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与称呼
应芝麻大哥邀约,小罗准备写写“读三国演义的心得”。关于三国,有众多学者大家珠玉在前,小罗只能败絮随后,狗尾续貂。也OK啦,权当自娱自乐而已。 写三国之前,我决定先走这篇(姓名与称呼),后面的文章,兴许能用得上。 小罗实名制,罗哲,大抵算是致敬古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究其实际原因,是我不会起网名,泪目泪目…… 小罗是伪军迷,名字后加一个JU-87D的后辍。它是二战老德的一款俯冲轰炸机,容克公司的斯图卡。有B,C,R,G不同型号,但只有D型号,能携带1.2t的航空炸弹,是地面目标,包括水面舰船的恶梦。 然而,斯图卡几乎没有对空防御力,如果缺少战斗机护航,碰上喷火,闪电,野马,以及零式,那就是个死! 如此说来,倒也符合小罗的性格。 哎,怎么又跑题了? 古人,姓,名,字,号,别号,乱七八糟的别号,都可以称呼这位古人,但用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义。 姓是家族的,名是自己的,通常情况下不会随意更改。既然有了姓和名,为什么又有“字”呢?因为“字”,是对“名”的补充,或者是一种解释。 关羽的儿子关平(演义是养子,正史是亲儿子,以后慢慢扯),字坦之。所谓平,补充就是平坦,没毛病。对,就是(天龙八部)铁头人那个“坦之”,一字不差。 张飞张三爷,字翼德,要想飞,必须“得”有翼啊,ok。 岳飞岳元帅,字鹏举,像大鹏鸟那样高举翅膀可劲儿飞,ok。 说一下陆游,这个蛮有意思。 四川眉山,北宋出了位大文豪,苏轼,他有个很厉害的学生,秦观,字少游,婉约词写的超好。 陆游的母亲,慕秦观尤甚,她给儿子取名游,就是秦少游的游。而陆游字务观,对,就是秦观的观。 这才是真正的铁粉,什么刷点礼物,充下电……跟人家比得了么! 另外,秦观是江苏高邮人,汪曾祺先生也是,汪先生文章写得棒,还是标准吃货一枚,小罗佩服的不行。 吴主孙权,字仲谋。 “失街亭”的马谡,字幼常。 提他二位,因为他们的“字”,一个有仲,一个有幼,这有特殊含义。 中国人历来很重视论资排辈,老大就是老大,老幺就是老幺,乱不得。 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若出现在“名字”里,它就代表着年龄的高低。 曹操字孟德,马超字孟起,孙策字伯符,公孙瓒字伯珪,不用想,都是家里老大。 由此可见,孙权肯定老二了嘛。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个马家,有5兄弟,其中一个叫马良的,最能干最厉害。马良字季常,老四,已经到底了,那他的弟弟马谡呢?OK,字幼常。 有一出莎剧,(仲夏夜之梦),所谓仲夏,表明故事发生在夏天的第二个月,即五月。 号,大多是本人自己取的“外号”,当然,它一般不俗,比较雅,慣用一些地名,或是一些跟自己有关的东西。 诗圣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在西安附近,老杜在那里呆过。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晚年在洛阳的香山居住过,就这么简单。 到了明朝,文人雅士的“号”或“别号”,就多了起来。特别是画家,徐渭,董其昌,朱耷……一人好几个,甚至一堆,根本记不住。 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愿为青藤门下狗。 青藤老人,就是徐渭的“号”或“别号”。 小罗希望自己下辈子能变巴哥犬,相比齐先生而言,还是很弱气…… 另外,齐先生的“小气”,倒是跟小罗有一拼。白石老人经常用馊了的点心来请客,而且,如果你“毅然决然”的吃了,他会很生气的。当你离开后,他一定把馊点心重新锁在柜子里,隔两天招待下一位客人。 谈谈称呼吧。 姓,可以作称呼吗? 当然可以。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都可以,但一般加前辍或后辍。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罗的直播间。” “小罗,我(之心姐姐)已到云南。你慢慢播,不管你了喔。” “你说小罗啊,他那个主播太烂了,根本就不会聊天。关键是人傻,PK的时候给对方上票。” 加后辍最多的,一般是职务或辈分,但不能用于第一人称。 曹丞相,周都督,诸葛军师,王经理,刘厂长,候导演, 南星姐姐,黛画大哥,芦苇先生,大川兄,咖啡兄,等等。 明朝中后期到民国,喜欢用姓+籍贯来称呼人,多用于第三人称。 干掉严嵩的徐阶,是松江府(上海)华亭人,所以徐阁老又叫徐华亭。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也叫袁项城。 顺便提下,张伯驹先生也是项城人。对古玩小罗没心思,主要是潘素女士,那叫一个漂亮…… 名,多作第二人称,有谦虚之意。 三国演义里边很多: “备(刘备)安敢如此”, “臣亮(诸葛亮)言”, “公为大将,布(吕布)副之”, 多如牛毛,不举例了。 字,用于第二和第三人称,最重要的,它有“友好”的意思在里面。 三国演义有个蛮有意思的情节,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后,碰上盲夏侯,一言不合打了起来。 曹操派出2拔传令兵,士兵等级比将军低,他们就称二人为关将军和夏侯将军。 小兵没劝住,张辽来了,口中喊到:云长,元让,快快住手…… 张辽口中的“字”,意思就很明白,我是作为朋友来劝架的,这样就降低了误伤的可能性。 大家肯定有个疑问:字,或姓+字,不能作第一人称吗? 赵云长板坡单骑救主,张三爷葭萌关恶斗锦马超,不都是自称赵子龙和张翼德吗? 对,书上是这样写的。 但,书上写错了。 我看了一点点唐朝到明代的表章,书信什么的,似乎没有这种用法。 小罗只能这样理解,赵张二将用“字”来称呼自己时,是对敌人或对手的轻视。或者,罗贯中觉得这样写,比较拉风。 至于号和别号,一般是熟朋友之间的称谓,信件中的昵称,或是吟诗作画的落款。 正式场合下,几乎没有用。 小罗书读的太少,肯定有很多谬误,欢迎大家来骂,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