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冥想”中的呼吸
文/悉达阿汤哥
阿斯汤加瑜伽经常被人称为“移动中的冥想”,如果真做到了“移动中的冥想”,呼吸应该是什么样的?
练习过冥想的数息或随息方法,就会知道,呼吸的精微程度代表着心意的精微程度。当心意刚安静下来时,会觉得入息长出息短。当心意进一步安定时,感觉心细则息细,心粗则息粗。心意安定时吸气时从鼻子到肚脐微缓流过,呼气时从肚脐到鼻子也是这样,心意散乱时,吸气鼻子到肚脐是急促流入,呼气是从肚脐到鼻子急速流出的。心意进一步安定时,息短觉心细,息长觉心粗。心细时会感觉呼气从肚脐到胸口呼尽,吸气从鼻子到咽喉就吸尽,所以心细时感觉呼吸短。心粗时感觉呼吸从鼻子到肚脐,从肚脐到鼻子这个过程很长。更进一步,短中觉长是心细,长中觉短是心粗。感觉吸气从鼻子到胸口尽,这个过程虽然短,但是用时很长,一会儿才到肚脐,行程短而用时长,这是心更安定的表现。反过来,感觉吸气从鼻子到肚脐,行程长而过程很短,气息走的特别快,这是心粗的状态。
这是在随息练习时,观察心意和呼吸配合的总结,整个过程只是观察呼吸自然发生,没有控制呼吸,更不是努力追求的目标,仅仅是当这种感觉来到时,你知道你到达了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反映了心意的状态。所以在冥想练习中,你不可能去追求觉知,能做的是尊重觉知,如实的活在当下这一刻。
回过头看阿斯汤加瑜伽要达到“移动中的冥想”状态,心意能做到专注和向内收摄,呼吸也必然相随,因此不太可能是“哼哧哼哧”的粗重状态。呼吸更多会在精微状态,甚至是完全听不到声音,呼吸达到似有若无的状态。此时鼻子的感觉特别通透,呼吸细而短。当你进入这种呼吸状态时,头脑自然专注而放松,练习也会变得轻松,从能量角度来说,进入了冥想中的身体节能模式。
多数人对呼吸有很深的执念,认为吸入的氧气越多越好,呼出的二氧化碳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排毒。其实不然。很多人有过度呼吸的问题,呼出了过多的体内二氧化碳,影响到体内携带氧气的血红细胞和细胞交换氧气,导致细胞始终处在缺氧状态,但血液中的氧气却无法脱离血红细胞,因为缺乏二氧化碳与氧气置换到血红细胞中。加快呼吸的频率和加深呼吸的深度,只能恶化这个问题,形成过度呼吸。只有抑制自己过于频繁的呼吸频率,提高体内的二氧化碳耐受能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深呼吸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要吸入更多氧气,因为二氧化碳呼出太多,导致更多氧气进入肺部并不能提高身体的氧合作用效果,所以深呼吸的重点在于减慢呼吸频率,通过更慢的呼吸频率,降低心跳频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让大脑和身体放松下来,开启体内的修复更新作业。
另一方面,从能量角度来说,在一个恒定的呼吸量上,身体做功越少呼吸的效果越好。做功少意味着更少的肌肉紧张,更低的能量消耗,减低了身体对氧气的需求,这是保持精力旺盛,恢复身体元气的根本方法。对于阿斯汤加的练习来说,运动使得呼吸频率不可能非常慢,慢到和静坐一样,因此,能达到细而短的呼吸状态已经非常好,这才能通过练习滋养身体,而不是消耗精力。
所以,想要实现“移动中的冥想”,不是必然要练习到高级体式,高级体式只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因为我们要的状态不是紧张刺激,而是专注放松。当我们还在努力记住序列,想要完成某个体式时,脑子里都是顺位和身体怎么摆放时,仍然是思维在主导,此时不太可能进入“移动的冥想”。只有当我们对序列熟悉到一定程度,对动作熟悉到一定程度时,加上合适的饮食和作息配合,我们放松下来,放掉大脑的主导,让身体自动运作,感觉能量的流动,也许会进入“移动中的冥想”。此时会感觉练习起来毫不费力,如有神助一般。
我们无法保证让这种状态每次都能出现,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创造条件。当你站在垫子上时,身体已经是心意情绪、身体动作习惯和合适的饮食、作息规律等综合作用后的一个结果,不关注前面因素的净化和改变,单凭垫子上的练习,能做的有限。先净化情绪,觉知身体,规律饮食作息,再加入呼吸法和冥想的练习,让自己熟悉自己的呼吸和心意,才会对进入“移动中的冥想”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