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四平终结战火,百姓感慨:四平四平,要打四次才太平啊
作者:铁锤杰克
1947年,东联在秋季攻势的几次作战中,把“东北行辕主任”陈诚狠狠地戏弄了一番。
陈诚刚到东北时,可谓踌躇满志、信心满满。他想在黑土地上露一手,借此提高在蒋军中的名气与威望,没承想,他的部署甚至还不如“东北二瘸”杜聿明、熊式辉,短短数个月的时间里就送掉了蒋军10万人马。不仅如此,部下对其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甚至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1948年2月5日,蒋氏派出的专机抵达沈阳,接走了这个无奈的“主任”。
眼看保安司令部、东北行辕都没起效,蒋氏只能另起炉灶,建起“东北剿总司令部”,让赋闲在家的卫立煌担任总司令,试图挽回东北败局。
卫立煌还没到沈阳就任,林彪就发动了冬季攻势。结果,改编后的东野解放了辽阳、营口与鞍山等多座城市。等卫立煌抵达沈阳时才发现,整个东北尚在蒋军控制下的,仅剩沈阳、长春、吉林以及四平这4座城市,余下的都是小而孤立的据点了。
为了吸引出留守沈阳的蒋军主力,主席决定解放四平城,四战四平的序幕就此拉开。

【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攻势下,化为一片瓦砾的四平城】

【我军在四平郊外集结,准备攻城】
被蒋军吹嘘是“金刚不破”的四平,随着陈明仁的离去,剩下的也只是一片残砖破瓦了。留守的蒋军部队包括损失惨重的第88师、部分第71军、新1军的留守人员及地方民团,总人数虽说有1.5万人,但在解放军的重压之下,不仅士气低落,还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能否守城是个大问题。
1948年2月27日,林彪下达作战令,调集我东野第1、第7及第3纵队一部,配以独立第2师和总部直属炮兵团,由1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指挥攻城。
消息传到7纵,部队一片欢呼。从去年的夏季战役开始,战士们就盼着再攻四平。经过部署,7纵19师为全纵的攻击主力。战士们摩拳擦掌,誓要为牺牲的老师长马仁兴复仇。
3月4日,我东野攻城各部开始清扫蒋军在四平城外的据点。各部分路进攻,陆续攻克徐家窑、师道学校、东门外地堡群及城北制高点三道林子等地,至1948年3月10日时,敌外围各个据点已被我东野官兵肃清。
3月12日,四平周遭的前沿阵地毫无声息,双方在平静中迎来了黎明。但不管是守在城内的蒋军,还是坐镇沈阳的卫立煌都知道,我军对四平城的总攻就在今天!

7时40分,由160门野炮、榴弹炮、山炮组成的我军炮兵群开始向四平施压。另有诸多迫击炮、平射炮助阵,蒋军本就残破的防御工事被炸得七零八落,烟尘四起。20分钟的急速射后,炮火开始向前延伸。担任突击任务的各纵尖刀连官兵跃出阵地,很快就突破了蒋军的多道工事,进入市区。
激战中,从西南推进的我19师55团11连,仅用15分钟就全歼了守卫屠宰场的敌人。官兵随即入城与敌展开巷战,肃清道西守军后,19师继续推进,进而将战线推进至道东主教堂、宋大街左侧。58团在20师的配合下,成功打进道东万字会,其麾下的10连在道东三马路与敌遭遇,连长命战士组成爆破分队,用炸药包、手榴弹连续拿下9组敌军碉堡。战后统计,光是10连一支部队,就取得了歼敌600余人,缴获步、机枪400多支的光辉战绩。
战斗中,19师将敌263团残部、辽北保安1团一部及多个地方民团全歼,总攻俘、毙蒋军2350人。

【马仁兴(1904-1947),河北平川人,原东联独立1师师长,三战四平时身先士卒,率部突破蒋军首道防线。6月23日晚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3岁】

【我军炮兵阵地】
战至深夜,蒋军守将彭锷眼看援兵不至,于是带着自己的卫队向北突围而去,将剩下的蒋军丢在了包围圈中。残存的敌人退守路东的几座高层建筑内,妄图做困兽之斗。3月13日晨,我军重新调整部署,先是对其进行喊话,眼看对方没有回复后,李天佑便下令让炮兵抵近射击,猛轰这几栋大楼。一阵猛烈的炮击后,蒋军终于支撑不住,打出白旗投降。
几名蒋军参谋带着手下幕僚,一瘸一拐地从大楼里走出,其中有一人当了俘虏后,还不停地摇头哀叹:为老蒋卖命,实在不值。
前三次四平之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震动各方。但这一次,我军仅用一天的时间就让蒋军“固若金汤”、“永久性”的四平工事化为浮云。事后统计,我军以伤亡4931人的代价,生擒敌1.56万余人、毙伤3780人,缴获各式火炮216门、机枪461挺,步枪近万支及大批军事物资。
随着辽沈战役的爆发,蒋军彻底败于东北,而四平这座城市此后再无战火。有老百姓感慨:“四平四平,要打四次,才算是真正的太平啊!”

【四平战役结束后,我军追悼牺牲烈士】

【四平战役纪念馆前的纪念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