更迭,高端品牌方也需要时不时“讨好”消费者,一般都会拿捏一种分寸感,以及推出一些“轻奢”的概念,这种“语感”几乎绝迹了。

《异世界迷宫黑心企业》的长评标题源自芝华士的一篇极为经典的【老广告】,我之前还是在大卫奥格威的书中才知道的。它的广告语翻译过来大概是这样的——

这是皇家芝华士的广告
假如你还需要看瓶子
那你显然不在恰当的社交圈里活动
假如你还需要品尝它的味道
那你就没有经验去鉴赏它
假如你还需要知道它的价格
翻过这页吧,年轻人

这位文案大神Neil French,真的是精通人性,既知道如何制造疏离感,又知道如何制造亲近感。如果你有兴趣再看看他为芝华士写的父亲节文案,就能感觉到这位文案高手(实则是社会阅历解丰富的前辈)的那种“玩世不恭”的【逼格】是真的会让人“又爱又恨”。

你看,我就琢磨不出【Neil French】这种骚情直接拉满的表述方式——

皇家·芝华士就像生活方式

如果你要问是什么生活方式,说明你不曾拥有这种生活方式

可能在马桶上“唱《忐忑》时”才会憋出一句“水会蒸发,爱也一样”——mother的,这句貌似已经有人写过了。

Neil French

说回这篇《如果还年轻,建议换个番吧,这部作品你多半看不懂——聊《异世界迷宫黑心企业》》吧!

我发现很多人评论的“攻击重点”,并不在于动画是不是有趣,是不是真的“针砭时弊”,而是在于【看不看懂】,甚至一部分人连内容在说啥都不知道,光对着标题去“喷”。

事实上,可能一部分人连这个标题怎么“理解”都成问题。

“如果还年轻,建议换个番吧,这部作品你多半看不懂”,它对应的是“4种情况”:第一,年轻,看不懂第二,年轻,看懂了;第三,不年轻,看不懂;第四,不年轻,看懂了。

那么,看懂就不正常或者正常吗?如果还年轻,看懂了就需要反驳吗?反驳的只是标题吗?还是反驳的是“标题带来的不适感”?如果内容全盘是“鄙视”读者,这作者该是多么轻浮啊!

其实这些细想之下都是啼笑皆非的事儿。不过,总有人懂得这些背后的精髓,从而可以——

煽动了情绪,误导了事实,掩盖了真相,获得了粉丝。

这让我切身体会到了:

第一,很多网络上疯传的高流量作品,本质上是靠【标题】而不是【内容】,而对于网络上的一部分人,他们在乎的只是【标题】而不是【内容】,说到底,如果这是广告,那么,标题的成功就意味着广告的成功——很可惜,这不是广告。

第二,之前会有人开玩笑说“手游市场对未成年人关上了大门,下一个重灾区恐怕就是动漫区”,如此想来,一语成谶了。社会的复杂,绝对不是类似评论中说说的那样“我懂”,更不是看看某些UP主的“单口相声”就“我懂”,倘若不是先天条件尚好(家庭资料、天赋异禀、运气等都算),真正走进“大染缸”,大抵是要被“毒打一顿”才【真正知晓】生活不易。

第三,这漫画、动画类的“长评”,不管是视频还是文字,有时是不太好用离观赏者太远却很现实的内容(or角度)来阐述的,其实“二次元文化圈”从宏观看还是偏“圈地自萌”的“世外桃源”。二次元的受众人群,已经决定了“二次元文化圈”所呈现出的特点。再细化一点讲,当前日系动漫(不含国创作品)的受众人群,已经决定了“这个囊括轻小说、漫画、动画的圈儿”所呈现出的特点。你是不太能写“自己认为的”,而是写“他们以为的”。

由于自己年岁渐长兴趣转移日系作品综合质感下滑,以后让我猛然觉得“虎躯一震、值得一说、不吐不快”的番剧作品应该不会多见了吧!

【3】“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焚书坑》的全文是“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后人对章碣这首诗的解读,例如“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是不是诗人的原意,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读诗如果只读字面意思,大抵是不妥的。

首先,烧书之事,应该是有的,但具体烧的是哪种类型的书,这个有争议。如果再向上追溯,烧书的还有商鞅,据说商鞅认为民众(我觉得是新兴阶层)获得了太多反而不利于王权统治。

其次,章碣为什么要讽刺秦始皇焚书?还是借古讽今?因为章碣生活的年代是已经是动乱的唐末,士人不得志,难免会歌咏几句。

第三,“刘项原来不读书”吗?如果只是读一些儒家典籍,那恐怕是难以在乱世生存的。但你说当时的枭雄不读兵书或法家的书吗?这里的【读】不一定是抱着竹简木简,而是知晓道理。读死书,会导致读书死的。

这也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读书】这个概念悟出的些许肤浅心得。

我知晓不少人,他们也许“读书不行”,但极为善于思考,论聪慧程度(如果可以量化的),不比那些【doctor】差!而我认识的一小部分执着于读博士的朋友(注意,他们念的还不是如自然科学或者医学这种的确需要数年苦心研究的这种专业),似乎在一个半封闭的安乐窝(象牙塔的独有保护机制)待久了,“待若久时天然呆”,从思想到言行都带着一股子“临仙”的浮空感——简言之,就是不接地气。

古今中外,承平日久,社会都会滋养这类人。

话说《文明》系列的奠基人席德梅尔(Sid Meier)曾有1场演讲,名为“游戏设计心理学——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这篇演讲给了我不少启发,我从其中读出的也是“建立、思考、实践、推翻、重建”这样的循环。

学习知识本体很重要,学习【思考】知识之间的关联也很重要

过去的一段岁月,写了一些书评、若干篇动漫评以及几篇影评,还为了蹭流量借热点追了一些时事评。甚至,还【自以为是】地分享了一些“写作的经验与技巧”,这大概与一位大老爷们撰写《分娩是一种怎样的苦痛》显得有些离奇。

回过头看,很多内容,尤其是【评论类内容】都很肤浅。

话说回来,其实【评论类内容】在当代用视频、音频呈现要比图文好很多,如果条件不允许,用长图文形式也比单纯码字有受众。究其根源,是大家普遍都懒,懒得“读”字,不如“听”因看图——我也懒,但如果不逼着自己勤快一些,大概就只能等死

评论类内容也无非两大类,【迎合】与【创见】。【迎合】很容易,【创见】却不应该“为了唱唱反调而唱唱反调”,如果论核心,我认为是【自圆其说】,至少让人看明白在说什么。

评论类内容的受众只有2类,一种是知道【标的】(书、电影、动漫等)是什么,也有自己的观点,想听听别人怎么想;另一种是不知道【标的】是什么,想了解下,同时,权衡下要不要继续深度了解,比如电影、书、动漫等。

虽然说创作者应该考虑兼顾到这两个群体,实际上很难做到,也很难权衡篇幅的设计重点。与其如此,还不如做两个版本,一个是入门级,一个是进阶级。

不管是哪一种,内容本身需要具备个性,至于这种个性是被生造出的,还是创作者现实中的精神外沿,似乎都不重要。毕竟,这个网络时代,我们用真名说假话,用假名说真话的情况太普遍了。

所谓的个性,是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与独有观点,可以用别人未曾想到的表现手法表现相似的观点,也可以用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别人未曾想到的观点(角度),更可以用别人没有看过的表达方式表达出别人没有想到的观点。

然而,于我来看,【评论类内容】到底不如【故事】更有市场价值。写【评论类内容】的难度要比【写故事】低多了。

【4】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这句话的上句是——世事如棋,退一步不会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承接前面的观点,有时我会反思,所谓的【退】,到底是长期的窝囊还是暂时的妥协。如果人人都知道“退一步”,这个世界还会有那么多争斗吗?说到底,退一步是给那些同样会退你一步的人,而不是“得寸进尺”的人。

当然啊,我看以前有些人就是借“儒家学说”、“佛家典籍”去传播精神安慰剂,“平安喜乐”之类固然不是坏东西,有些在绝望中挣扎的人也的确需要一些励志(安慰)金句,不过,细看这些“大佬”的“言论”,和《人性的弱点》《羊皮卷》并无不同,大都是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说辞,第一,它们让人能产生愉悦感,第二,它们让人能有所思考。

于是,人们就会用鼓掌、流泪、打赏、转发、点赞、转载等形式进行有形或无形的【价值投票】,这种“成长”极为愉悦且迅猛。

然而,它不真实。

成长是一种不那么愉悦的沉淀过程。我想,人一旦开始愿意带着沉默去思考,去琢磨人性, 首先会感受到的,是自己日趋被周围的人边缘化

刘项原来不读书,吗?

世事如棋,退一步不会亏我,吗?

站在学科的交叉口,你会遇见灵感,

站在人性的交叉口,你就读懂存在。

秩序出于混乱,从古至今,一直都是。

总有那么一些特殊时点,方法比意义还重要。

PS,我觉得有些手游应该标注“适龄人群18+”,这样就能直接避免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今年夏秋《碧蓝航线》的立绘明显“保守”了不少,让人总觉得遗憾。


Bullshit:从“刘项原来不读书”到“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