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礼作乐,人类文明就是天下大同的礼乐文明社会
周公制礼作乐,人类文明就是天下大同的礼乐文明社会《孔了凡-人类文明史话(草稿 13)》
《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说:"先君周公制礼作乐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事民。'"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 泰伯篇》。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季氏篇》。先师孔子认为,礼乐教化的过程就是让人成为人的过程。“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
儒典《礼记 ·乐记》《礼论·乐论》及司马迁《史记 礼书·乐书》记载:“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周公制礼作乐,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人置于天地间的主宰位置。
礼乐文明体系,就是德性自主体系。脱离自身欲望驱使的自然,打破枷锁解放自身,“五十而知天命”;超越宇宙法则运行的必然,突破限制自由灵魂,“六十而耳顺”;上达德性高度自觉的应然,勘破界限释放自性,“随心所欲不逾矩”;做到应然、必然、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需要礼的约束,把自性释放出来,需要乐的熏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 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 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 高望而远志焉。曰:"丘 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 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论语 述而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周公所期的人类礼乐文明社会倏然可致。(待续)
孔元2574年五月廿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