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鹦鹉的故事(其二)徽宗与鹦鹉

2020-07-18 15:48 作者:乐艺R  | 我要投稿


古时,我国的鹦鹉多半是来自陇西(今甘肃)。宋徽宗时期,陇西进贡了许多鹦鹉到朝廷,徽宗把鹦鹉们安置在安妃阁,命人每天喂养用玉屑与香料混制而成饵料,(据说这种饵料能使鹦鹉的叫声更为清脆婉转)并教授鹦鹉念诵诗文。日子久了,鹦鹉便渐渐通晓人语了。

一日,徽宗来到了安妃阁,他饶有兴致地对着鹦鹉念诵:

“天产干皋此异禽,”

“遐陬来贡九重深。”鹦鹉接道。

“体全五色非凡质,”(徽宗念)

“惠吐多言更好音。”(鹦鹉接)

“嗯嗯,接的真好。”

徽宗满意地点了点头,这首为鹦鹉们而作的诗是徽宗一言一句地教授它们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记住了,真是聪慧的鸟儿呀。

徽宗突然来了个想法,想要把这只灵巧的小东西记录下来。并不是简简单单记录在脑海中,而是要把它刻录下来,把它从时间的刻度里扯刮下来,让世人都知晓它的美。鹦鹉也好像明白徽宗之意,傲然地立在枝头,又像展翅欲飞。

徽宗立马铺开纸张挥毫如流水,他目光如炬打算将鹦鹉的每一分神髓都收进画中,鹦鹉仿似被徽宗炽热的眼神捆绑住而动弹不得,直到徽宗将手中的画笔放开来时,鹦鹉还楞楞地站立在枝头。

徽宗手抚须子对比着画中的鹦鹉和现实里的鹦鹉,然后沉浸在作品完成后的快感中,最后并在画的一侧提上他刚才和鹦鹉对诵的那首鹦鹉诗,用的字当然是由徽宗所创且最为擅长的“瘦金体”了。(这幅画便是流传后世的《五色鹦鹉图》)

 

后来,徽宗又来看鹦鹉们,却发现鹦鹉们神情颓然,羽毛颜色暗淡,偶尔伸展翅膀还有数支羽毛跟着掉落。

徽宗大怒,叫来负责饲养鹦鹉的下人便要责难。此时,一只红色的鹦鹉跳了出来替下人说话。

“陛下,吾等此副模样乃是思念故乡所致,吾等蒙陛下厚爱,栖梧桐,食练实,饮醴泉,吟咏诗篇,实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然吾等每每忆起陇西森林之苍翠、天空之碧蓝、泉声之清脆,遂萎靡至此。”

“那你们要怎样才能恢复起来呢?”

此时,飞过来一只白鹦鹉,它答道:“归乡即可。”

“呀,这……”徽宗犹豫了起来。

红鹦鹉再次跳了出来:“吾等自出陇西已数十载,承蒙陛下教授人语,始通人性。如今灵气耗尽,若不归林,恐将亡于宫中。恳请陛下准许吾等回到故乡,待到灵气恢复,自会归来陪伴陛下。”

“恳请陛下准许我等回到故乡。”众鹦鹉齐声叫道。

徽宗听罢心生怜悯,闭上眼睛道:“好吧,就让你们去吧。”

“谢陛下!”众鹦鹉叩首答道。

于是,徽宗亲自派人将那群鹦鹉送回了陇西。

 

数年后,有一位名叫郭浩的使臣来到陇西,他路过陇山时忽然听到头顶的上方传来有人讨论着什么声音。他抬头一看惊讶地发现树枝上栖息着一排排五彩缤纷的鹦鹉,其中的一只红色鹦鹉前走前来对他问道:

“圣上龙体安康?”

“圣上?你说的是哪位呀?”

“正是宣和主人呀。”

“呀,那已经是上皇了,上皇被金人掳去后,不久前驾崩于寒风呼啸的五国城了……”

话音刚落,枝头上的鹦鹉都躁动起,鹦鹉们将郭浩晾一旁,然后在七嘴八舌地交谈着,那悲伤的语气就如同人类丧失了至亲一般。

“看来,吾等已经不能再报效陛下了……”一只颜色艳丽五色鹦鹉悲切地说道。它抖动翅膀率先飞了起来,伴着一声长啸它猛然地奔向天空。其它鹦鹉见状也纷纷效仿起来。

鸟号声如同奏响的哀乐,郭浩抬头望去蔚蓝的天里飘散着无数的彩色羽毛,羽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天空的更高处有出现了无数黑色的小点,那些小小的黑点随风坠落,渐渐地变得绚烂起来,最后如同雨滴般吧嗒吧嗒地坠向地面。

 郭浩见状不禁泪流满面,随即赋诗一首:

 陇口作

陇口山深草木荒,行人到此断肝肠。
耳中不忍听鹦鹉,犹在枝头说上皇。

  

                                                                                                                               

 故事灵感来源 张岱(明)《夜航船·卷十七·四灵部》

问上皇

(郭浩按边至陇,见鹦鹉一红一白鸣树间,问:“上皇安否”浩诘其故,盖陇州岁贡此鸟,徽宗置之安妃阁。后发还本土,二鸟犹感恩不忘。)


鹦鹉的故事(其二)徽宗与鹦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