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彻查自建房!什么信号?
农村自建房、城中村自建房,违建加盖,还拿来做生意的小产权房,会迎来更严厉的监管。
《人民日报》5月2日报道,住建部在长沙主会场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
1,对本地区城市范围自建房摸底,特别是对经营性自建房、此前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范围之外的自建房,进行全面彻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2,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制度,房屋养老金制度,房屋质量保险制度。
为什么要全面彻查自建房?
最近,很多人的心,都被长沙自建房倒塌牵动着。
出事的楼,大概有6层半,属于砖混结构的自建房。
1层开了一家麻辣烫店和奶茶店,2层是饭店,3层是私人影院,4-6层为旅馆。
房东把6层以下租给经营户,6层以上是房东一家人自己居住,这部分都是自己加盖的。
加上租户长期以来的装修、翻新、打破原有结构,问题一个一个的叠加,如今变成了断垣颓壁。
自建房,尤其是经营性自建房的违建、加盖乱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农村自建房非常依赖工人的经验,从图纸到验收的过程,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
建材用料和做工,视乎户主的财力和重视程度,有偷工减料的,钢筋和混凝土就用的比较少,导致房屋承重能力一般。
没有经过专业的设计,甚至一些高层的建筑,也没有采用框架作为承重结构。
2020年的时候,山西襄汾,有个饭店坍塌。
饭店前身是村民自建住房,先后经历过六次改扩建,由前后两栋房屋,形成的院子上加盖预制板而建成。
后来,又在预制板上搭建了彩钢板顶棚。
彩钢板之下、预制板之上,所形成的夹层用来堆放杂物。
预制板下,就是高三米、能容纳百余人就餐的宴会厅。
连续的降雨,又让铺设了石渣保温层的预制板重量增加,最终发生了悲剧。
《中国青年报》当时有个跟踪报道,采访了当地一个将近70岁的建筑工。
在他漫长的帮工岁月中,有关房屋优劣的判定标准,大多是看建房后,房顶有没有漏水。
村民说,建房前只要向村委会提交一份建房申请书,仅确认建房土地面积,无需结构设计等关乎房屋安全的项目,便能审批通过,至于怎么建并无监管,而此后多次加盖扩建也不用再次审批。
房屋是不是安全,靠的是祖祖辈辈积累的感觉和经验。
其实,自建住宅还算是好的,这跟自建经营性用房,是两个概念。
最近这些年,农民自建住宅绝大部分都舍弃了预制板,翻建成更牢固的混凝土结构。
现在还保留预制板的,大多是饭店、超市这些临街商铺,建成时间普遍在10年以上。
因为造价低、使用方便,预制板曾经被广泛应用在我国农村的建房过程中。
但预制板的安全性,往往受到承重墙承重能力、建筑物整体性的限制。
报道里说:“长远来看,我国有300万个自然村,数亿栋农房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侥幸心理。
反正旁边的邻居都在加盖,我为什么不行?
反正能多收租,再加一层,行不行?
反正这栋楼又不是只有我一个做生意的,我把承重墙打掉行不行?
手里钱不多,又为了节省开支,想当然地降低建筑标准,这就是很多自建经营性住房的现状。
自建房,也可以算做所谓的“小产权房”。
我国的土地按所有权分类,有两种:
一类是国家所有,分三种: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
另一类是农民集体所有,也分三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农用地。
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块地”。
再细分的话,农用地里包含了永久基本农田,也就是耕地,还有草地、林地、养殖水面这些。
经营性建设用地里,用来做工矿仓储和商服用地。
宅基地上,盖的是房子。
所以,从来没有大产权和小产权之分,小产权房只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
自建房如果是经镇规划部门批准,在宅基地上建的自住房屋,只有使用权,不能交易,后代也能继承使用权。
如果未经审批自盖,只能属于违章建筑。
把概念拓宽,那些村集体组织的合建房,用来出租做门面,做旅馆,做群租房的,也属于自建房。
虽然前面加了“农村”这两个字,但这类房子,在真正的农村其实并不多。
相反,真正在农村自建的住宅,层数不高,家人不少,全程监工,没人会偷工减料,非常结实。
不断翻盖、加盖、打破原有结构、偷工减料的经营性自建房,在灯红酒绿的超级大都市,在城中村,或者叫都市村庄,才是广泛存在的重灾区。
央视财经之前有个报道,不完全统计,深圳市违法建筑约40万栋,建筑面积达4.2亿平方米,占深圳总建筑面积的49.27%。
中信证券的报告说,深圳曾开展过住房调查,村民集体经济组织自建、合建房的规模,在2013年竟占到深圳整体住房规模的60%以上,8年时间过去了,这个比例至少也在50%以上。
从深圳推及全国,这些交易不受保护的房子总量,有多少?
上世纪90年代房改之后,现在我们的住房大概分4类:老公房(比如央产房、军产房、房改房)、商品房(比如商品住宅和写字楼公寓商铺)、保障房(比如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还有小产权房,这四类房子,还不包含学校和单位宿舍。
如是研究院曾发布过一组数据,商品住房112亿平方米,占比38%。
保障房72亿平方米,占比约为24%。
小产权房的面积,达到了73亿平方米。
这个数字怎么得来的呢?
国土资源部有个统计,2007年以前,全国小产权房的面积已经高达66亿平方米。
假定新增小产权房面积,在同期城镇住房竣工面积总量中占比8%,可通过住房竣工面积指标,倒推出各年的新增小产权房竣工面积。
那么,2008-2017年,就新增7亿平米的小产权房。
结果就是,2017年的时候,小产权房的面积是66亿+7亿=73亿平米。
时间又过去了5年,这个数字,只会多,不会少。
中银国际曾经发布过一组数据,成都和海口的小产权房占比超过了20%。
清华大学蔡继明说,北京的小产权房大概占整个本地市场的18%左右,已售和在建的小产权房很快就会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西安估计已经占到25%到30%。
从这个角度来说,就算其他城市没深圳那么高的比例,全国小产权房的占比,超过30%很正常。
现在,我国城镇存量住房面积在300亿-400亿平米之间,机构说小产权房面积超过70亿平米,可以说是非常保守的数字了。
从法理上来说,这一类房子,是严禁流通的。
去年,自然资源部曾发了一个通知,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
其中明确提到:对乱占耕地建房,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建房、城镇居民非法购买宅基地、小产权房等,不得办理登记,不得通过登记将违法用地合法化。
还有,参考去年的深圳住建局,发了《加强对住宅类历史遗留违法建筑交易查处的通知》,加大对小产权房交易的打击。
不管是自然资源部禁止确权,还是住建部门的禁止交易,大家可以发现,在官方的表态里,从来没有自建房、小产权房这一说,有的只是四个字:违法建筑。
最多再加个前缀词,叫“历史遗留”。
说破大天,这一类房子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是不受保护的。
在不能流通的基础上,又迎来新一轮自建房的彻查,没有经过招拍挂出让、没有产证、质量堪忧的自建房,尤其是经营性自建房,将会被彻底“打入冷宫”。
但蓝白觉得,对城中村,不能一棍打死。
一个是大量租户、商户的安全问题,一个是巨量外来人口的落脚之处,一个是食租者不断逐利的贪念。
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不可能三角”,处理起来很棘手。
万科老总郁亮说过:没有住过城中村,没有丢过自行车,就不是第一代深圳建设者。
没了城中村,城市的一块重要拼图,就会丢失。
城中村让年轻人居者有其屋,让梦想在这里孕育,让外来者成为大都市的一部分,有人在这里成为人上人,有人在这里成为三和大神。
如果为了外在形象,只靠大拆大建,必然会重复2015-2017年的棚改大潮,短时间推高房价和房租,挤压低收入者的生存空间,反噬一个城市的活力。
蓝白觉得,要兼顾安全、公平和包容,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开头住建部所说的,加强监管,形成房屋体检制度,房屋养老金制度,房屋质量保险制度。
根据通报,这次长沙出事的房子,4、5、6层房屋的安全鉴定是虚假报告,第三方鉴定机构往往是为了利益最大化的,还有报规报建手续,改扩建的二层审批手续、竣工和验收的手续,这些环节,都要靠常态化的监管来形成约束。
另外一个,是全力、大规模的发展租赁房。
海通宏观测算,“十四五”时期,全国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约748.8万套,今年会建将近200万套,投资2100亿,同比增幅110%。
过去这些年,大城市的租赁房供应太少,选择也太少,公租房体量毕竟有限,也没有做到真正的“租售同权”,落户容易了,上学依然是老大难的问题,目前租房市场还是个人房源为主导,房客处于弱势地位,没有长期稳定居住的预期。
而小城市呢,在棚改货币化推高房价后,库存再次累积,居高不下的债务收入比和偿债比率,已经无法承接大量土地出让带来的“债务驱动发展”模式的持续。
小城市缩减宅地供应,回归“小而美”的多层住宅。
大城市要在商品房之外,给低收入者更多选择。
洋房和豪宅只是少数人的游戏,低租金,长租期,小户型的房源,才是破解小产权房“安全与居住”难题的钥匙。
不管是外卖快递小哥,还是工地挥汗如雨的农民工,或是刚入社会的大学生,还是辛苦打拼的首套刚需,或是卖小换大、卖旧换新的改善家庭,所有人,都应该在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居所。
资料来源:
住建部:部署开展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
中青报:记者探访长沙自建房倒塌事发地:违建严重,发现不难拆才难
央视第一时间:农村自建房标准监督等短板应尽早补上
[经济信息联播]深圳小产权房调查 小产权房为“违法建筑” 交易潜在风险高
朱振鑫、杨芹芹《中国住房总量估算:我们的房子过剩了吗?》
自然资源部: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
海通宏观《保障性租赁住房:能托底房地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