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学硕作业
浙江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对外汉语文字教学专题
开课时间: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学科专业
汉语国际传播
学号
202120200431
姓名
叶羽婵
学位类别
全日制硕士
任课教师
林源
交稿日期
2021年 12 月 11 日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签名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释“死”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历时视角梳理“死”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字源演变,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以本义存在的形旁“死”和含义外延拓展的“死”字来考察对于死亡的社会心理变化。在“死”的含义拓展需要和传统忌讳约束的巨大现实矛盾中,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为解释“死”之意义和“生”之价值提供了新的参考坐标。
关键词:死;字源;同源字;向死而生
看我跟其它人的意见。你们的问题都一样。
一、“死”的本义及字源演化
如图1所示,左边为“歹”字,“歹”本作“歺”,本义是残骨的意思,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尸骨;右边则可视为是人的灵魂,身体虽然成为尸骨,但人的精神的力量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图1形象展示了身体与灵魂的分离,也代表着远古时期人类对于死亡的认识。
图2、图3、图4分别表示金文、战国文字和篆文中“死”字。虽然战国文字中的“死”看似与甲骨文、金文中的“死”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如果将其拆开来考察,仍可从“歺”、从“人”会意,且其构型与篆文构型相同。从图表中可以发现,篆文仍旧继承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一脉的字源,都属会意字,意为人的身体与精神相分离。[[1]]至此,“死”的本义也基本形成。但是汉代隶变后,“人”演变为“匕”,于是“死”就逐渐形成楷书中所示的字形,也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字形。
图1(甲骨文)
图2(金文)
图3(战国文字)
图4(篆文)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死”字的解释为:“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属皆从死。”[[2]]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表明死意为生气耗尽,人的精神从身体中离开。同时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也将死的含义做了更深的扩展:澌也。水部曰。“澌、水索也。方言。澌、索也。尽也。是澌为凡尽之称。人尽曰死。死澌异部叠韵。人所离也。形体与魄相离。故其字从人。”[[3]]在此之后,“死”的本义作为生命的终结就被确定下来。
二、以本义存在的形旁“死”
仔细翻阅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就会发现,以“死”为偏旁的汉字,大多与死亡有关。以下将以“斃、葬、屍、臰、薨”为例作具体分析。
(1)斃(毙)
《說文解字注》:“獘或从。經書頓仆皆作此字,如左傳斃於車中、與一人俱斃是也。今左傳犬獘亦作犬斃。葢許時經書斃多作獘。”
《爾雅·釋言》:“斃,踣也。”
《禮·檀弓》:“射之,斃一人。”
《註》:“斃,仆也。”
《釋文》:“斃,亦作弊。”
《集韻》:“毗祭切。”
《汉语大字典》:1.仆倒;倒下去。2.垮臺,失敗。3.引申爲死。4.槍殺。5.殺死。
(2)葬
《說文解字》:“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說文解字注》:“臧也。見檀弓。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㠯荐之。荐各本作薦,今正。荐,艸席也,有藉義,故凡藉於下者用此字。易曰:古者葬,厚衣之以薪。此引易辭,說從死在茻中之意也。上古厚衣以薪,故其字上下皆艸。茻亦聲。此於㬪韵得之。則浪切。十部。
《楚辞·渔父》:“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禮·檀弓》:“國子高曰:葬者,藏也。”
《集韻》:“才浪切,音臓。義與藏同。”
《周禮·地官》:“族師,以相葬埋。”
《漢書·尹賞傳》:“枯骨後何葬,協乎聲讀。”
《汉语大字典》:1.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2.泛指处理尸体的方式。
(3)屍(尸)
《說文解字》:“終主。从尸从死。式脂切。”
《說文解字注》:“終主也。終主者、方死無所主。以是爲主也。曲禮曰。在牀曰屍。今經傳字多作尸。同音假借也。亦尙有作屍者。从尸死。死者、終也。尸者、主也。故曰終主。式脂切。十五部。”
《廣韻》:“式脂切,平脂,書。”
《孙子·图国》:“僵屍而哀之,無逮於仁矣。”
《西京赋》:“睚眦蠆芥,屍僵路偶。”
《禮·曲禮》:“在牀曰屍,在棺曰柩。”
《左傳·文三年》:“秦伯濟河焚舟,封殽屍而還。”
《汉语大字典》:1.屍體;人或動物死後的遺體。2.似皴貌。
(4)臰(臭)
《說文解字》:“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尺救切〖注〗臣鉉等曰:自,古鼻字。犬走以鼻知臭,故从自。”
《說文解字注》:“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走臭猶言逐氣。犬能行路蹤迹前犬之所至。於其气知之也。故其字从犬自。自者、鼻也。引伸叚借爲凡气息芳臭之偁。从犬自。尺救切。三部。”
《东京赋》:“凡人心是所學,體安所習,鮑肆不知其臰,翫其所以先入。”
《汉语大字典》:同“臭”。
(5)薨
《說文解字》:“公矦也。从死,瞢省聲。呼肱切。”
《說文解字注》:“公矦也。曲禮曰:公矦曰薨。部曰:大夫死曰。此不曰公矦死而言公矦碎者,欲見分别則惟大夫偁碎,統言則不爾也。曲禮又曰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祿。此槪言之。非謂大夫士也。从。瞢省聲。呼肱切。六部。”
《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
《漢書·卷八一·孔光傳》:“及霸薨,上素服臨弔者再。”
《大雅》:“度之薨薨。”
《詩·周南》:“螽斯羽薨薨兮。”
《汉语大字典》:1.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2.杀害。
通过考察以“死”为形旁的形声字,可以发现其含义往往取义于“死”的本义,即生命的终结。也就是说,作为形旁的“死”含义范围较为狭窄。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作为单个字的“死”在漫长的语言使用与发展过程中,其含义外延被不断拓展。
三、含义外延拓展的“死”字
现代汉语中,“死”字不仅仅表示生命的终结,还生成了许多引申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死的注释如下:
1.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譬如死亡。
2. 不顾生命:譬如死志 (牺牲生命的决心)。
3. 固执,坚持到底:譬如死心塌地。
4. 无知觉:譬如睡得死。
5. 不活动,不灵活:譬如死板。
6. 不通达:譬如死胡同。
7. 过时,失去作用:譬如死文字。
8. 极,甚:譬如高兴死了。
从上述注释来看,“死”的词义呈现泛化现象,其本身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语法化现象,如“高兴死了”中“死”已经从实义动词转变为程度副词,呈现了“虚化”趋势。此外,从“死”的词义语用方面来看,其使用频率、方式的变革也揭示了如今中国人在文化自由流动的时代背景下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生死”这一哲学命题。
鲁迅在《立论》中曾描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4]]
这个故事常用来表明语用原则中礼貌原则的缺失,同时也揭示了传统民族文化中对死亡的忌讳、回避态度。而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死亡在生命中的意义时,“死”似乎也拥有了被言说的空间。《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中选手“鸟鸟”仿拟鲁迅在故事中的描述,在表演中描述内向阴郁的自己时,用“快乐的人也是要死的”反击外向快乐的朋友,形成独特又强烈的喜剧效果。
四、从“向死而生”看待死之意义
虽然“死”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延伸使其逐渐褪去忌讳色彩,但由于长期受制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目前中国社会既缺乏对于“死”的讨论,也缺乏关于死亡的教育。也就是说,“死”字的含义发展需要和传统文化的约束使“死”在如今社会心理中处于矛盾状态。过度凝望死亡的阴影和深渊,则无法承受生命的重量。海德格尔通过“死”来阐释哲学上“存在”这一本源问题,或许能为我们正视死亡,重塑生死观提供全新视角。海德格尔以“死”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在《存在与时间》里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他认为人刚刚诞生,便意味着“步向死亡”。人是由不断的“死”之过程构成的,所以人类非“向活而在”,而是“向死而在”。[[5]]书中海德格尔对“死”和“亡”作了概念上的区分。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海德格尔指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这个存在者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6]]
本文试图通过窥探“死”的字源来挖掘本民族中存在的对于“死亡恐惧”的集体无意识,同时通过梳理该字的词义发展来揭示文化基因中生死观的流变趋势,以此作为历史的注脚。最后引入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观为“死”字提供新的阐释意义。
[1] 孙晴.浅析甲骨文中的“死”及其字源演化[J].美与时代(下),2018(12):75-77.
[2] 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113.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鲁迅.《立论--野草之十七》,《语丝》第35期,1925年7月13日.
[5] 彭柏林,邓建国.“生与死”的伦理追问[J].云梦学刊,2005(05):62-65.
[6] 何江新. 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