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 | 《聆赏经典》-“伟大交响曲”音乐会
『伟大交响曲』音乐会
与中国交响乐团一同见证“伟大”,一同走进伟大作曲家们的灵魂深处。

从侧影窥见伟大,用音乐诠释经典。7月9日,让我们相聚北京音乐厅,与中国交响乐团一同见证“伟大”,一同走进伟大作曲家们的灵魂深处。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19:30
演出地点:北京音乐厅
演出:中国交响乐团
指挥:杨洋
钢琴:袁芳
演出曲目
拉赫玛尼诺夫
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号
----------中场·休息---------
舒伯特
C大调第九交响乐“伟大”,作品944号

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独一无二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
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
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
2022年6月27日,首届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音乐大赛在莫斯科圆满落幕。在这场以俄罗斯杰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命名的国际大赛中,钢琴、指挥和作曲被选为比赛项目。这样的选择并非偶然,事实上,钢琴、指挥、作曲,也是贯穿拉赫玛尼诺夫一生的音乐底色。因此,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集作曲、钢琴、指挥于一体的钢琴协奏曲堪称最能体现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天赋和成就的作品类型。
在钢琴协奏曲的领域,拉赫玛尼诺夫一生虽然只创作了四首钢琴协奏曲和一首采用钢琴协奏曲形式的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但却因其丰富的音乐内涵、多变的节奏旋律和高超的创作技巧,被后世引为经典,至今仍活跃在很多著名钢琴家和交响乐团的演出曲目库之中。
在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与登场率颇高的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相比,第一钢琴协奏曲算得上“冷门”作品。它的创作技巧与配器手法或许没有后续作品那样纯熟厚重,但倘若我们结合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背景,便可知晓这部饱含真情,曲风朴素的作品是多么的特别和伟大。
出身望族门第的拉赫玛尼诺夫4岁时就开始随母亲学习钢琴,12岁那年,在表兄希罗蒂的建议下,拉赫玛尼诺夫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少年班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表兄学习钢琴,同时系统学习和声学、作曲法、对位法等课程。
1891年,即将从莫斯科音乐学院学成毕业的拉赫玛尼诺夫,用一年时间创作了《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将它献给了自己的堂兄希罗蒂,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第二年作品首演时,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担任钢琴独奏并大获成功,还因此受到柴可夫斯基的赞扬。作品于两年后出版问世,后来被编号定为“Op.1”。
尽管《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被誉为“作曲家中很少有人能够从他们的1号作品开始就达到如此高的技艺”,但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却对它并不满意。26年后的1917年,即将离开祖国定居美国的拉赫玛尼诺夫,对念念不忘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进行了重新润色与修饰。在音乐性上,这次修改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作的主题旋律,精简了曲式结构,调整了和声、配器等内容,体现出拉赫玛尼诺夫步入艺术巅峰的作曲技巧,并最终成为今天呈现于舞台的音乐杰作。
或许,正是有了这近30年跨度的艺术沉淀,才使这部作品拥有了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独一无二的特质——朴素纯粹、阳光明媚而又充满音乐内涵,以及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决心。
伟大舒伯特的“伟大”交响曲

舒伯特
作曲家
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
天才走完生命的历程,他的声名才开始被人们熟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就是这样一位如流星划过璀璨夜空的天才。31岁就因病离开音乐世界的他,为后人留下了1000多部各类作品,13岁开始写作音乐的舒伯特,几乎每分每秒都在为音乐忙碌,在短短18年的创作生涯里,平均每年都要写出8小时以上的音乐。这个数字有多么惊人?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那些如雷贯耳的音乐巨匠里,除了莫扎特能与之媲美,海顿(平均每年创作6.2小时乐曲)、巴赫(平均每年创作4.4小时乐曲)、贝多芬(平均每年创作3.6小时)都不及舒伯特。
除了“高产”,舒伯特的作品质量同样过硬。被称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在交响曲领域同样建树非凡,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无疑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乐作品——《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与贝多芬、马勒、布鲁克纳、德沃夏克等伟大作曲家一样,舒伯特同样“倒”在了“第九交响曲”,1828年11月,在完成第九交响曲创作后几个月,被病痛折磨许久的舒伯特溘然长逝。
正如他传世至今的很多作品一样,第九交响曲也是在舒伯特逝世后多年才逐渐广为流传。1828年,舒伯特逝世后,未出版的第九交响曲手稿被转交给同为作曲家的哥哥费迪南德·舒伯特保存,直到11年后的1839年,作曲家舒曼才在与费迪南德见面时,偶然发现了作品手稿。对音乐作品嗅觉敏锐的舒曼很快意识到这必将是一部惊世之作。很快,“高兴得浑身发抖”的舒曼将手稿转交给了好友门德尔松。
同年3月,门德尔松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完成了作品首演。首演后,在给友人的信中,门德尔松曾高度评价第九交响曲是“我们近期演奏了舒伯特最出色、最有趣的交响曲。毫无疑问,这是我们近期听到最好的作品之一。整部作品明亮、原创、引人入胜且独具匠心,是他器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门德尔松所言可谓一语中的。生活在古典-浪漫主义交替期的舒伯特,虽然生活清贫困苦,大部分作品却充盈着抒情梦幻的艺术魅力,对美好生活的无尽憧憬和对万物生灵的无限热爱。但舒伯特在生命最后时刻写就的第九交响曲,却以奇伟磅礴的英雄气概和深入古典兼具浪漫的音乐风格成为浪漫主义初期里程碑式的不朽之作,难怪连舒曼也不由得高呼:“唯有‘认识’伟大交响曲,才真正了解舒伯特。”
面对这样一部充满了“英雄性”的伟大交响曲,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与舒伯特晚年同在一座城市的贝多芬。毋庸置疑,贝多芬充满革命性和先进性的伟大作品使他成为了“英雄”的化身。但也正因为如此,内敛细腻,渴望美好,对政治、革命不甚关注的舒伯特,能写出发人深省的“伟大”交响曲,更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无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还是舒伯特第九交响曲,都是两位作曲家不同于自己传统创作风格的“另类”之作。很多时候,只有从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中,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作曲家的内心活动与艺术画像。
艺术家介绍

指挥/杨洋
杨洋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学习钢琴,师从钢琴教育家李其芳教授。后随指挥家徐新、吴灵芬教授学习指挥,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
2006年11月,在希腊举行的迪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大赛中,杨洋以出色的表现和无可争议的优势一举夺得第一名,成为在这项顶级国际大赛中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指挥。
作为中国最活跃的指挥家之一,杨洋与国内所有主流交响乐团及歌剧院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在德国德意志交响乐团、科隆爱乐乐团、斯图加特爱乐乐团、莱茵国立爱乐乐团、新布兰登堡爱乐乐团;意大利维罗纳歌剧院、都灵皇家歌剧院、罗马交响乐团;法国嘎纳交响乐团、波尔多交响乐团等在内的国外众多乐团也成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
从指挥生涯开始到2016年任职中央歌剧院至今,杨洋指挥中国爱乐乐团、中央歌剧院及杭州爱乐乐团成功演绎了《费加罗婚礼》、《魔笛》、《茶花女》、《弄臣》、《图兰朵》、《蝴蝶夫人》、《艺术家生涯》、《乡村骑士》、《丑角》、《卡门》等世界经典歌剧,并在国内首演了《夜宴》、《狂人日记》、《红军不怕远征难》、《红色娘子军》、《玛纳斯》等中国歌剧。杨洋现任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杭州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

钢琴/袁芳
袁芳 著名钢琴家、钢琴教授,留德双专业博士。她是活跃在中国和国际舞台的钢琴演奏家与钢琴教育者,唱片由全球顶尖古典音乐品牌SONY CLASSICAL出版发行。
袁芳师承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吴元,以及德奥派钢琴演奏最权威的代表人物格哈德•奥皮茨教授。2008年毕业于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分别获得德国所能授予的钢琴演奏、室内乐的最高学位,被中国教育部认证为双专业博士。袁芳29岁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其所教学生在“金钟奖”、“文华杯”、“星海杯”及“舒曼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等国内外专业赛事中拔得头筹。2021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正式揭牌,袁芳成为建院首批教授。
袁芳与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劳伦斯•福斯特等合作,与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合作,如伦敦BBC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捷克爱乐、斯图加特爱乐、马赛爱乐、中国爱乐、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等,她曾领衔凤凰卫视“全球华人新春音乐盛典”及“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并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著名音乐厅举行独奏音乐会。其多部演奏作品在英国BBC广播电台和德国巴伐利亚广播电台播出。
钢琴泰斗保罗•巴杜拉•斯柯达称赞袁芳为“能弹出作曲家灵魂的少数年轻钢琴家”;德国媒体评价她为“极富感染力的中国钢琴家”;中国权威媒体赞誉道“她的音乐里充满着正义、挚爱与良善,她为中国的古典音乐带来了不可抗拒的文化力量”。袁芳是奥地利国宝“贝森朵夫”钢琴全球签约艺术家。
乐团介绍

中国交响乐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