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考研题库真题摘录

2023-07-17 23:33 作者:嵞十里红妆梦5  | 我要投稿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考研题库真题摘录

资料全称: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部分摘录:

名词解释

体验式采访[大连理T2022年研;湘潭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北京大学2014年研]

答: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体验生活,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

隐性采访[安徽师大2018年研;山东师大2018年研;湘潭大学2017年研;南京师大2015年研;上海大学2015年研;中传2015年研]、暗访[中央民族大学2022年研]

答: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而言的,与“微服私访”相仿,通常又称作暗访。隐性采访通常适用于:潜入敌军、敌对分子、犯罪分子之中的采访活动;估计采访对象会拒绝与记者合作的采访项目:不宜公开记者身份的采访场合。此外,采写揭露、批评性报道常采用这一方法。我国传统的新闻理论是视隐性采访为禁区的,这是同过去“左”的政治空气相适应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均呈现复杂化与多层次的态势及趋向,新闻采访手段也就必然相应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预见,隐性采访的潜在价值将日益增大。

显性采访[登南大学2018年研]

答:显性采访是相对隐性采访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记者在采访中主动向采访对象表明身份以及采访意图后再进行采访的采访方法。显性采访是一种常规采访,公开记者身份和表明采访目的,是构成显性采访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显性采访有利于采访对象了解报道的目的与意义,积极与记者配合,达成良好的采访效果。从使用频率来看,显性采访是记者最常使用的采访方法。从适用范围来看,显性采访适用的题材和内容非常广泛:既适用于对人物新闻的采访,也适用于对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既适用于对会议新闻、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的采访,也适用于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政法新闻的采访;既适用于表扬报道的采访,又适用于批评、揭露性报道的采访等。

通讯[上海大学2019年研;湘潭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6、2014年研]

答:通讯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在叙描结合的基础上,可适时、适当使用抒情与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经其事、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在我国,最早的通讯是出自王韬在1872年编译的《普法观战纪》

真正在通讯上自成一格并有重大影响者是黄远生,《远生遗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报刊通讯为主的文集,由此也正式奠定了通讯在新闻体裁中的地位。目前,通讯体裁的主要题材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易地采访

答: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可以克服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等弊病,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

突击采访[陕西师大2019年研]

答:突击采访是指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具体要求是:记者必须闻风而动,迅速赶赴事件现场,要忙而不乱,冷静观察,尽快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质和相关材料,并有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一般要实行严密封锁,不让闲人进出,常常连记者也在被挡驾之列。此时,记者更要下定决心,调动自己平日建立的一切关系网,使用一切能够使用的手段,最终冲破封锁,深入现场采集新闻。

......

注:本文为摘录,源自公众号【攻关课堂】资料完整版目录!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考研题库真题摘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