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常识午餐】
1.(单选)与驾驶小汽车相比,驾驶员以同样的速度驾驶公交车时,会感觉公交车移动的速度更快,以下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公交车挡风玻璃比小汽车的挡风玻璃厚,造成司机视线差异
B.公交车车头更短,司机可以看到距离车头很近的地面
C.公交车体型比小汽车大得多,需要更大的动力和刹车距离
D.公交车挡风玻璃面积更大,司机的视线范围更广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科技-物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常识。
第二步,人脑对速度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在视觉画面上,大脑会通过比对参照物的移动速度来评估自己的运动速度,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观看相同运动速度的物体,会有截然不同的速度感。我们坐在车内,眼睛看到的是车外的景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参照物就是路面。路面参照点距离眼睛越近,人的速度感就越强。公交车一般是平头,前挡玻璃几乎是垂直的,车头很短,驾驶员可以看到离车头很近的路面,同等速度下,驾驶员会感觉路面移动更快,会有速度较快的感觉。小汽车车头较长,前挡玻璃倾斜安装,座位比较靠后,驾驶员离车头的距离较远,一般会以窗外的事物为参照物,人的速度感比较弱。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人们判断运动知觉的变量不是线速度,而是角速度,即视角度/秒。其中,视角度受观察角度和距离影响。由于车头长度、座位高度等差异,人们在不同车辆上观察事物的角度会有所区别,因而产生的角速度会不同,带给人们的速度感也会不同。速度和观察位置相同的情况下,人和物体之间距离的远近也会影响速度的感知。观察角度越小,观察距离越远,角速度就会越小,人们感受到的速度也就越慢。我们觉得高铁窗外的景物移动慢,也主要是这个原因。
另外,车辆平稳性和玻璃质量也会影响这种速度感。车辆平稳前进能够减少车辆晃动,乘客透过玻璃看到的外界事物也就不易产生变形,从而减少乘客的恍惚感,给人一种平稳低速前进的感觉。同样,高质量的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能真实反映外景事物的状态,减少物体的形变,让乘客感觉到“慢”
A项:公交车挡风玻璃比小汽车的挡风玻璃厚,这对视线的影响并不大。
C项:公交车体型比小汽车大得多,由于惯性的原因,需要更大的动力和刹车距离,这不是产生速度视觉差异的原因,属无关选项。
D项:公交车挡风玻璃面积更大,司机的视线范围更广,可以以更远的事物为参照物,会产生慢的感觉,不符合题意。
2.(单选)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共中央早期所在地也相应地发生过多次变迁。以下选项中,中共中央早期所在地不包括:
A.上海
B.武汉
C.江西瑞金
D.长春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政治-中共党史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共党史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1921年至1927年,中共中央驻地曾几度变迁,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之间迁徙往返。不包括长春。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3号(现兴业路76号)举行,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艇上进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等三人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上海因其特殊的历史机缘,中共中央曾较长时间驻扎于此。
B项:武汉是中共中央的第二个驻扎地。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派出的北伐军攻占武汉。1927年初,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武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张国焘、瞿秋白、陈独秀等中共中央领导也相继来到武汉。中共中央秘书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军委等机关也分别于1926年底到1927年春完成了从上海到武汉的搬迁工作。武汉成为中共中央的第二个驻扎地。
C项:江西瑞金是中共中央的第三个驻扎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瑞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首府。临时中央政府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带领根据地军民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而此时,在上海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却仍在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政策,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使得党在组织上和工作中都遭到严重损失,党中央已经无法在上海立足。鉴于此,从1933年初开始,临时中央的领导人便相继离开上海来到瑞金。瑞金成为临时党中央的所在地。
3.(单选)农村养老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最短板”,迫切需要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方式,让农民老有所养。下列属于农村养老方式的创新的是:
A.使用村级集体资金确保五保户的日常生活照料
B.向农村老人发放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C.引进专业的社会组织弥补农村养老服务的不足
D.在倡导家庭养老的同时积极发展互助式养老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政治-时政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创新型农村养老方式。
第二步,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家庭养老是指儿女赡养父母,但是随着社会流动加剧,年轻人选择到了城市,老年人由于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选择居住在农村,家庭养老地位日趋下降。互助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是建立在互助文化基础上的家庭、家族、邻里、社区成员之间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互助活动。互助养老的施助者主要是低龄、健康老人,受助者主要是高龄、体弱老人和独居、空巢老人。因此,在倡导家庭养老的同时积极发展互助式养老是农村养老方式的创新。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BC项是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不属于农村养老方式的创新,故排除。
4.(单选)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必须把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对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①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②保持摘帽贫困县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
③适时组织对农村脱贫人口的“回头看”
④提高补贴标准以提升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政治-时政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时政。
第二步,①项: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贫困人口退出后一段时间内帮扶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巩固脱贫效果,实现稳定脱贫防止返贫。因此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助于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②项:《指导意见》指出,贫困县党政正职要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因此,摘帽贫困县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有助于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③项:领导人在重庆考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④项:《指导意见》指出,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前提。大力宣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思想,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对自愿脱贫、提前脱贫的贫困群众给予奖励表彰;转变单纯给钱给物的帮扶方式,实行“以购代捐”“以工代赈”等方式;开展扶志扶智教育,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和脱贫群众积极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所以提高补贴不可取,④项说法错误。
5.(单选)村民张某与村委会就土地承包合同引发纠纷。应村委会要求,乡政府指派工作人员丈量有争议的土地时,毁坏了地里的青苗。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与村委会的纠纷应当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B.乡政府的量地行为属于行政纠纷调解中的调查取证
C.乡政府介入张某与村委会的纠纷缺乏法律依据
D.村委会应当对被毁坏的青苗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法律-民法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第二步,由行政机关出面进行调解的行为,是行政纠纷调解。为了在行政纠纷调解中更加公平合理,调解单位往往会多方了解,调查取证。乡政府的量地行为,是为了了解土地的基本情况,服务于调解。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3条规定,发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缜)人民政府等调解。第4条规定,当事人和解、调解不成或者不愿和解、调解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纠纷属于民事纠纷,一般先经过调解,若调解不成,根据不同的土地纠纷依不同途径解决,不一定非要走诉讼程序处理,A项错误。
C项: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应当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第5条:“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因此此项错误。
D项:行政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村委会不是行政机关,不能成为行政赔偿责任的主体。村委会对毁坏青苗的赔偿属于民事赔偿。
6.(单选)2019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并提出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下列关于该文件及其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该文件属于国家政策,对法律的制定具有强制约束力
B.现行的法律规定与该文件内容不符的,均属无效
C.向乡村工作者倾斜的要求,体现了合理差别原则
D.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统一,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答案】C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政治-时政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政治常识。
第二步,合理差别原则是根据实质上的平等原则在合理程度上所采取的具有合理依据的差别,主要的几种类型有:根据年龄、生理、民族差异而采取的合理差别,特定职业主体的特别义务和特别权利限制。题干中《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体现的就是合理差别的原则。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政策一般指国家或政党的政策,政策经过法定的程序,由法定部门予以制定并发布,才上升为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相比较而言,政策具有阶段性、灵活性和及时性,法律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成熟性。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政策对法律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的,故A项错误。
B项:根据《立法法》第87条第1款,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效力不如法律高。如果现行法律规定与该文件内容不符,该文件需要修改或撤销。故B项错误。
D项: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统一,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这种说法错误,农村居民不是弱势群体,城乡居民权利平等,体现的应该是公平原则,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具体表现。故D项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