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受政治影响继续分化的新诗
一、前驱诗人:殷夫
(1910—1931)浙江上虞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中共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从小好学,十三四岁开始写诗。1926年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太阳社。1929年离开学校从事青年工人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团中央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经常为刊物《萌芽》《拓荒者》等写稿。1931.2.7被杀害于上海龙华。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
殷夫早期的抒情诗表现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光明的追求,也带有伤感情绪;后来的鼓动诗,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二、中国诗歌会
1、背景:三十年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和风起云涌的救亡活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源泉;蓬勃开展的左翼文艺运动,又为诗歌创作指出了较为明确的方向。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在本时期获得较大的发展。
2、定义: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9,它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森堡)、蒲风等。
他们在《缘起》中说:“在次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浴在急雨狂风里,许许多多的诗歌的材料,正赖我们去摄取,去表现。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么的沉寂;一般人在闹着洋化(现代派),一般人又还只是沉醉在风花雪月里(新月派)。”
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一九三三年二月,中国诗歌会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
3、代表诗人及作品:
蒲风(1911-42)广东梅县人,中国诗歌会中最热心、活跃的诗人,有诗集《茫茫夜》《钢铁的歌唱》《摇篮歌》《抗战三部曲》《黑陋的角落里》以及长诗《六月流火》《可怜虫》等;
王亚平(1905—1983)是中国诗歌会河北分会的负责人。以自己的社会见闻为题材,描写了农村的破产,城市的萧条,表现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中国人民仇恨日本侵略者和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虹》;
温流(1912—1937)广东梅县人,中国诗歌会广州分会的负责人。其诗大都反映城乡劳动人民的生活,素朴流畅,不在一句一节里追求诗意,而使全篇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意境,保持着一些民间歌谣的风格,《卖菜的孩子》。
4、历史评价
A内容上,最明显的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期的良心与责任心,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鼓动性。但是表现领域扩大了,同时也单一化了,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B形式上,主要采取直接描摹现实和“歌谣化”的方式。走的是诗歌“大众化”的道路。
C价值追求上,把自己的创作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找到了强烈的精神归属感。代价是创作的个性和独创性几乎消失。在把现实意义升到最高点的同时,也把艺术价值降到了最低点。
三、特立独行的臧克家
1、简介:(1905-2004)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 《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1930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山大文学院长)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1932年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
2、艺术特色:形式上受到前期新月派的很大影响(讲究诗的凝练、整齐,节奏、韵律),但内容上对下层人民抱有极大的同情。并将下层人的“坚韧主义”精神运用到诗歌的写作上,是现代“苦吟”诗人。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
四、后期新月派
1、定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创办《新月》,"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2、特点:
A诗形:前期(格律)—后期(自由)
B诗情:前期(激情潇洒)—后期(空虚迷茫)
原因: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现实的黑暗和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幻灭。新月派纷纷逃避现实,回到内心世界和艺术世界。表现“个我灵魂的战栗”“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3、具体作家作品:
饶孟侃的《叫卖》
徐志摩《我不知道风——》
陈梦家《一朵野花》
五、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诗作
1、产生背景:现代派诗人大多是在五四之后出现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正处于选择人生的青年时期,又遇到黑暗压抑的社会环境;在他们看来,社会生活是丑恶、虚幻、渺茫的,不能满足他们对美好健康生活的热望;只有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感觉,他们的诗歌,才是真诚的,实在的,才能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他们既不“为人生”,也不“为艺术”,而仅仅是把诗歌当做他们疲惫彷徨的灵魂得以安息的场合:“为自己”
2、定义:279【时间、地点、人物、刊物、主张】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1932年,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创刊(1935.5终),成为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此得名。
1934年卞之琳《水星》,1935、1936年戴望舒等的《现代诗风》和《新诗》将其推向高峰,1936到1937年大量新诗杂志问世,以至于作为现代派诗人的路易士认为"这两年是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达到了其创作的极盛期。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也走向衰退,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被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3、代表性诗人及作品:
A戴望舒(1905.3.5-1950.2.28)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杭州市余杭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又称“雨巷诗人”。先后出版诗集有1929《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灾难的岁月》,共存诗90余首,既反映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道路。
戴望舒诗歌的几个阶段:
a初期的象征主义。其中反复出现孤露徘徊的流浪人和飘忽愁怨的姑娘,代表作1927《雨巷》;
b现代派的成熟。代表作1929《我的记忆》也是现代诗派的起点;《寻梦者》《我的素描》《独自的时候》;
c抗战时期。关心国家民族的危亡代替了个人休戚的吟咏。诗风趋向沉郁蕴藉,视野开阔,又开始纠正过于散文化的形式。标志这种转变的是1939《元旦祝福》;1942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B何其芳:1912-1977,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等。
早年的诗华丽哀婉,引人神伤,充满个性光芒。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散文集《画梦录》1937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代表作《预言》《赠人》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共,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此时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戴望舒、何其芳的诗在情理合一的基础上,见出了情胜于理的倾向,属于现代派诗中的主情派;
而卞之琳、废名等人则在情理合一的基础上,偏向理胜于情,属于现代派诗中的主智派。——智性化和非个人化。
C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沈从文的学生。《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追求“化欧”与“化古”融合统一的基础上,卞之琳在1935年前后形成了自己的抒情智性化的独特风格,成为30年代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的重要诗人。代表作:《投》《无题之五》《断章》《鱼化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距离的组织》。
四、现代诗派的艺术特色:
主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A现代的情绪:1、对都市日常琐屑生活的感受与关照。戴望舒《我的记忆》何其芳《古城》卞之琳《白螺壳》废名《理发店》2、都市怀乡病,流浪的漂泊者形象。3、荒原意识
B现代的诗形:1、追求"纯诗"的艺术观;2、诗的散文化;现代派的散文化主张是对新月派“三美”理论的彻底反叛,认为新月派诗歌在摆脱中国旧体诗的传统之后,又落入西洋旧体诗的束缚中去了。诗歌的散文化创作方式与都市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3、文言语词入诗,注重意象表现。由于对意象的大量运用,现代派诗歌又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总之,现代派诗歌追求“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平衡,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的适度,吸收异域艺术营养和中国传统诗歌营养的统一”。达致“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