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金钏


《红楼梦》里金钏的故事是特别让我觉得心痛的。
金钏是宝玉母亲王夫人的贴身丫头,最后也死在王夫人手中。
《红楼梦》里丫头多到数不清,这些丫头多是家里贫穷,卖出来做豪门的奴仆。大概九岁左右卖出来,经过训练,分到各房去服侍主人。宝玉房里就有许多丫头,最得力的是袭人。袭人原来是贾母的丫头,祖母心疼孙子,怕照顾不好,就把自己身边最细心谨慎尽责的一个分到宝玉房中照顾。

宝玉房里知名的丫头还有晴雯、绮霞、麝月、碧痕、秋纹、檀云。小丫头还有佳蕙、小红、坠儿、芳官。丫头各有专职,有的在身边倒茶倒水,伺候穿衣盥沐梳洗,铺床叠被,这就是贴身丫头,与主人有亲近机会。有的丫头不在屋里服务,分在廊下浇花喂鸟,做扫地烧柴等粗活,就可能连主人也不常见到。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宝玉想喝茶,恰好身边贴身丫头都不在。宝玉叫了几声,来了几个院子里做粗活的老婆子,宝玉忙摇手说:“罢!罢!不用了。”正准备自己去倒,后面一个声音说:“二爷看烫了手,等我倒吧。”这就是小红,在二十四回里用尽心机、强求出头的一个有野心的丫头。

小红通常只在屋子外面提水劈柴,所以宝玉不认识她。乍一见面,宝玉问她是哪个院里的丫头,又问:“既是这屋里的,我怎么不认得?”小红冷笑回答:“爷不认得的也多呢,岂止我一个。”
豪门奴仆多到主人自己都不认识,像皇帝后宫三千,没几个有缘见皇帝一面,有野心的只好强求出头。
过一会儿,秋纹、碧痕两个大丫头提了水回来,看到小红在屋里给宝玉倒茶,很不是滋味。她们即刻发现,原来小红把她们支使开去提水,是存心要找机会单独靠近宝玉,秋纹就劈头骂了一句:“没脸面的下流东西!”

这些丫头此时大约是十五岁上下,有的是签了卖身契的,虽然还是青春少女,她们却都是没有未来的人。《红楼梦》作者写这些丫头充满悲悯,深情之处不会比写宝钗、黛玉、探春这些小姐要少。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里面住的都是十几岁的少女,加上宝玉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公子、小姐是青春,丫头们也正是青春,像一群初中年龄的青少年,韶华正盛。作者心疼她们,像在春天绽放的花朵,没有主仆之分,没有世俗贵贱,一样岁月如金,然而她们的青春都是没有未来的。
黛玉也没有未来,自从九岁母亲死亡,走进贾府,依靠外祖母,
接下来父亲死亡。除非出嫁,她大概就注定了不会活着出贾府。她在春天收集园中落花,用绢袋包裹,埋葬在花园一个角落,称为“花冢”。
林黛玉的“葬花”是《红楼梦》动人的片段,她的“葬花”是埋葬自己,其实也是为大观园里所有的青春生命立了坟冢。

“花冢”的象征意义,“花冢”的隐喻,都在哀悼这些在十几岁青春年华中美丽而自负的生命。大观园像她们的校园,保护她们远离世俗。她们拥有一个花季,花季过了,各自飘零离散。黛玉说:落花随水流去,出了花园,难保外面的水是干净的,不如埋在土中,日久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大观园是青春王国,是洁净孤傲自负的青春生命,拒绝妥协一一走向不同形式的死亡。
她们的死亡是不是向肮脏世俗最沉痛犀利的控诉?
我想起了金钏的死亡——
《红楼梦》第三十回,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王夫人在睡午觉宝玉这个顽皮小孩蹑手蹑脚偷偷溜进母亲房中。几个丫头手里拿着针线,天气太热,都在打盹儿。王夫人躺在凉床上,旁边有金钏在给王夫人捶腿,也昏昏欲睡,眼睛睁不开,身子摇晃。

宝玉觉得好玩,轻手轻脚走到面前,碰一碰金钏耳朵上的耳坠子,轻声说:“就这么困?”金钏抿嘴一笑,摆手要宝玉走开。
宝玉看看母亲,确定母亲睡熟了,就从荷包里掏出“香雪润津丹”,悄悄放在金钏口边。金钏闭着眼睛,用嘴噙了。“噙”这一字用得好极了,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如此爱恋他们的生命,没有世俗肮脏。

宝玉喜欢金钏,像喜欢所有开在春天的花,他希望这些花都能在一起,永远在青春王国里,没有世俗干扰。
宝玉悄悄跟金钏说:“我和太太讨了你,咱们在一处吧。”
宝玉唠叨,金钏要打发他走,说了一句:“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金钏说的话成为一生的谶语,王夫人没有睡着,她假寐听着儿子与金钏对话,此时就一翻身,打了金钏一巴掌,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

母亲不会觉得自己儿子不好,不好都是旁边的人带坏了。王夫人也有对“丫头”潜意识的恨,她自己丈夫贾政就搞上了丫头,变成赵姨娘、周姨娘两个妾。
王夫人一发怒,宝玉溜走了,剩下可怜的金钏,王夫人立刻下令要金钏的母亲进来,把金钏带走。

金钏跪在地上,哀苦乞求,要打要骂都好,不要赶出去。金钏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
今日青年读者不容易知道金钏这句话的痛苦,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世俗可以用一切八卦谣言杀死一个人。金钏知道一旦被赶出贾府,将要面临人言可畏的残酷世界。

金钏还是被赶出去了,不多久就跳井自杀,应了她“金簪子(钏)掉在井里头”的谶语。

第三十二回金钏死亡的消息传来,念佛的王夫人也不安,赏了金钏母亲五十两银子。
宝玉遭父亲毒打,外传的消息是宝玉“奸淫母婢”,天真无邪的青春王国受了世俗污染。早在五四运动前,《红楼梦》已经控诉了儒家的“礼教杀人”。

封面:

截图来源于1987央视版《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