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
这段时间在看文献的时候,顺路看了一些期刊,想了解下近年存在主义的发展。看到一个题目为《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顿时有点上头,首先,“佛系”这个流行语仅是截取了佛学的虚无主义倾向,更类似犬儒主义,佛学中相应的克制、节欲、对入世相应的有大量的积极态度,如最出名的百丈清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方向的哲学家,都会认识到,人是社会化的产物,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人是无法生存的。这种交流更多的是社会分工与劳动的交流。
无论是萨德,还是英年早逝的加缪,都看到了缺乏“反抗”的存在主义终会走向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加缪,最早提出了,在对虚无的反抗中,存在的意义得以体现和证实,萨德在晚年又全面从马克思哲学思想里吸取人与社会的关系论,相应的存在主义也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最终萨德的理论整合失败,与其说是其理论与马论的失败,倒不如对现实的失望,进一步引起自己对自己道路方向的怀疑,如果他看到当今社会状态,我相信他会完成他的伦理学纲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哲学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现实的客观世界,就让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啃食着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美丽羽毛吧,劳苦大众不需要这些腐朽的、落后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哲学,让那些鼓吹的人先饿三天肚子,再去理解“行动先于思想”,再去理解“存在先于本质”。劳苦大众面对社会的盘剥与重压的时候,总会要一种可以指导其当下生活的哲学观点,无非是两种哲学观点可以供我们选择,选择放弃自己,让自己沉沦到最底层,如果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的,就放弃这场斗争吧。但大部分人正是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对宗教所允诺的来世的不屑,选择了努力抗争,选择了正视现象,大部分失败了,但在困难面前优雅的抗争,从未丢失的就是对自我的认可,对世界意义的认可。换言之,我们永远生活在一个切实确信的世界里。我相信,当萨德作为游击队员躲在树丛里躲避盖世太保的时候,才是他真正意识到存在主义价值的时候,这就是实践的力量,比任何一本书都更有说服力!
“佛系人生”最让我反感的就是那些,放弃通过劳动与社会创造链接,又不愿意放弃这个社会的商业诱惑的人,他们的态度与他们内心的渴望产生了巨大的反讽。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让青年们去拼命工作,去赚取微薄佣金,去买一些灵巧玩意就是对的。我们要去深刻认知世界,就必须参与其中,以任何方式,只有对世界有彻底的认知,才能改造世界。我们的认知,不应只是来自书本,更多的时候应该来自社会。我们的人生、我们自身的意义也会在这个过程得到充盈。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我看到一个人说青年佛系的原因是存在主义滥觞,之后就非要写这篇文章了吧。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插曲,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发或者反思。另外,把批驳的这篇论文发上来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下,文章是好文章,就是基本观点我不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