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 第二集
第二期
AI写作
文学艺术类的作品要依靠作者的亲身感受,AI没有这一功能,没有感受力
可以模仿人的大脑,无法模仿人的情感
文学是AI写作的最后一个堡垒
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创造力、想象力,可以通过想象建构自己没经历过的生活——人的思维、情感、体验的特殊性
“通感”
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The powerful play goes on and you may contribute a verse
八十年代是文学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试图走近他,想象他,也会好奇,作家们日常生活的样子
《重读八十年代》朱伟
那个年代,除了文学没有别的东西
八十年代排队买书——与现在排队做对比
在现场看比赛——被电视驯化了,觉得看电视好,有近景,可以看见球
重温的意义在于,更客观更坦率
八十年代,是摇篮,也是熔炉
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创作了《酒国》和《在细雨中呼喊》
四大青年文学刊物:《青春》、《丑小鸭》、《青年文学》、《青年作家》
苏童:八十年代的文学浪潮实际上影响了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的那些人。在一波波浪潮中,要保持独立行走,既在浪潮之内,但是独立地写作,自省地写作,但是要站起来自主行走
在浪潮之内,又要挣脱浪潮,这是每个作家的必由之路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
《午夜巴黎》穿越回1920年,见到自己的文学偶像,如海明威;却发现,在当时年轻的海明威等心中,还有着另一个黄金年代
《带着一本诗集去旅行》
《舞台小世界》 王安忆根据她在文工团的经历写的
生活中很热闹,心里很寂寞 失望和希望交替的心情
文工团就是一个小社会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时代的逃避者
海明威--时代的参与者
艾伦·坡--无法参与时代,被时代打败
从文学的角度看,卡夫卡开创了一个时代;是从外界走入德国,又改变了德国的人
文学的两个向度:本身内部的自我建构,不断拓展写作疆域,不断拓展现实能力;呼应这个时代,且做到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结合(在中国文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旦对现实多加关注,变成所谓的现实主义,我们就会被现实淹没)
取材于生活的时候,要有取舍、有提炼、有升华,而不是单纯的描摹生活;真正的好作品,需要通过材料,讲生活的一些深刻的、有意义的东西
表达和平
意大利:圣母、教堂
毕加索:线条、色彩《格尔尼卡》
苏童:任何文学都脱离不了时代,有时候以具体的形状出现在小说里;有时候以一个巨大的影子投射在小说里;真正的好的作品、好的作家,一定是拥抱现实
余华:文学不可能把时代全部表现出来,只能以一叶见秋的方式呈现出来;时代赋予了文学以时代特征;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作品也不一样
“时代是河床,文学是水。文学的水,在时代的河床上不断流淌。如果没有河床,文学就会被那些泥土给吸收掉,不再是河水,而是泥土中的水了。 ”
“重读是为了更好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