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航天的十年对比,荣耀与感动并存

2019-06-28 19:18 作者:我们的太空  | 我要投稿


2009到2019

你是否记得自己曾经的样子?

是在鲜为人知的岗位上坚守

还是通宵达旦专注于攻关创新

亦或是星空下、寒风中

将足迹的延伸

......

回看十年

致敬曾经那些永不停歇的奋斗

感恩时代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十年对比

这是中国航天的成长经历

  •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十年前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十年前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十年前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只能执行液体火箭发射任务,显示大屏用的是单色LED屏,加注系统设施设备大多还需要靠人工现场操作。自动化水平较低,危险程度高,大大影响了航天发射场高密度常态化条件下完成试验任务的能力,年承担发射量仅1至3次。

如今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如今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如今,中心的火箭测试流程大大缩短,由原来的25天缩短至15天,任务期贯穿全年、交叉并行,可适应5种液体和3种固体火箭发射任务。仅2018年就圆满完成18次航天发射任务,创造了成功实施“一箭12星”等多个首次。


  •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十年前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十年前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十年前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只有一座功勋塔架,每年执行任务量为单数。老塔架由于全是钢铁材料建成的,外加密封性不好、御寒设施落后,为了保证火箭测试区温度达标,航天人还要为火箭“穿棉衣”。在塔架外围用防寒门帘、棉衣棉絮围一圈,并使用渐加热车持续为火箭测试区增温 。

如今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如今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如今,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工作环境越来越好,成果也越来越丰硕。科技创新领域先后攻克100余项技术难题,完成30余种不同类型装备的技术研发和手段创新,任务量从几发到几十发跃升,打破了零下33℃低温发射等多项纪录。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十年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十年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十年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发射还是近控模式,测试发射流程复杂、人员安全风险较大。尤其是3号工位只能发射长征三号甲火箭,加上设备设施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当时年发射量仅为8次。

如今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如今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如今,发射场已从近控改为远控,可并行测试大、中、小、微不同卫星。塔架经过改造后,能够发射交替多种不同构型火箭,不同轨道倾角的低、中、高轨航天器,也可发射月球轨道、星际飞行器。

十年间,西昌共成功执行发射任务75次,年发射能力跃升到17次,是我国发射次数率先破百的航天发射场,被誉为中国的“北斗港”“探月港”。


  • 文昌航天发射场

十年前的文昌航天发射场
十年前的文昌航天发射场

十年前,古城文昌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新发射场在文昌市龙楼镇奠基开工,天天汗水浸湿衣裳,大草帽下晒黑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建设初期的航天人们满怀激情,打响了抢工期、抢进度、抢质量的建设攻坚战。

如今的文昌航天发射场
如今的文昌航天发射场

如今曾经的荒芜之地建起了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发射场。这里先后成功发射了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并成功将“天舟一号”送入太空,未来,我们期待文昌再创奇迹。


  •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曾经的远望号
曾经的远望号

十年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号船队船内通信宽带仅10兆,****只有少数的几台、覆盖区域有限,动力系统值班监控分散在多个不同舱室,全年累计出海时间100天。

如今的远望号
如今的远望号

如今,远望号船队除了建成了全新设备健康管理系统,船上信息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船内通信宽带达到千兆,****基本覆盖整个航程。

2018年远望号船队累计出海500余天,可完全依靠自身实现“动力零保驾”,创造了出海时间间隔仅9天的纪录。



十年

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

但对于中国航天而言足以波澜壮阔

从年发射量仅仅6

到2018年发射39

中国航天人用十年谱写了奇迹与辉煌

搞得了创新、擎得起使命

十年栉风沐雨、兢兢业业

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背后

有很多人和故事感染和激励我们


筑梦太空征程,留下很多响亮的名字

航天人刘勇

这名航天人叫刘勇,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室轨道专家,已经在岗位整整奋斗了21年。看这满头的白发我们不难想象,深夜的机房里、节假日的办公室里和堆满书籍的宿舍里、他求学奋进的姿态。

荣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在嫦娥二号飞往L2点任务中,刘勇参与轨道设计突破了关键技术,创造了嫦娥卫星的最高控制精度,使得轨道维持间隔由60天扩展为120天。近些年,因为他精湛的技术水平,一些研究机构多次向他伸出“橄榄枝”、开出了不菲的年薪,但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

他说,为梦想,少即是多。


 这名航天人叫王勇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电厂的高级技师。参加工作27年,整日与轰鸣声相伴、与钩扳手为伍。

工作中的王勇

某一次电力突然出现故障,全城大停电19个小时,那时戈壁滩夜晚的温度能低至零下几十度,他只能在冰冷无助中慢慢摸索解决方法。为了不再出现这类情况,他每天都在嘈杂轰鸣的车间练习,如今仅靠听、摸就能发现故障。


航天人马金永

这名航天人叫马金永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控系统的一名技师。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利用24年时间自修了《通信原理》等36门课程,并转换适应光学测量、运管系统等11个岗位,工作期间破解40余个重大技术难题。

工作中的马金永

勇者不畏险,山高人为峰。2007年工作中的马金永发现,标准时钟抗干扰能力差、时钟跳变等技术问题。于是他主动申请对设备进行改造,成功将授时系统的精度提高10倍以上,有效地实现了数传信号故障诊断智能化。


航天人车著明

这名航天人叫车著明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20多年来,参加了近百次航天发射任务,获得20余项科技进步奖和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工作中的车著明

执行任务中,车著明通过对成千上万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论证建立了全新的数学模型,提出“航天器飞行数据融合处理方法”,使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初始轨道预报精度由数百公里减小到几公里,从而节省了卫星燃料、延长寿命1年以上。


航天人张润红

这名航天人叫张润红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动力系统工程师,身边人平时都叫她“红姐”。去年11月1日晚,发射场第一次响起了女性倒计时的声音,张润红成为了我国首位女性01号指挥员

工作中的“红姐”

爬摆杆、扛加注管……密密麻麻的笔记、寝室里贴的图纸,“霸气红姐”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汗水。上岗工作的10多年时间,她在所在系统所有岗位都干过,如今对发射总流程和中心200个岗位了如指掌。


航天人周湘虎

这名航天人叫周湘虎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某部的工程师。因为学的是土木工程,一听说文昌发射场马上动工开建,他主动请缨,要求加入建设大军的行列。领导告诉他,创业很苦,他回答说,我不怕吃苦,能参加发射场建设,将是我一生的荣幸。

工作中的周湘虎

2011年9月,发射场导流槽进行混凝土浇筑,一次浇筑量高达3000多立方。浇筑不能停,周湘虎连续30多个小时待在施工现场,由于长时间受强烈日光照射,加上电焊弧光刺激和过度劳累,本就高度近视的周湘虎,发生视网膜脱落,左眼完全失明,右眼戴上1200度眼镜视力仅0.25。


航天人胡金辉

这名航天人叫胡金辉是远望6号船雷达主操作手。10多年前刚刚来到远望6号船,他每天都要从最底层的驱动机房到最高处的天线,来回跑个十几趟熟悉设备,上下七八层楼的高度把人累得够呛,但他却收获满满。

工作中的胡金辉

某卫星任务过程中火箭信号突然衰减,他沉着冷静、果断处置,准确捕获并稳定跟踪目标。“神舟八号”任务共需跟踪飞船100个圈次,面对海况差、跟踪时间长对身体心理的多重考验,胡金辉圈圈跟踪精度均满足指标,为任务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中国!大航天大梦想!

回望十年

中国航天发展史的光荣榜

还镌刻着很多很多这样响亮的名字

在天南海北鲜为人知的岗位上

他们用青春、智慧甚至生命作代价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新起点!新征程!新探索! 

期待中国航天捷报频传!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我们的太空”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太空新浪微博

中国航天的十年对比,荣耀与感动并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