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暗淡蓝点———人类渺小的见证(太空系列一)

2021-06-28 09:14 作者:今朝自有斯巴达克团  | 我要投稿

                                          启蒙思想派enlighten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一号完成探测海王星的任务后行驶出海王星,在离开海王星后,美国国家航太总署发出指令指示太空船向后看,以拍摄它所探访过的行星。这批照片由于各种原因历经三个月才得以返回地球,而其中,一张名为暗淡蓝点的照片却在美国国内乃至全世界引发了轰动。这张照片被誉为是旅行者一号最有意义的照片之一,在这一刻,人类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渺小,在这浩瀚无垠、冰冷黑暗的宇宙,人类就如同一只毫不起眼的蝼蚁一般。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受到启发,写下了《暗淡蓝点:对未来人类身处于太空的目光》一书。当人类还在沉迷于自己创造的神灵之际,人类为自己的存在感到骄傲,面对异见者,他们会遭受折磨的威胁,特别处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时代。而当人类第一次踏出地球迈向深空之际,人类会就必须学会谦卑。6000年来的人类文明史里,人类曾经不止一次的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最高等的生物,而事实是,地球只不过是在这个浩翰宇宙剧院里的一个细小舞台。想想从那些将领们和皇帝们溢出的血河,他们的光荣与胜利曾成为了这一点上一小部分,一瞬间的统治者。想想栖身在这点上一个角落的人正受着万般苦楚,而在几乎不能区分的同一点上亦同时栖身了另一批人在另一角中。他们有多时常发生误解?他们有多渴望杀害另一方?他们的敌意有多热烈?我们的装模作样,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错觉以为自己在宇宙里的位置有多优越,通通都被这暗淡的光点所挑战。

          


一)渺小的人类

        距今约440万年前,东非大裂谷里,一种名为地猿(古猿始祖亚种)的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片温暖的地区,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其他生物。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在日后这种生物将进化出更高脑容量的大脑,从残酷的生存环境里脱颖而出,走出非洲遍布世界。并掌握文字和语言,学习数学和哲学,成为这个世界的绝对主宰。

古猿进化(2001太空漫游剧照)

       人类的文明是极其伟大的,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人类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瓦特的蒸汽机等等,人类曾经的辉煌与见证就在向世人宣告着这颗星球上有着多么辉煌的文明。但是人类却是极其自负的,在对这个世界尚未有充分认识前,天地万物唯独人类有智慧,人类自认为自己所处的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当日心说的真理摆在世人面前,人类猛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颗普通星球上的生物,于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神与天选之子的形象彻底崩塌。人类不得不第一次接受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且渺小的生物的残酷事实。

        然而,人类的创造力却又是惊人的,在日心说取代地心说不到两百年后。在一个叫大不列颠岛的地方,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又在向世界宣告着:人类绝非是什么普通的生物,人类有能力征服这个世界。于是,在蒸汽机的驱动下,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在炸药的驱动下,山脉被人类征服,河流之上,一座座桥梁铺设开来,曾经的天堑变成了如今的通途。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的力量让人类有自信迈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于是人类开始探索这个神奇的星球,从热带雨林到两极冰川,从高山峡谷到河流洼地,人类把自己的足迹踏入进地球曾经从未向它的子民们揭示过的处女地。

       当人类兴高采烈的自认为自己已经征服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发出了征服自然的感慨。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于自然搏斗,一直寄希望于征服自然。人类坚信自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生物,在那个时代,人类中心论在世界大有市场,许多人甚至认为地球的今天是人类创造的,地球的辉煌应当感谢伟大的人类,人类是这个世界最独一无二的生物,人类的伟大应当铭刻与世界为后人所咏唱。

       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不断深入探索自然,却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在浩瀚的星空,在微观的世界,人类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宏观低速的世界里,牛顿力学让人类自认为自己征服了这个世界,而在晴空之上,两朵乌云却在无情的嘲笑着人类的无知和自负。

       而在现实的驱动下,一代代物理学宗师应运而生。爱因斯坦、普朗克、波尔、费米、居里夫人、泡利等等。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横空出世,在解决人类的现实困扰同时,也向人类打开了一闪迈向更宽阔世界的大门。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人类步入航天时代。1959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人类终于进入了太空,实现了千年飞天梦。1969年,阿波罗11号载着三位宇航员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以及那句: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些激动人心的成就让人类即有了迈向更深的星空的夙愿,也让人类明白了自己的渺小。比起浩瀚无垠的星空,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摇篮而已。

阿姆斯特朗登月


      于是,为了探索更远的宇宙深处,人类发射了两颗先锋旅行者号作为太空探路的先锋。旅行者号的足迹遍布太阳系。越过木星,那巨大的木星红斑让人类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无知,几乎等同于地球大小的木星红斑,就那样寂静的安躺在木星之上,而人类,在一睹它的尊容之际发出了自己渺小的感慨。闪耀的土星光环为这黑暗而又冰冷的宇宙增添了闪耀的装饰,在木星上发现的活火山告诉了世界太阳系不只是地球还有自己的地质生命。这些发现都在告诉着人类,你们的渺小与无知带来的傲慢才是这个世界生存的最大障碍。


      为了更直观的告诉人类的渺小,在旅行者一号越过海王星驶向更黑暗冰冷的宇宙前方之际,旅行者一号回眸一望,那颗蓝色的星球就如同一眼黯淡的蓝光。于是这张著名的照片就诞生了,在照片里倘若不认真寻找,也许你就会漏掉它的身影。人类,终于发出了罗马帝国皇帝奥里利厄斯的感慨:整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点,而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仅是它的一个极小角落。


(二)弱小和无知不是发展的障碍,偏见才是


      三体里有这么一句话,一直以来被广大书迷津津乐道——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但在这里,需要把生存改为发展,傲慢改为偏见。而这句话实际上揭示的正是人类千年科技史的发展进程。

       在著名科幻小说以及电影《2001太空漫游》里,科幻大家阿瑟·克拉克的笔下花费了大量笔墨描绘着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历程,在库布里克的电影里,库布里克用二十分钟只为描绘一群古猿的生活与进化。从创造文明直接跨越到航天,电影给人的震撼是巨大的。但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人类真正踏入太空的时间,却不到一个世纪。古猿在进化中学会的用火、使用工具等等重要历史节点,和加加林踏入宇宙、阿姆斯特朗登月一样对人类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在这里,卡尔·萨根用同样的手法在他的著作了表现出了这种进步。但卡尔·萨根表达的更深,生命的诞生只不过是一个偶发事件,我们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而人类千年的科技史表明,科技进步的动力就在于,人类必须知道自己的弱小和无知,用一种谦卑的心态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与未来。只有如此,才能把自己积累的知识不断扩展去探索更广阔的未来。

       然而,人类却无法真正做到谦卑,只因自己的无知而产生的傲慢蒙蔽着自己的双眼,让人类认不清这个世界到底为何物?于是,一群开眼看世界的科学家、思想家、启蒙家们一代接一代薪火相传,只为推动这个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思想解放的火炬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燃烧,人类的进步才能不被弱小和无知带来的傲慢蒙蔽双眼。

      在人类千年的科技史上,对宇宙的认识模型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天圆地方之说,欧洲人则创造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印度人则认为世界是在一只巨大的乌龟之上。时至今日,我们当中大部分人都已经正确认识并且接受了地圆说和日心说。

      但是,不管科学如何发展,地心说的影子在我们的心中依旧挥之不去,太阳升起或是日落真美。这些常见的口头语无一不在昭告着我们日心说的影子依旧挥之不去,我们甚至找不到哥白尼式的优美语言来代替地心说的影子,用卡尔·萨根在书中的话说,我们只不过是披着哥白尼外衣的顽固守旧徒。比起科学,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的直观感受。

      而当哥白尼在撒手人寰之际,他公开的日心说引发了欧洲天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一场巨大地震。伽利略和布鲁诺是第一个发起公开挑战的人,在罗马教廷审判伽利略的时候,认为地球既不是宇宙的中心,又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有周日自转,这种学说是荒谬的。从心理学和神学两方面来说,它都是虚假的,至少是一个信念错误。伽利略回答说:地球在运动而太阳固定不动的学说受到谴责,根据是《圣经》在多处说太阳在运动而地球固定不动……诚心诚意地说,《圣经》不会说谎。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往往深奥难解,它的真义难于发现,并且超越单纯的书面含义。我想在讨论自然界的问题时,我们不应当从《圣经》,而是从实验与论证出发。

      而在当时,愚蠢的罗马教廷显然是因为自己的政治利益和自己那双因为被弱小无知带来的偏见所蒙蔽的双眼,而坚持了自己的判决。于是,伽利略被囚禁,布鲁诺在罗马鲜花广场被烧死,西班牙宗教裁决法庭裁决了大批日心说的拥护者,他们受尽酷刑后被害。可悲的是,那双被弱小与无知所蒙蔽的双眼,直到最后才承认自己曾经的宗教干预科学是多么的愚蠢。

      而在人类的历史上,很多时候我们的文明进程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毫无意义的争论上。英国马车车夫协会与内燃机之间的争论,石油与新能源之间的争论等等,我们的文明进程就这样在人类的无知与弱小所蒙蔽的双眼中被一步一步拖慢。人类的弱小和无知,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也拖慢了自己的进步。

       但不得不承认,无论在任何时候,社会存在最终是社会意识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可以独立与社会存在,却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里认为的发展观,便是认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几乎所有文明又不得不承认因为自己曾经的渺小与无知,自己不得不付出一些代价来击碎自己曾经所秉持的傲慢与偏见。

      而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人类究竟是要如同宗教改革时代那样的长久拉锯,还是能尽快克服这些新理论被人接受的社会阻力和偏见并且得到应用?这才是我们这个文明是否进步的标志之一。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它象征的是在中世纪时代,宗教对于科学的迫害是多么的愚昧无知)


      如果你活在两三千年以前,那么坚持认为宇宙是为我们而创造的,就不是一桩丢脸的事情。它是与当年人们所知的任何事物都相符合的有吸引力的命题;它是当年人们中间最有学问的人毫无保留地宣讲的学说。但是从那时以来人类已有许多发现。今天还捍卫这样一种见解就是存心不顾证据和毫无自知之明。而时至今日,这种愚蠢的行为却似乎在重蹈覆辙。政治左右科学的荒诞言论却在某些国家弥漫开来并且有席卷全球之势。


It has been said that astronomy is a humbling and character - building experience. There is perhaps no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the folly of human conceits than this distant image of our tiny world.——Carl Sagan


天文学令人感到自卑并能培养个性。除了这张从远处拍摄我们这个微小世界的照片,大概没有别的更好办法可以揭示人类妄自尊大是何等愚蠢——《暗淡蓝点》


(三)人类的短视

      时至今日,人类已经成功探索了火星、金星与水星等星球,载人登月也已经顺利实现。然而,人类当前的主要深空航天科技成果却依旧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美苏太空争霸时代,无论是划时代的土星五号超级运载火箭还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这些曾经的人类骄傲却如今一步一步被人类遗忘,人类的太空计划也逐渐将重点转移到近地太空探索来。

      不得不说,这里面有诸多的原因,国家利益,经济实际等等都是一方面的重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在美苏太空争霸时代创造的良好势头也被打断。阿波罗登月依旧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今天依旧无法比肩的成就,即使是今天的美国,也对复制这一成就感到有些棘手的困难。

       但是,如果我们不飞出地球,走向深空。那么对我们来说,等待我们的就是无情的毁灭,太阳系外,有无数未知的威胁和危险在等待着我们,只有当我们走出这个舒适的摇篮,这才是一个文明成熟的重要标志。

        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和木星相撞,全世界的科学家包括萨根,都惊叹于这千年难遇的壮观一幕。如果不是大质量大引力的木星捕获了彗星,如果撞上地球,则人类必将万劫不复。这样的场景也深深改变了萨根的宇宙观。

       有人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情是极小概率的事件。的确,全世界已知的对人类文明有巨大威胁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为零,而地球厚密的大气是我们的天然保护膜。但是这个保护膜并不代表着万无一失,世界上最著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还得追溯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大灭绝事件。这个直径只有10公里的小行星产生的能量是广岛原子弹事件的100亿倍。任何一个极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就是无法挽回的后果。而在黑暗且冰冷的宇宙里,也没有人会知道还有多少隐藏在黑暗里的威胁是没有被人类所发现的,它们也许就在奔向地球的路上。寂静而冰冷的宇宙里,那些暗藏的杀手同样是难以预测的。

       而卡尔·萨根认为,探索未知的宇宙本身就是在探索地球。在他的构想里,我们应该在探索宇宙的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前进,从而清楚的认识我们自己,认识这个宇宙的奥秘,从而彻底认清人类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物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踏入更广阔的外太空,建立并延续文明的火种,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很多人说,探索火星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总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拿温饱问题说事。的确,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的是星际空间的探索和人类文明的延续。仅仅依靠低效的石化能源将会是困死我们在地球上的最后一道锁链,而对基础科学的忽视会让我们的科技就像三体里面对水滴时看似庞大无比的人类星际舰队一样脆弱不堪,而降维打击的实质就是:毁灭你,与你无关。之所以造成全民间对应用科技与理论科技之间的区分认识出现了问题,恐怕还是我们的科技宣传出现了偏差,这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的关系有关联。基础科学对普通大众而言深奥难懂且短时间内难以造福人类,应用科学却可以让人民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举一个例子,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已经基本成型,但是那时候除了科学界外不会有太多的人去关注这个理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世界大战和军事应用科技的突破。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比尔·盖茨把计算机实现了家用化民用化以后,很多人就开始关注起这一方面的科技成果。这个实际就导致很多人开始投入到一些研究时间短并且受益较大的领域来,而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则开始缩减。最典型的就是关于可控核聚变的问题,没有人关心托克马克装置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商用,也没有人知道那种耐热材料何时才能被成功研制。但是更多的人在关心的是港珠澳大桥这样的应用工程。在这里,我并非是贬低应用科学的成果去吹捧基础科学的成果,而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的科技宣传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很多人对基础科学的认识模糊,忽视了基础科学的进展。而实际上,应用科学的进步必须建立在基础科学之上,忽视基础科学的进步只能是适得其反。最典型的就是三体里的例子,人类强大的舰队在三体人用强相互作用力制造下的水滴面前不堪一击,而智子到达地球以后锁死的,就是人类的基础科学进步之路。一旦人类自己的短视蒙蔽了自己的双眼,那么人类很可能将扮演自己的智子角色。而一味地依靠石化能源最终只会把我们锁死在这地球之上,成为牢笼中最后的枷锁。

(四)致敬卡尔·萨根与旅行者号

        今天,旅行者一号已经行驶了44年,它已经驶出了狭义上的太阳系,向着下一个恒星系前进着。而它的兄弟旅行者二号也在尾随着它离去,没有人知道这两位孤独的流浪者会到达何方,也没有人知道未来有一天当外星人真的捕获到这颗流浪者时,人类世界与地球文明是否还存在着?在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铜唱片上,铭刻着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音乐,记载着人类的语言与文字,雕刻着人类文明的见证与痕迹。人类希望它们能被外星文明捕获,在这孤寂的太空里,人类寂寞的太久太久了。作为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先驱,旅行者号还将进一步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当然,我们是无法看见的了。

        卡尔·萨根的太空科学之旅,始于人类天生向往飞翔和探索的浪漫理想;精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的大师风范;兼具通达的哲学和文学素养。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思维在美苏争霸风云迭起的时代发散着自己的光芒,但是真正能够让他在人类历史上留下闪耀的光辉,恐怕还是那颗怀有人类命运的伟大心胸。

        从那64亿公里看过来,地球只是一个暗淡蓝色的光点。但站在全宇宙的尺度,64亿公里又显得微乎其微。人类的诞生从来就不具备什么优越性,是地球和自然成就了我们,而非我们成就了它们。人类的沙文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是自己的弱小和无知的产物,源于此的傲慢情绪是蒙蔽我们双眼的原因。而从外部视角不带主观色彩地观察地球和其他行星,我们才从航天器传送回来的信息中看清了自己的影子——宇宙不在乎,宇宙本身不需要意义,人类的文明、历史、科技都只是宇宙新生的一只触角。

        但是,人类却又是特殊的,在寂静的宇宙里我们创造了属于我们的奇迹。事实上,生命尽管脆弱,但它具有强大的创造力。文明只是我们献给宇宙与地球的礼物,我们的辉煌和创造造就了我们,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看见了更多,也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也许一千年以后,当人类文明真的踏出了太阳系,向着更遥远的深空飞去,那时候的我们回望地球,在64亿公里处,地球只是一个暗淡蓝色的点。而在前方,是寂静浩瀚的星空。而我们回眸一笑,向着星辰大海前进着。而星空,才是文明走向未来的归宿。

旅行者一号图片


end




参考文献与资料:《暗淡蓝点:对未来人类身处于太空的目光》      《旅行者号三十三年飞行回顾》 《 旅行者号星际长路四十载》 《三体》系列小说    《2001太空漫游》  《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宇宙史诗——读卡尔·萨根暗淡蓝点》

《宇宙罗曼史——暗淡蓝点》


     

      


暗淡蓝点———人类渺小的见证(太空系列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