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

2021-11-01 18:56 作者:星云Alliance  |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 考点  20211028

第三单元

一、知识结构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五)感悟精彩句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六)分析主体形象。

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七)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一)文学常识

    作者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自强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真实地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艺术,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和求学中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文章主题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三)主要内容

1.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2.区分内容:

3、名句默写: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文学常识

1、《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孔子:名,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著有《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

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论述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六则》中表示虚心学习的成语是学而不厌不耻下问。(限四字)

三、成语

1、温故知新:复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职位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

3、学而不厌:学习不感到满足。形容谦虚好学。

4、诲人不倦:耐心地教导别人,没有厌烦的情绪。

5、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6、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

(huì)人不倦(juàn)       不亦说(yuè)              默而识(zhì)

五、通假字  

1、不亦乎:        “,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    “,迷惑不解

六、古今异义:

1、学而不厌    古:满足               今:讨厌,厌烦

2、可以为师    古:可以凭借           今:能够

七、一词多义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理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知道)

而:学而不厌/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

默而识之(表修饰)

敏而好学(表并列)

八、词性活用

下问(以……为耻,意动用法)    ②温故而知(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学而习之(按时,名词作状语)

九、句式归纳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孔文子以何谓之也。)

译: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呢?

2、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Ø  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1、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2、学习正确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3、学习正确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心有我师焉。

4、思想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Ø  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答:人不知而愠。  启示做人应该宽容。

12《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愠(yùn  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  罔(wăng   殆(dài  哉(zāi  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原文:子曰:    时习之,不  ∕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

 1.字词解释:时:按时    说:通,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1句:讲学习方法   2句:讲学习的乐趣   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   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乐:乐趣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2.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吃饭  名词作动词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于

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 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第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恳切     仁:仁德

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 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   今义: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2.  志于学   立志

为人谋而不忠乎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不亦乐乎  快乐

而: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4 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三十而立     表修饰        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七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