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出身的年轻人如何逆袭?从黄峥说起:聪明重要,但不是关键!

大学毕业就进入谷歌工作,然后自己创业,在两个电商巨头嘴里虎口夺食,6年时间发展了7.88亿用户,公司三年上市,不到40岁就成为亿万富翁,41岁就退休……
就是小说主角都不敢这么写啊。
对,我们是在说黄峥。按照一般人的认知,他这样的人应该出身于非富即贵的家庭,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怎么也要花个几千万接受下成为地球“统治者”的教育吧。
但根据公开资料,黄峥的父母、家庭条件应该不算多好,真的是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比不了父亲当曲艺家协会主席的马云。
后来黄峥表示,“我的小学在杭州市郊,应该算是很一般的……”
聪明确实重要,黄峥读书比高考几次落榜的马云要好,他从这个很一般的小学考进了杭州外国语学校——这个小学前后9年里,唯一一个考进这所中学的人。
杭州外国语学校创建于1964年,是浙江省教育厅直属的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第一批重点特色学校、教育部认定的享有20%保送生资格的全国17所著名外国语学校之一。
杭外是当时浙江省唯一一所在小学升初中时就可以全省自主招生的学校,也就是说,它能够在省内垄断性地挑选生源。而且它是六年一贯制中学,初中升高中是只出不进,每年80%以上的学生都能大学保送——上了杭外,几乎就上了大学,哎,马爸爸当年要是能上杭外,何必为高考发愁啊。
总之这所学校很牛,但黄峥一开始还不愿意去,他想要去一所数理化比较强的中学。后来在校长的亲自劝说下,黄峥“勉为其难”地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好自己听劝去了。”
这是黄峥的一个大的人生转折点,以至于多年后黄峥也心怀感念。所以,学习、知识和教育从来都是普通人实现阶层跃迁的关键。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八零后朋友应该知道普通中学什么样,土里土气的同学,素质各异的老师,破旧的教师和桌椅……
但在杭州外国语学校,人家早就配备了外教。
杭外是一所非常好的中学,老师同学都很好,一入学就有外教,有国外的中学生来交流,还有出国做home stay(家庭寄宿)的机会。
我们知道,环境可以塑造人,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比如少年马云就是交了个澳大利亚的朋友,然后有机会出国开了眼界,才打开了思维的天窗。
在这所学校,黄峥遇到了一批很好的同学,其中不乏官二代、富二代,最起码也是他这种高智商的精英学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黄峥在这个氛围中受到了很大的熏染,“12岁到18岁这6年,让我们这小群人互相影响,形成了和其他人不太一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所以,聪明和知识、教育之外,环境绝对是普通人实现逆袭的关键。
其实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教育是一场残酷的竞赛,优胜劣汰,等于一场大筛选,大分层。
一步先步步先,中国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也是有道理的,但变数太多,家长只能努力建设更好的条件,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高中毕业后,黄峥又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混合班——高校精英教育的一个试验。在学生经过被淘汰、筛选后,学生可以选导师、进实验室、定专业,这样黄峥他们就半被动半主动地删除了一些浪费时间的课程。
然后黄峥还入选了梅尔顿基金会项目(Melton Foundation)——浙大的混合班是Melton Foundation在中国唯一选拔fellow的一个地方,被选中后,黄峥收到了一台电脑和全年的免费上网,平常可以跟世界各地的fellow联系,每年还有线下聚会。这些都极大影响到了黄峥,“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化是如此的不同。他们的出发点,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做事情的方式,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也很难想象的。”
想一想我们的12-20岁是怎么度过的?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是什么?是什么影响并塑造了我们,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山沟里飞出金凤凰”一定是小概率事件,黄峥认为,普通人要想同社会上那些优秀的精英竞争,最好的策略就是“田忌赛马”:
让自己能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创造出局部的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不少成功者都推崇这个策略,比如任正非就说年轻人要集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这也是我们走上社会唯一的希望。平凡人要想成就非凡事,真的太难了,除了这个办法,别无可能。

最后总结一下,聪明、知识、教育这些,我们现在更多是为下一代努力建设吧,但环境是需要我们主动改变的,黄峥这个策略和方法论才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可以马上运用见效的。
至于其他,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筹码了,除非你像黄峥那样有“非常的”幸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