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预告:为什么要对比《叙拉古人》和《荒原狼》
本文是对2022年11月26日晚的动态的展开解释。解释一下为什么《荒原狼》值得读,为什么值得对照着读,以及为什么我想写这么一篇赏析。也方便那些准备尝试去读的朋友,可以带着问题去读。
祝阅读愉快。

Q:
《叙拉古人》是一款手游的剧情活动,《荒原狼》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自传体小说(根据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为什么两者可以相提并论?
A:
只要故事承载了思想,不论故事作为作品分别得到了什么评价,只要都有思想,就可以对比。
《叙拉古人》中,文索内希俄斯(简称“文”)有过类似的表述,手游剧情为什么不能和文学名著相提并论呢?
文 存在观赏时不能吃披萨的规定吗?
能天使 唔,剧院有类似的规定吧?
文 那也只是剧院对人的规定,不是歌舞剧对人的规定。
Q:
尽管如此,对比的前提是有相同的维度,两者有什么可以对比的东西吗?
A:
有不少,而且很关键。在手法、人物立场、故事主题所打算回答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哲学上,都有相似的地方。
这不是在捧高鹰角——即便我对鹰角文案组无比佩服——作为后人,思想即便难以超越前人,但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还是不难做到的,甚至应该说是理应做到的。
我们不见得人人都能归纳出万有引力定律,但牛顿发现了之后,经历过一定的学习,我们还是可以掌握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的。
Q:
明白。关于具体的异同,想必你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讨论。
而说完“为什么可以对比”,我还想问,为什么要对比呢?
《荒原狼》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读的吗?
我们有必要对照《叙拉古人》来读《荒原狼》吗?
A:
一个一个说吧。先说说为什么《荒原狼》这本1927年的小说,值得我们2022年的年轻人拿起来读读。最直观的答案当然是,它的思想、它尝试回答的问题、它所描述的痛苦,依然适用于当下。
我尝试归纳一下故事讲的是什么。(百度百科和中文维基百科的归纳简直不忍直视,虽然这些情节都有,但在我看来,它们和原文的唯一共同点就是“这些情节都有”,仅此而已。没有参考价值。)
这是一个有着“戏中戏”这种“套娃”结构的故事。
第一层故事很简单,从前有个很奇怪但很有魅力的人租进了“我”的姨妈家,他的神秘和思想吸引了“我”,让“我”和他产生了更多交流。在这位房客无声地离开后,“我”在他的房间里找到了一沓手稿,手稿上讲述的是一个光怪陆离,但切中了时代核心症结的故事。所以“我”想把这份手稿出版成书。
第二层故事就是手稿上的内容,也是整部小说的主体部分。手稿上的故事就是一个自传体小说,像是一种反思。讲的是一个中年学者,他在现实和理想的割裂中承受巨大的痛苦,这几乎把他逼上了自尽的绝路。他在痛苦中挣扎、在挣扎中遇到改变的契机、在改变中踌躇,而最后寻得了关于如何面对这种痛苦的、一种可能的出路。于是他决定尝试去践行自己对生活的新理解。
Q:
为什么我们要看一个德国中年男子的痛苦呢?
A:
正如同第一层故事中的“我”所说:
无论这份手稿里的内容有多少来源于真实的经历,它是一种尝试,力图不以回避或粉饰的方式去克服这巨大的时代疾病,而是将这种病症描述出来。
手稿中描述的痛苦并不是个人的痛苦,而是一个时代的痛苦,甚至应该说,这是一个超越时代的痛苦,并不独属于黑塞的那个时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受过,或者正在承受。
Q: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痛苦呢?
A:
这一点还是继续用原文来回答:
有些历史时期,当整整一代人都陷于两个时代、两种生活方式之间时,对他们来说,所有合乎情理的东西,所有的社会道德、安全感和无罪感都将不复存在。
变化就是会让人痛苦,无论是外在坏境的变化,还是内在自身的变化。这里具体解释一下安全感和无罪感两个词。
“安全感”就是做“正确的事”让人感觉就会有好的结果,“无罪感”就是指没做“错的事”让人感觉不会受到惩罚。统一起来,就是指社会道德给人的安心感。在社会道德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能清晰地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般不会迷茫。
而处于变革之中的时候,旧的价值观被质疑,新的价值观又尚未形成。关于“对错”,人们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参照标准,于是便会迷茫,正如同如今的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
往大了说,如今全球都在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之下,谁能独善其身?
往小了说,从小学到初中,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从独身到成家,谁能幸免于变化和迷茫?
Q:
所以说,黑塞在故事里提供了一种面对这种痛苦的方法?
A:
是的。而且我认为这个方法对我们也适用。原著中讲得挺清楚的,若觉得原著得暗喻太丰富刺激,一时没把握住,之后的文章里也会解释。
Q:
那第二个问题呢?为什么我们要对照着《叙拉古人》来读《荒原狼》?
A:
因为《荒原狼》是一个四十多五十岁的人的自白和反思,《明日方舟》其实也在回答相似的问题,不过是以年轻人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而年轻人可以承担更大的使命、怀有更大的理想。两个故事互相参照着看,相互补充,能给我们更全面的思想营养。
这一点,《叙拉古人》是尤其明显的。《叙拉古人》的主题可以用一个短语来归纳,即“秩序的更替”:从老德克萨斯到中年德克萨斯,从乔万娜到瓦拉赫,从家族混战到“铳与秩序”,从“铳与秩序”到卢比奥、伺夜、斥罪等人反抗黑帮家族。
更替的过程有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些丑陋不堪。但总体而言,这个过程中,多种思想发生着碰撞,价值观念遭到挑战,好像大家都有道理,但同时每一个人的立场都不完美。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挣扎和痛苦。
这些痛苦的人是如何面对自己的?他们如何实现自己的安心立命?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和《荒原狼》一样。

Q:
基本明白,推荐部分到此为止。《荒原狼》值得看。对于《明日方舟》爱好者来说,也值得和《明日方舟》对照着看。
接下来是自我拷问环节:但你为什么要写呢?
A:
痛苦促使人们思考,但人并非生来就会思考的生物。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扔进水里,听天由命地看他是淹死还是学会游泳,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承蒙大家信任,也偶然读到了先贤的著作,斗胆借此分享一下读后感。如果能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有所收获,那固然是好事。但即便如同一颗小石头落入大海,没泛起半点涟漪,我也梳理了自己的理解,对我个人也是有所裨益的。
没有明确的目的,想做便做,只求心安而已。
Q:
不求有功容易,你可能保证无过?
明知思考并非那么简单,不怕误人子弟?能力有限还写赏析,不怕良心不安?把不合适的书推荐给没准备好的人,明知有人会断章取义、钻牛角尖,还依然这么做,你可担当得起?
A:
自然是担当不起。
Q:
那你还写?
A:
……
我不觉得我的影响力有那么大。也会再三强调自己的局限性。
Q:
读者们愿意来看,自然是承认你的影响力,怎么可能没有影响力呢?无视这一点,并把读者的误会归结为他们自己想得不够周全,这就是侥幸心理、推卸责任。
A:
就算什么都不做,就能是“无功无过”了吗?王阳明说“致良知”,袖手旁观可会让良心安乐?
凯尔希 认可一种善并加以实行,认定一种恶并加以否认,用恶行对抗恶行并取胜,我们和我们的敌人是同类,最后我们也应该自戕。
凯尔希 只是,博士,如果你了解我,那么你应该知道,有些事需要一些人去做。
凯尔希 但是,这些行为绝对不是合情合理的,更不是可以理直气壮地实施的。
凯尔希 无论动机是什么,我们都该记住,我们要做的是伤害生命。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负责任地发言”,这就是在互联网发言的原罪。我不否认这份罪。
既然又读者愿意来看,那就意味着我说的话并非毫无价值,我愿意冒上一点被误解的风险。我只能尽人事、尽量降低风险,再三打磨文案,注意用词和行文。
Q:
那你又以什么标准来打磨文案?
A:
一直以来我们分析《明日方舟》角色的三个问题:
我想达成什么?
如何能够达成?
具体我要做什么来解决预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Q:
具体怎么说?
A:
那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了,诸位只需要看最终成品即可。
Q:
那我拭目以待。
A: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