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塾科普·龙史传真|图说:李小龙截拳道的进化简史

在“国际功夫巨星”这个巨大的炫目光环的笼罩之下,
这个全球最知名的中国人,
常常会陷入各种由于无知和误解而引起的争议中。
一些人(包括一些故意为之的人)经常会强调说,
李小龙不过只是一个电影演员,
以此来否定李小龙的一切武术成就
他们以为李小龙其实就和成龙他们一样,
只是学了些武术表演功夫,然后出演电影,然后成名,
并不是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格斗家或武术家。
简言之,这些人,
对于只是将演员当做推广他的武术事业的副业的李小龙,
对于从始至终将自己视为武术家而非演员的李小龙,
完全没有了解。
因此,这种不加考证的人云亦云和误解,
在一些同样不了解的人眼里,貌似就很顺“理”成章。
三人成虎,假作真时真亦假。
那么,这真的顺理成章吗?
事实上,李小龙1970年从美国返回香港从事电影职业,
不过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
但用短短三年时间,区区四部半突出真打实战和中国武术哲学的真功夫电影,
迅速创出前无古人,尚无来者的世界性影响和成功的背后,
恰恰是专业武术家李小龙十余年如一日犹如隐士般艰苦的专业武术训练,
以及以武入道的渐次修行厚积薄发的结果
因此,李小龙的真功夫电影,
既能让让内行能够看出门道
(比如,超级散打王柳海龙就认为,
李小龙在电影里面体现出来的一拳一脚的速度、爆发力、杀伤力以及战术打法,
是完全等同于现代自由搏击、散打,
可以直接用于实战搏击的实效技战术),
也能让外行也能看到热闹。
因此,李小龙的功夫电影能够做到内外皆宜,老少皆可,中西通杀。
李小龙是以一代武术宗师的身份出演电影,
以一代武术宗师的功夫实力、武道智慧和震撼人心的不凡个人魅力,
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
这也是直到今天,不管有多少人模仿李小龙,
却仍然无人能够真正取代他的内在原因。
因为,功夫电影演员无数,
拥有真功夫的一代宗师李小龙只有一个。
同样,李小龙当年拍摄真功夫电影,是怀着宏愿的——
面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功夫及其文化;
面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正面形象,打破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类似傅满洲一样的刻板且带种族歧视的舆论引导及公众不良印象;
面向全世界开展大众教育,解放传武人保守的武术思想,传播先进的具有颠覆性的李小龙截拳道武学理论及其现代搏击(从无限制踢拳到综合格斗)实践模式。
是的,世间功夫演员无数,
但是拥有李小龙这样的大愿心同时又拥有实现大愿心的强大能力者,
——如洪金宝所言,我们拍电影的初衷,就是为了谋生,为了当演员,最后有机会当导演,只有李小龙一开始就有志向用真功夫电影在国际上为中华民族争光荣,激发起香港人的中国人认同......
迄今,从文化、思想到实践,能够融通中西的世界级武术传播大师只有李小龙这一个。




的中国人及其肢体表达艺术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
了解一下李小龙的武术生涯,
了解一点截拳道的进化史。
对于李小龙截拳道,
几十年来,
人们同样因为不了解而误解重重。
很多人对于李小龙截拳道的认识
其实都是非常业余,流于肤浅表面,错漏百出的。
例如,一些人以为李小龙截拳道是一蹴而就,凭空创立的;
也有不少人,将李小龙早期学习的咏春拳,
早期创立的以咏春拳为主体的振藩功夫体系,
全部直接当做是截拳道,
然后,得出截拳道就是咏春拳的结论;
还有些人,以静止的历史观,
简单的将李小龙早期的传统功夫实力,
与后期现代化、科学化后的截拳道实力划等号。
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
与人们认为李小龙只是一个演员的错误如出一辙,
因为不了解而误解的又一个实例。

从李小龙13岁拜师正式学习咏春拳开始(一说从15岁起),
期间兼修各种中国传统武术拳法,
到1959年离开香港,
在五到六年的时间里
李小龙通过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
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武术基础,
逐渐成长为一位传承有序的中国青年传统武术家。
同时,借助其在香港大量的街头打架、门派之间的讲手比武,校际拳击大赛的擂台对抗等实践
李小龙又拥有了一般传统武术家们普遍不具备的优秀的近身实战能力,
以及极其丰富的近身实战经验。
这成为李小龙远赴异域,只身仗剑走天涯,
并在异域武坛为中国功夫打出一片新天地的根本保证。

1963年,在李小龙生前唯一出版的专著《基本中国拳法》中,
美国“空手道之父”埃德·帕克是这样为李小龙的专书作序的,序云:
"李小龙的拳法体系独特,精准,极为实用。
它的原理和概念合乎逻辑,趋于完美。它简单而又深奥......
更不用说李小龙那不可思议的速度和爆发劲力了。
他不仅精于自己的拳法,也是一个风趣而健谈的人。
他对于其他中国拳法及其历史哲学背景的知识性描述,
让你不得不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
他是我见过的为数极少的富有天赋的人之一,
毫无疑问,这种天赋已经被投入到工作之中,为他高超的技艺所证实"。
从这段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帕克对于李小龙功夫和理论水平的高度认同。
更重要的是,帕克认为李小龙是能够真正代表当时在美中国武术家最高水平的人,
对于他在美国传播真正的中国功夫寄予厚望。
因此,在这篇序言的结尾,帕克就写道:
"得知他正在撰写关于功夫的书籍,我很高兴。
他巩固了我对功夫的信任,
这对展现真实的,正宗的功夫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李小龙当年离港赴美,万里迢迢域外留学
在武术专业方面,是做了长期准备的
(赴美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李小龙与某门派传人比武重伤了对手),
来到美国之后,从1960年~1970年代,从西雅图到奥克兰再到洛杉矶,
李小龙又用了近十年时间,以武会友,以武立身,
在美国武坛主流为中国武术正名,
同时成为美国武坛主流公认的中国功夫在美代表人物,
最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凭借划时代的科学化、现代化、全接触实战化的现代实战武道——截拳道(JEET KUNE DO)的创立,
最终成就为美国武坛,乃至于世界武坛公认的
推动了武术真功夫革命的一代武术宗师,
以及,至今仍然万众敬仰的武术精神领袖。

在这期间,始终围绕无限制实战这个大目标,
围绕如何更好地提升格斗效率这个主题,
李小龙的真功夫体系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进化——
第一阶段,西雅图阶段,开始于1960年左右。
那时候,李小龙仍然凭借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技能打拼天下。
那时候,李小龙的功夫体系,以咏春拳(基本套路、黐手、木人桩法等)为主体
加上了蔡李佛、螳螂拳等其他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技艺,
取长补短,名曰:“振藩国术”(或振藩功夫),
而其开设的武馆,亦名曰“振藩国术馆”。
在这个阶段,李小龙本质上仍然是一位极力拥护传统武术的中国传统武术家
与此并行不悖的,
是他在美期间,对各种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人从未停止过严厉甚至尖刻的批评,
同时,他也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功夫精进要求,
更是从未停止过刻苦努力的专业训练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对自己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
基于身体条件相对弱小的中国人如何战胜牛高马大的西方人的现实需求
李小龙亦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于他的功夫体系的检验和改良工作
那个时候,李小龙的一切实践,
全部围绕传统中国武术近身实战理论、技法
以及速战速决的战略思维进行。
如何超越规则限制,速战速决,三秒决胜,
始终是李小龙评判自己实战武技优劣的最简单的实证原则。
以实战之名,他希望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功能变得越来越好,
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成为武术家中的最强者。

第二阶段,奥克兰阶段,开始于1964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发生了众所周知的黄泽民代表三藩市国术界的挑战比武事件,
这成为李小龙对中国传统武术体系的现代实战效能、训练体系的科学适用性进行全面反思,
并以此为基础,对振藩功夫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中体西用的全面改良的契机
其时,李小龙仍然对自己所掌握的传统武术寄予希望,
因此他的所有改进,
虽然大胆的吸收和借鉴了击剑、拳击的科学技战术理论,训练手段
以及部分简单实用的拳击攻防技术,
并通过不断地实战碰撞,检验,去粗存精,兼容并蓄
但总体发展目标
仍然是以提升和完善以咏春拳为主体的振藩功夫的实战技能及其训练结构为重点和方向
在这个发展阶段,李小龙的振藩功夫随着中西结合研究的推进,
体系结构开始变得相对丰富和复杂,踢打摔拿技艺更加综合和完整。

爱之深则责之切,在这个阶段里,
李小龙宗师继续毫不留情地批评当年传统武术的训练,
就像在旱地上游泳一般,不切实际。
并直言不讳的指出,
当年国际武坛流行的点到即止的半接触、轻接触的空手道比赛
不过是“一碰就跑的游戏”。
也是在这个阶段,李小龙开始极力提倡实战对抗的新哲学
——“如果你想学习如何游泳,你就必须亲自跳到水里去。”
到1966年,李小龙抛弃了传统武术的套路化训练模式,
开始针对各种街斗情形,
戴上自己设计制作的头盔、手套、护胸、护膝、护胫等对抗训练护具,
开展既能全力出击又能保证训练安全的全接触的自由对抗训练,
以模拟更加贴近实际,
更加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情境、心理压力与对抗强度变化,
进而培养真正的实战对抗能力,承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培养真正的实战意识、感觉和经验。
训练器材,也从传统的木人桩,墙靶,
渐渐变成以手靶、上下拉扯式吊球、沙袋等现代化训练器材为主。
随着这种紧贴实战的自由对抗训练和实践的深入,
李小龙渐渐发现,如果还是固守在传统武术作为主体的理论和技艺框架之内,
他已经慢慢陷入到束手束脚的改无可改的尴尬境地。
这个阶段的李小龙武技体系,介于早期振藩功夫和后期截拳道之间,
李小龙称之为“振藩拳道”。




第三个阶段,洛杉矶阶段,开始于1967年左右。
1967年,当李小龙通过黑带杂志的两篇专访,
正式对外公开宣布创立截拳道之后,
最初的截拳道的教学和训练实体基础,
仍然是在洛杉矶振藩国术馆教授的振藩拳道
因此,我们又将这个阶段的振藩拳道,称之为“早期截拳道”,
此时,咏春拳的成分在截拳道中仍然占据了一定比例,
虽然李小龙已经完全抛弃了咏春套路教学,木人桩训练,
但黐手——尽管与传统咏春有了很大改变——仍然是主要练习内容,
四门消打还是重要的反击手段。
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仿佛截拳道还是咏春拳
而咏春门的一些人,也不介意用咏春拳的变体来如此这般地介绍截拳道
但他们不了解的是,虽然仍然惯性化的存在某些形式上的相似,
但是其内在的系统运作原理,技战术整体结构逻辑,
具体的技理技法,训练方式,
早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了。
一些人所谓的学习截拳道必须先学习咏春的说法,
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贵为截拳道一代宗师,
1967年后的李小龙仍然没有一刻停止他实践-改良-实践的飞速进步的步伐
当中体西用的改良模式终于遇到瓶颈绕不过去时,
李小龙开始主动打破传统,
要将自己彻底从传统咏春拳,传统武术的特定模式中解放出来,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李小龙的武学思想境界,
早已经从前两个阶段以中国传统武术为本,
慢慢演变为以追求人类武术最高效率,
以交叉训练和无限制全接触格斗为特征的人类科学武术为本。
“世界上除非有与我们构造不同的人,
否则,不可能有不同的格斗派别或风格,
为什么?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两只手两条腿,
除非有两条以上的手臂和两条以上的腿,
否则格斗只会有一个风格,
人类的风格。”

此时,李小龙不再固守什么国界、民族、门派、传统或现代的分别观念,
去执守中,合道而行,武学思想境界有了本质的升华和飞跃。
至此,秉持截拳道精简、直接、非传统三原则,
李小龙的截拳道的简化发展之道,
开始转向以击剑、拳击的实战科学原理和实践特点作为研发主导方向,
原据主导地位的咏春原理和技艺开始退居辅助地位。
我们只需要对李小龙从1960年到1970年的训练计划——
无论是他对弟子的教学,还是他自己的训练内容进行取样分析,
我们就能发现李小龙武学体系非常明显的演变过程,
尽管在李小龙所有武学进化阶段,
始终遵循了“简单、直接、非传统”这条第一性科学原理,
但是在如何践行这一原理的思维方式、理论、技战术结构,训练和实战应用等所有方面,
都出现了重大,甚至颠覆性的改变。
在截拳道主导性的“咏春+拳击+击剑”的武学研究结构中,
在振藩功夫、振藩拳道阶段,咏春占据引领地位,
而到了后期,则是强调控制运动战的击剑占据了李小龙武学研究指南的主导地位,
而注重近身阵地战的咏春则被置于从属地位,
这深刻地揭示了截拳道的演变的本质。
美国李小龙研究者约翰·里特在《李小龙:肢体的表达艺术》一书中指出,
李小龙的武学演变,
"首先,有一个稳定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李小龙将重心从不断学习新的或更多技巧,以及将训练重心放在持续的技术练习上,
转移到不断削减他已经掌握的技术,抛弃那些他认为不实际或没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他认为在徒手格斗中本质性的、高效实用的技术,
则通过不断增加针对性的辅助训练来予以重点支持和专项化发展。”
据李小龙西雅图黑人弟子杰西·格罗弗回忆,
“李小龙一天会花三个小时乃至更多时间在木人桩的练习上,
然后每天练习数遍咏春拳的套路,
最后再进行拳法和踢法的专项强化训练。”
1965年开始,李小龙将拳击的一二连击、传武的挂捶技术纳入到振藩功夫训练内容中,
1968年,李小龙在他的训练体系中完全剔除了咏春小念头的练习,而更多的是进行截拳道接近拳击的现代化拳法的练习,
1969年,洛杉矶的李小龙电话告诉西雅图的木村,“黐手训练不要了”。
1970年,李小龙全能科学格斗体系的后期截拳道技战术结构,及其完全科学化的全接触对抗训练,及其格斗体格/体能功能性的现代交叉训练体系完全成型,
传武带给李小龙的影响,从李小龙的训练计划表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了几个核心实效的无限制格斗手法,踢法,如标指、挂捶、勾掌、前踢、斜脚踢、摆莲腿等。
此时,李小龙“强调的是更为精简、高效的流动性打击和踢击的技术方法,以及通过不断发展一些高效的辅助训练手段,来支持这些技术更好地发挥。”
李小龙格斗体系由量变到质变,超越时代的实现了现代搏击化的转型和飞跃,
为世界武坛树立了一个传武大破大立大成的成功典范和学习样板。
由此,后期截拳道的技战术体系结构变得日益简单,
技术结构上,以踢拳为主体,以擒摔为辅助,
战术打法上,从咏春的近体阵地战法,
逐渐变为以步法主导控距、控节奏的运动战法,等等
而这一切,基本都是在李小龙家的后院实验性教学,
与各门各派高手的交流、印证的过程中逐步完成,
最终,截拳道,或者说后期截拳道1973年左右在香港实现完型。




当现在一些人自我标榜他们是传统武术的批评者的时候,
甚至一些无知的人,
将李小龙也当做固步自封的传统武术人来加以批判的时候
他们应该回顾一下历史,
在五十多年前,李小龙宗师就已经不留任何余地的对传统武术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批判,
而且,李小龙不仅仅只是批判,只是破坏,
他更用自己的革命性武学实践成就,
通过他的弟子(特别是那些擂台冠军弟子),通过他撰写的武学专书,通过他的真功夫电影
为世界武术人在如何正确认识和保留传统武术精华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
做出了很好的实践榜样,
为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指明了一条科学发展路径
且事实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
推动了国际武坛武术人,特别是传统武术人,
从武学观念到实践上的大解放,
从而促进了世界武术真功夫化发展和大众化发展的空前繁荣,
这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武术界至今仍然将李小龙视为武术精神领袖
视为“旷世独步的武术革命家”(世界级泰拳专家坤青语)的根本原因。

1969年左右,李小龙告诉他的多位弟子,黐手不要了。
这意味着从这一年开始,
李小龙正式向近体阵地战为主导的传统咏春拳实践模式完全告别
从1967年到1973年,从早期截拳道到后期截拳道,
经过完全简单化但又绝不简单的进化之后,
截拳道最终实现了从理论到体系上的完型。
成为既不是咏春拳,也不是击剑,也不是拳击,更不是26种武技混合的,
完全从传统武术中解放出来,
由李小龙独创的现代化、科学化,聚焦于两只手两只脚的人类无限制科学格斗的实战武道体系。
在后李小龙时代,
李小龙后期截拳道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李小龙后院私教弟子黄锦铭师傅。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背景情况,
三位不同阶段的李小龙弟子所展示的技术的差异之大,
会让你感觉他们不是一个师傅门下的弟子。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观看李小龙宗师1964年8月在长堤首届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上,
以及1967年7月,同样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上所做的两次演武,
看到其中巨大的变化和差异
——前者的传统武术特征十分鲜明,
几乎就是各种绝招性的、招法形式上的技术性演武,
而后者,则开始采用全套自由搏击护具,
进行贴近实战的全接触自由搏击对抗。

这一种全接触自由搏击方式,
因为在当时的美国武坛前所未见,
就连见多识广的在现场观摩的黑带杂志记者,
也将穿着全接触对抗护具进行对抗演武的李小龙师徒,
少见多怪的称为“类似于来自火星的人,穿着怪异的防护服”
(Resembling men from Mars in weird protective outfits)
由此可见,李小龙当年的所作所为,
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三年多以后,在李小龙弟子乔·刘易斯的推动下,
李小龙此前极力鼓吹的全接触对抗形式的全接触比赛——美国职业踢拳大赛,
终于正式搭台开赛,轰动欧美,影响世界。
乔·刘易斯因此被尊为“美式踢拳之父”。
早期美式踢拳,也被美国武术专家称之为“翻版截拳道”。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且多次被评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空手道职业选手的乔·刘易斯
在其教学片《实用截拳道》中,
真诚地向李小龙致敬,
尊称李小龙为“全接触格斗之父”。
1980年代初,日本格斗家佐山聪创办了堪称世界最早的综合格斗赛事——修斗
当时,受李小龙影响,
佐山聪参照李小龙宗师在《龙争虎斗》中采用的分指手套形式,
设计制作了修斗比赛专用的分指手套,
至今已经经过了多代更新。


1993年之后,也就是近三十年后,随着MMA在世界上的全面兴起,
李小龙早就在1973年通过《龙争虎斗》直观的面向全世界宣扬过的无限制综合格斗理念和比赛模式,
也终于成为国际武坛现代搏击竞技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很多MMA爱好者、选手和冠军们(比如蜘蛛人、骨头、嘴炮等)在他们的个人陈述中,
都将李小龙作为他们投身武术事业,投身综合格斗的灵感和动力之源
世界武术人遂将李小龙尊为“MMA之父”。






1979年开始,实战竞技导向的中国武术散打在国家体委的主导下,开始试点训练和比赛,
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中国武术散打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发展之路
现已成为中国武术面向世界武坛的实战标杆
在此过程中,很多散打职业选手,以及散打的试点创建、领军人物,
都或多或少的从理论、技战术体系构建等方面,受到了李小龙截拳道的影响
例如,截拳道中最独树一帜的实用腿法侧踢,也成为很多散打运动员的拿手绝招——侧踹
他们在控制距离、时机以及掌控节奏方面体现出来的散打风格,
和李小龙截拳道踢拳的运动战风格,也非常近似
因此,也有散打人士私下里认为,
早期散打某种程度上,也是“翻版截拳道”。
如今,李小龙宗师的振藩功夫和截拳道,
通过振藩截拳道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教练们的持续努力
已经传遍了世界。
在宗师祖国,截拳道亦已在大陆和港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不仅大陆和港台都拥有了一批得到正式认证的传承有序的截拳道教练团队
每年国际截拳道导师来华教学授课,也已成为常态。
(本文由为道塾朱建华发表于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