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命名体系修正方案(2021/10/11)
本案旨在修正并完善Survival Endless节奏命名体系,以新理论与知识为基础,翻新旧体系下部分过时或不尽合理之处,以降低新人学习成本并促进交流便利。
本案的讨论对象为精准循环节奏的命名。粗略而言,节奏可从两种角度分类,一是模糊↔精准,二是循环↔逐波。对于模糊节奏,仍推荐使用自然语言或视频描述;逐波节奏亦同,也可部分参考此文内的说明。这两种节奏不在本案的讨论范围内。
所有精准循环节奏(包括现行与历史遗留)可以分成如下六类:
① C系节奏 (Cx)
② P系节奏 (Px)
③ 单冰变奏 (Sx)
④ 白昼双冰变奏 (chX)
⑤ 夜间双冰变奏 (Cxu)
⑥ 白昼I系节奏 (Ix)
本案承认存在极少数不符合上述任何分类的精准循环节奏,但这些节奏的实用性、必要性论证至今无解。

节奏名称的构成
一个节奏的名称由三部分组成:分类名、参数、前后缀。

分类名通常为英文字母或英文缩写,代表节奏所属分类。上述六大类节奏每一类都有自己专属的分类名。
分类名不一定只在开头出现。例如夜间双冰变奏(Cxu)为示与C系节奏之间的区别,会在结尾多加一u。此u为分类名的一部分,并非后缀,无实际含义。

和分类名不同,前缀、后缀均为可选项,以描述性为主,用于强调节奏在某一方面的特点,并非强制标识。因此,不应在前后缀定义上产生过多争论。本案不认为前后缀代表节奏间的本质区别,例如ch5u仅为ch5的一种特殊情况,仍隶属于ch5的大类。
书写轨道时,若同时存在减速波与加速波,推荐从减速波写起,但不强制要求。

常用节奏一览
下列节奏除白昼I系节奏外波长单位均为秒;白昼I系节奏波长单位为厘秒。

免责声明:以上轨道及波长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节奏的精确定义。青字为本案引入的新命名。
下面将对每个分类进行详细说明。

通用前/后缀
以下前/后缀适用于所有节奏类别:
-io后缀:强调io参与输出或作为激活运算量使用
-xxxx后缀:标识一次循环的精确长度(单位:厘秒)

① C系节奏
定义:无炮阵型内,以卡CD为循环长度的节奏。
统一标识符Cx。
可选前/后缀:
“精准”前缀:强调精确控制波长
“双冰”、“双核”等前缀:强调带卡
C系节奏和其他类别不同,以过怪量为参数,而非使用【加速波=1、减速波=2】的计算方法。
这是因为C系节奏只针对无炮(任何时候场地上不存在炮的阵型)讨论。由于这类阵型的固有特点,使用【一个循环内的过怪量】定义参数更合适。《无炮简史》中给出的解释是,若套用炮阵的定义,无炮C2应作“C4”,但C3无论如何都是C3,导致高参“C4”反而比C3节奏更慢,产生矛盾。
相关阵型:
双冰C2: I-A|A'I-N, (25|25) —— FE两仪无炮
双核C2: A'I-N|AN, (25|25) —— ME超后退无神无炮(https://tieba.baidu.com/p/6091851074)
精准C3: IN|N|AA'a, (18|16|16) —— FE无神无炮(杨桃版)
C4-io: IN|A|A'a|N, —— FE智能无炮
C7-io~C8-io —— PE石英钟·改 极速关
C来自Card,代表C系节奏里卡占主导地位。历史上最早采用模糊C3、C4等节奏的阵型之一是PE石英钟无炮(2010,平渊);而NE C2无神(2011,魂氵岦§艽々幽)是首个实践C2节奏的阵型。在当时,无炮和炮阵间尚未形成不同的参数计算方式。之后,炮阵冰变奏体系逐渐规范,炮阵节奏改用加速波计1、减速波计2的新计算方式,无炮节奏则沿用过怪量作为参数。

② P系节奏
定义:以炮CD为循环长度,循环周期内只包含加速波的节奏。
统一标识符Px。
可选前/后缀:
u后缀:代表不均一波长(取自Unequal)
-xI后缀:强调使用冰代奏或减压;x为一个循环内的用冰数
-xN后缀:强调使用核代奏;x为一个循环内的用核数
P系节奏和纯炮循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混淆。P系节奏里可以存在灰烬代炮或冰减压等操作,而纯炮循环也不一定要以炮CD为循环长度。
相关阵型:
P2-2I: PI|PI, (18|18) —— DE后置四炮
P3: P|P|P, (12|12|12) —— PE方六炮
P4: P|P|P|P, (9|9|9|9) —— PE经典八炮
P5: P|P|P|P|P, (7|7|7|7|7) —— ME十炮
P5u: PD|Pd|PD|Pd|PD, (657|752|657|752|657) —— PE纯20炮
P6: P|P|P|P|P|P, (6|6|6|6|6|6) —— PE经典12炮
P6-N: P|P|P|P|P|N (6|6|6|6|6|6) —— PE六线囚尸
P来自Pao,即炮的拼音,代表P系节奏里炮占主导地位。毋庸置疑,P系节奏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节奏。根据游戏设定,两波僵尸之间的刷新间隔不会短于6s,而炮CD约为36s,因此用12门炮打P6即可达成理论过怪最快的节奏。这一设定被称为“自然上限”,是第一次科技革命(2009年秋)的重要成果之一。

③ 单冰变奏
定义:以炮CD为循环长度,循环周期内有且仅有单个减速波的节奏。
统一标识符Sx。采取炮阵节奏下计算参数的方式,即加速波计1、减速波计2,后同。
可选前/后缀:
-xN后缀:强调使用核代奏;x为一个循环内的用核数
相关阵型:
S3: I-P|P, (21|15) —— NE后置四炮
S3-io: I-|PSSN(AA'), (25|10) —— NE瞬杀三炮
S5: IP-PPD|PPD|PPD|PPD, (17|6|6|6) —— ME13炮
S6: I-P|P|P|P|P, (12|6|6|6|6) —— PE地刺12炮
S来自Single,表“单冰变奏”中“单”之义。单冰变奏对冰蘑菇透支程度小,不论白昼(带单冰)还是夜间(带双冰)均可运行,且不存在对炮CD的浪费。历史上曾用“Cxu-36s”命名单冰变奏,但这种方法不仅冗长,还缺乏逻辑性(C代表Card,但单冰变奏和卡CD没有任何联系),容易和夜间双冰变奏(Cxu)混淆。

④ 白昼双冰变奏
定义:以炮CD为循环长度,或略微拖长但不涉及复用的白昼节奏,循环周期内含有多个减速波。
统一标识符chX,特例C6i。
可选前/后缀:
“对”“邻”前缀:只适用于ch6。ch6含有两个加速波,两个减速波。类似“减加减加”的排布方式,可以拆分成两个长度一样的子片段(减加 *2),标注“对”前缀;像“减减加加”这样减速波相邻的,称作“邻”。若无特殊标识,ch6默认指对ch6
u后缀:代表不均一波长
*后缀:代表延长波长,但不涉及复用
-xN后缀:强调使用核代奏;x为一个循环内的用核数
白昼双冰变奏共有四种范式:ch4、ch5、ch6、C6i。

将C6i归为双冰变奏,是因为其与普通双冰变奏无本质区别,只是透支强度更大。由于和ch6参数相同,记作C6i以示区别。
相关阵型:
ch4: I-P|I-P, (17.5|17.5) —— DE花园六炮
ch4u: I-Pd|IP-PD, (16.2|18.6) —— PE小②炮
ch4*: I3PD-P|I3PD-P, (19|19) —— RE中开12炮
ch5: IP-PP|IP-PP|PP, (14.4|14.4|6) —— DE神之八炮
ch5u: IP-PP|I-PP|P, (17|13|6) —— RE神之七炮
ch6: I-P|P|I-P|P, (11.5|6|11.5|6) —— PE饕餮之宴
邻ch6: IP-PD|IP-PD|PSD|PSD, (11.5|11.5|6|6) —— 手控PE垫材24炮
C6i: I-PD|I-PD|I-PD, (12|12|12) —— PE太极14炮
C6x(原C6iu-54s): I-P|IAA'-P|IN-P, (16|19|19) —— PE中空四炮
C6i*: I-P|I-P|I-P, (15|15|15) —— PE望云轩六炮
其中 16|19|19 的节奏较为特殊,将其标记为C6iu-54s其实是一种历史遗留写法。但根据新定义,C6i只指代循环长度为炮CD的节奏,也就是六炮节奏,而此处是四炮节奏。严格来说,这样的节奏应归为白昼I系节奏(见下),记作I6iu,但比较繁琐,也不够直观。本案建议用C6x特指此节奏。
再次强调,无论是*还是u,都是可选后缀,不是严格区分。因此请勿纠结到底延长波长到哪个值起可以算*之类的问题。
一些历史遗留概念的处理:
三冰变奏(CxI)废除。
C6i:并入双冰变奏,仍保留原名,作为约定俗成;
C7i:改作ch4-N,参考轨道:I-P|I-P|I-N|P, (18|18|12|6)。修改原因在于N可以随意插入,本质只是用N降低冰透支压力,不形成固定节奏,记作ch4-N能更好地揭示其本质;
C8i:改作C6i-N,原因同上。参考轨道:I-P|I-P|I-P|N|P, (12|12|12|6|6);
C9i:废弃。
C2f改作ch4*;C2八炮保留原名不变。
历史上,白昼双冰变奏曾称ch系变奏。ch为change的缩写,取“双冰变奏”中“变”之义。双冰变奏的发现与规范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大突破,通过有意识的预判冰,辅以热过渡炸等分离操作,极大程度上延长了波长,缓和了炮的CD压力。*后缀曾用于表示模糊节奏,此处为挪用,表示精准节奏中有目的性的延长(通常是为了降低冰透支量)。

⑤ 夜间双冰变奏
定义:以卡CD为循环长度,循环周期内含有两个减速波的夜间节奏。
统一标识符Cxu。
可选前/后缀:
“邻”“间”“对”前缀:标识不同冰波相位。“邻”与“对”的定义方式见上一部分;不符合此二者定义的称作“间”
*后缀:强调延长波长
按照参数排序,最低参数为C4u,最高C9u(ch9)。
相关阵型:
C4u: IPPB-A'PA|IPPB-Nd, (25|25) —— FE三角板六炮
C5u: BI-PPDA|BI-PPD|A'B-NDd, (20.3|20.3|9.4) —— FE河洛十炮
邻C6u: I-P|I-P|N|P, (1975|1975|750|750) —— FE最简四炮
对C6u: I-PP|PA|I-PA'a|N, (19|6|19|6) —— FE底线四炮
邻C7u: I-PP|I-PP|PA|N|PP, (18|18|6|6|6) —— NE压碑五炮
间C7u: I-PP|PP|I-PP|N|PP, (17|6|17|6|6) —— NE无保护六炮
邻C8u: I-PP|IA'-PP|N|PP|PA|PP, (13|13|6|6|6|6) —— NE雪花七炮
间C8u —— NE20炮
对C8u —— FE9列24炮
C9u(ch9) —— 手控FE24炮
一些历史遗留概念的处理:
炮阵C2改作C4u。根据炮阵节奏计算参数的规则,C4u参数为4而非2,不应与无炮C2混为一谈;
原夜间双冰变奏范式:
ch7仅作为历史遗留节奏保留,不用于新定义。另外,在夜间超多炮逐波领域,ch7可以指代逐波节奏中一种特定的复用方式,详见此文;
ch8废弃;
ch9保留,作为C9u系列里唯一复用平滑且能够循环的范式继续存在。更推荐称之为C9u,与分类名保持统一,使得所有ch节奏均指白昼双冰节奏,所有夜间双冰节奏均标识为Cxu。
这些节奏里,最早在历史上出现的是邻C6u-54s,首发载体为FE无冰瓜神之四炮(2011,随尘归海)。和无炮C系节奏一样,这里的C取自Card,表示以卡CD为循环长度。这里的u后缀最初用于表示变奏,但现在已失去其原本含义,而是作为Cxu名称的一部分与C系节奏区分开来。历史上也出现过所谓双冰变奏夜间范式(ch7、8、9);根据现行定义,ch7属于邻C7u;ch9仍独立存在;ch8是将冰波拖得过长的邻C8u(可记作邻C8u*,但实用意义不大,几乎总是可以压缩至普通邻C8u)。

⑥ 白昼I系节奏
定义:带卡双冰,不以炮CD为循环长度且涉及复用的白昼节奏。
统一标识符Ix。
可选前/后缀:
i后缀:代表连续冰波
和白昼双冰变奏不同,白昼I系节奏立足于炮的复用,几乎必然涉及到附加轨。
对于连续冰波,在白昼双冰变奏中由于循环长度确定为炮CD,可以由此确定参数(18*2=36得到ch4, 12*3=36得到C6i)。但由于白昼I系节奏循环长度本就非常规,这一套方法不再适用。
对于IxI,以最接近3475的循环节数量确定参数。例如1362连续冰波应作I6i,因为1362*3 = 4086,比1362*2 = 2724距离3475更近。冰波长度为1390时,两个循环节和三个循环节与3475的差相同,既可作I4i也可作I6i。这一步是为了方便复用计算以及交流便捷,否则根据连续冰波的原理所有连续冰波都可以称作“I2i”乃至“I8i”。
相关阵型:
I4i: I-Pd|I-Pd, (1560连续冰波) —— DE水晶杯10炮
I6i: I3PD-P|I3PD-P|I3PD-P, (1362连续冰波) —— PE16炮守全场
I5 —— PE胆守
I7(历史遗留)—— DE中开14炮※
※此节奏有可能不再是此阵型的最优解。
I代表Ice,取“冰骨架”中“冰”之义,因为I系节奏最初是由冰骨架理论导出的。最早的I系节奏是I5,首发载体钻石15炮(2018,失控的指令),尽管后来我们会发现I5并非是此阵的唯一最优解。对于新人而言,I系节奏可能是最神秘的了,这可能是因为白昼I系节奏天生与复杂轨绑定,在简单的阵型里基本用不到。夜间之所以没有双冰变奏与I系节奏的区别,是因为受用冰条件限制,冰变奏只能以卡CD为循环总长。诚然这并非定律,但目前除单冰变奏外并无反例。

可选前后缀一览
通用:
-io后缀:强调io参与输出或作为激活运算量使用
-xxxx后缀:标识一次循环的精确长度(单位:厘秒)
C系节奏:
“精准”前缀:强调精确控制波长
“双冰”、“双核”等前缀:强调带卡
P系节奏:
u后缀:代表不均一波长
-xI后缀:强调使用冰代奏或减压;x为一个循环内的用冰数
-xN后缀:强调使用核代奏;x为一个循环内的用核数
单冰变奏:
-xN后缀:强调使用核代奏;x为一个循环内的用核数
白昼双冰变奏:
“对”“邻”前缀:标识ch6的冰波相位
u后缀:代表不均一波长
*后缀:代表延长波长,但不涉及复用
-xN后缀:强调使用核代奏;x为一个循环内的用核数
夜间双冰变奏:
“邻”“间”“对”前缀:标识不同冰波相位
*后缀:强调延长波长
白昼I系节奏:
i后缀:代表连续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