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年南京二模作文“交响乐的独特与调和”

2023-05-18 19:13 作者:爱教语文的钉子老师  | 我要投稿

2023年南京二模作文

交响乐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它一般由数十种乐器共同演奏,/每种乐器均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演奏特点,/各种乐器的音色、力度等还需要调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交响乐——社会(社会进步、发展)

数十种——多

乐器——个体

中论:社会由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异质性,个体之间相互调和,携手并进,方能促进社会发展与繁荣。

【标题可选】

将独特之音汇成和谐天籁

众乐“和”鸣,方为至善

美美与共,臻于至境

中论:社会由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异质性,个体之间相互调和,携手并进,方能促进社会发展与繁荣。

何为独特?

分一:界定 “独特”(抽象名词,具象名词,人事情,不是X+)独特不是孤芳自赏。

搭关系:独特是调和的基础(百家争鸣、味道)

何为调和?

分二:界定“调和”

调和有助于独特的彰显(两弹一星、科比共获得5次NBA总冠军湖人队)

联:原子化、他者的消失

怎么办:

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 一般而言,社会原子化危机产生于剧烈的社会变迁时期。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是社会原子化的根源,社会原子化反过来又加速了功利主义的泛滥,导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集体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变远,乃至出现社会规范失效、公共道德缺失等社会危机。

【名师下水文】

 异质调和,方得圆融

    我常常思考,在这所谓“他者”消失的时代,我们缺的究竟是独奏曲的空灵绝响,还是交响乐的动人天籁?

姑妄言之,答案应该是后者。

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一书提到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他者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异质性的东西不存在了,而是人们深陷在自恋的泥沼无法自拔时,开始感受不到来自他者审视的目光,也听不见自我之外的异质性的声音。如此固守在自我的狭小逼仄中,更遑论与这些多样性的他者和谐共处,达成圆融之境。

由是观之,在这自我聚焦,自恋化倾向的时代,很多人都是那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瑟斯,沉浸于观赏自我,凝视自我,从而丧失了与众多他者和解与共处的能力,进而导致自我的悲剧。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我却不以为然,孤独自有其风流之处,不过人们总是喜欢将卓越天才与孤独建立某种神秘联系,试图营造出天才们异于常人不受世人理解的落寞人设,实际上独特与超凡并不代表着孤独,因为不被理解本身就意味着自我与他者产生碰撞,虽然是不愉快的联系。独特应该是每一个有灵魂的人必不可少的特质,正如交响乐中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演奏特点,他们既可在独奏时展现自己的无穷魅力,亦可在合鸣时调整音色、力度绽放自己的光彩,而在我看来,后者更为让人动容感佩。何也?

因为那珍贵的“调和“,相较于不愉快的联系,自我与他者的相处方式还是贵在调和。人们在不断裂变的新世界中,逐渐从争锋相对变得疲于倾听,疲于争辩,疲于接纳他者。现代人酣豢高眠于自我筑就的茧房之中,越发加速了原子化社会的进程,久而久之,甚至每个人都会在那自恋之茧中孤芳自赏地演奏着乐音,殊不知,那些不能调和的乐音最后却只能汇聚成一片呕哑嘲哳。若想让漫天星辰汇成灿阳,让独特之音融成妙曲,让原子化个体与他者重建联系,“调和”才是终极奥义。

我们既应有着在纯净灵魂中“四海皆喧闹,千山我独行”的高蹈与持守,也有着在磅礴事业中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的协调与奉献。每个有志之人自有其异质性,唯有异质调和,方得圆融。

“他者的消失”

作者简介  · · · · · ·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功绩社会”。 韩炳哲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由福轲所描述的流水线工业式“规训社会”而转变为“功绩社会”,其中的成员也不再是“规训主体”,而成为“功绩主体”,“他们成为自己的雇主”。 韩炳哲认为“功绩社会”相比于“规训社会”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一,社会环境中充斥着无节制和无底线的“宽容”和“自由”,最终让宽容和自由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主体的约束。

他者的消失

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

一、 追求绩效与优化的时代

人人昏睡,处处弥漫着同质化的恐怖气息。

这是一个数字化的全联网和全交际时代,信息的快速扩张,使处处充满了噪音。人们接收到堆积如山的信息和数据,意见充斥视野,却未获得任何知识。大数据的操纵麻木着人的感知,这样的麻木并不会引起人的任何抵抗,唯有呆视,直至失去意识。

同质化的社会之下,人人异化。新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追求,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来解释。劳动异化的意思是,劳动所得的产品之于工人来说是一个异己对象。工人既不能从他的产品中,也不能从他的作为中再度辨认出自己。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自己就越贫穷。资本家以这样的形式实现剥削并达成财富的积累。

而在新自由主义的体制下,剥削不再以这样容易被人察觉的剥削和异化面貌出现,而是披上了自由、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神圣外衣。人们感受不到来自于他者的具有审视色彩的目光,也听不见自我世界之外的异质性声音。人们自己剥削着自己,将自己裹挟于内卷的河流,并因小有成果而乐在其中。

在一个追求绩效与优化的文化背景之下,他者屈服于追逐利益的目的论,屈服于经济上的计算与评估,变得透明,变得机械化,一切都变得可以量化,处处弥散着一种真实性恐怖。

人们就如此迷恋于自己创造出的小玩意,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素斯,深深陷入自恋,无法自拔。这样的自恋,让人们把握到专属于“自我”的确定性,以此来获得安全感。这样的从自恋,到自我认同,再到自恋的循环,导致的结果是对他者的排斥,排斥一切关于自身的否定,一切与自身具有差异性的事物。

人们避免来自他者的任何形式的伤害,但它却以自我伤害的方式复活。超交际的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接触的是太多的同者,太多的肯定,这导致存在论上的无差别性,导致没有对象的交际。他者的消失,导致的是自我生命力的衰减,是自我毁灭。唯有他者的存在,才能确保自我的活力。

二、 倾听

喧嚣倦怠的社会听力全无。

如今,日渐严重的自我聚焦,自恋化倾向,使我们越来越丧失倾听的能力。倾听时,我们总不经意间对他者的倾诉加以评判,为倾诉的事件注入偏见。当“我“作为倾听者时,我的话语、我的判断,甚至是我的热情,都会使他者身上的一些东西消亡。

倾听意味着容纳、庇护他者,意味着一种耐心。“自我”没有能力去倾听,唯有让自我停摆,摆脱自我迷恋的桎梏,才能让他者真正诉说。

实际上,倾听是一种看待异质性事物时的视角。数字信息时代,社交媒体上并非是一种讨论的文化,而是一边压倒另一边的冲动。面对充斥着的意见,我们不如采取倾听的方式。用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去与自我与他者和解,用倾听的方式治愈、救赎自我聚焦的现代人。

三、 难以触碰的他者

自我与他者相互感知的背后,有一个问题浮出表面。

自我能与他者能很好的互通吗?

笛卡尔曾提出他心问题。在笛卡尔看来,对第一人称的内心体验,和对第三人称的内心体验是不对称的。“我”对第一人称的内心体验有一种直接的知识,是确定的。但“我”对别人的信心体验没有直接的知识,只能通过类比、移情、想象来推测别人的内心体验。所以说,面对同一事物,他人到底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心灵体验?甚至,他人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心灵,都是无法确知的。

他者的感受,作为一种私有的个人体验,是第一人称的。

连接自我与他者的,只有语言这唯一的媒介,但语言却是十分脆弱的,比如你的“快乐”,和我的“快乐”,是同一种快乐吗?语言能确保每个人的快乐体验相同吗?

自己理解的我,和他者理解的我,站在前者的角度可以说他者并不理解我,而站在后者的角度可以说自己很不客观。

所以人类所公认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共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仅仅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因为人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是孤独的。

共情作为人类对自身的慰藉,将每个人载向生命彼岸。

【高分作文】

                          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

浩荡澎湃的交响乐离不开数十种乐器各具特色的精彩演奏,亦离不开合奏时各乐器音色与力度的调和统一。特色与调和合奏熔为一炉,足以至臻与视听盛宴的绝佳之境。

何为独特?乃是各个生命本体各自发扬其主体意识至最大化展示个人之不同于整体效果的结果。伯特兰罗素宣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个体之“参差多态”是以自身多彩推动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个体对整体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亦强调有时二者产生的矛盾所造成的相反相成之态,意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因参差不同,才得以让多彩的生命之泉充分涌流,也正因各具特色,才足以让动力与活力竞相迸发,生生不息。

然而正如诗经言曰,“鹤鸣九皋,并万物而同在。”  独奏之鲜明,亦需天地一体,与众而合一。“合奏”,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于集体,长于集体,倚歌集体之阳光雨露,更是因为你我合力的共同力量足以支持我们度过现实困境,望向同一个前方。

我们身处同样的旷野,还向同样光荣的荆棘路,心中渴望同样灿烂而光芒四射的金蔷薇。在《出埃及汜》苍凉的歌声中,我们以人类共同的容颜望向同一个远方。因此,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相互扶持并用手挽手并心连心,以合众之力奏响共同的华章。

于是,平衡与调和二者便在所难免。调和,是各种力量、各种声音的调节和融合,以期达到最大化的整体效果。

儒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合。”这种“发而皆中”,以情致性、以性溯情的中和工夫是调和二者的最高境界。以一种天人之际的仁性感通,用真正明察而审慎的态度平衡自我、平衡小我与他人,调和每一簇锋芒与圆融,以求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中庸而节致的整体特色。翼求真正达成“圆润而不刺耳的绝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的大和谐大统一。

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在参差多态、五色纷呈的独特特色中寻求整体的节奏与步伐,在整体中把握辩证统一,方能达到米沃什诗《礼物》中所言“愿其今我故我同在和同为一/化为一体/直起腰来,望见蔚蓝的大海和帆影”,奏出最华美的生命交响曲,完成独属于生命的轮舞。

 

 

 

 

作文评分:55

题目取自《中庸》的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观点准确,有文化底蕴,与众不同。

首段简明扼要概括材料核心内涵,亮明观点。

论证过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谈“独特”“合奏”,不仅谈内涵,更谈意义,意义中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谈“调和”,能结合《中庸》及当下现实,给出自己的理解,实属不易。

本篇文章的引用论证精准,适当,少而精。

一个作文题,考查学生的首先是理解能力,能否准确解读材料找到核心立意。其次应该是思维能力,落到文章,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是否全面、严密、合逻辑。最后应该是思维深度,这是个性化表达的体现。考生能否在思维的引领下,突破泛泛而谈,结合个人的经历体悟,将论证引向深入,让阅卷人感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本篇文章的作者在这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总体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


2023年南京二模作文“交响乐的独特与调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