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如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众所周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这些年来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也是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的供给质量和效率都有了明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特别在贸易保护、单边主义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比较好的增长水平,成为全球体中唯一能够实现2020年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更证明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也证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效。
事实也是,供给侧作为市场这枚硬币的一面,如果供给侧的供给结构出现了比较大的矛盾和问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就会严重影响需求的发掘,影响需求的开发与拓展。只有把供给侧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才能激活更多消费需求,才能让需求端变得越来越活跃。所以,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紧抓实,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给侧的供应质量与效率,真正把供给侧的能量全部发挥出来。
从前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情况来看,重点是放在了对低效率供给、过剩产能、低品质产品、低效益企业的清理和出清等方面,特别是对僵尸企业处置,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处置了一批只有消耗、没有产出,只有污染、没有效益的僵尸企业,从而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在此基础上,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消费需求的低端产品、低端供应,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将其淘汰。因为,相当一部分这方面的供给,只要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资源倾斜,就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以竞争方式淘汰的低端产品和企业,也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

客观地讲,从生产布局和资源分配角度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基本到位,该出清的出清了,该淘汰的淘汰了,该通过提升再保持生存条件的也这样做了。按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到位,不需要再进一步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显然,这是不对的,也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不深不透的表现。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是淘汰和处置一些僵尸企业、落后产能那么简单,更在于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端的需要,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需求端的消费热情。只有把需求端的热情激活和挖掘出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算到位,且不能抓一阵就放松,而要持之以恒。
毫无疑问,此次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新的思路。特别是注重需求侧改革的提法,是依据近年来市场需求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和思路。因为,在供给侧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取得比较明显成效、供给侧改革也将从结构性转向提升效率与质量的第二阶段的情况下,对需求侧也是需要改革的,是需要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的。否则,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更好的激发需求端的热情,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新目标、新要求。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就应当是供货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齐头并进,一手抓供给侧改革,一手抓需求侧改革。供给侧要以创造需求为目标,要依据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特点,重点在如何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如何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如何满足多层次居民生活需要上做文章。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品质的提升、与消费契合度的增强、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匹配的方式,激发和激活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真正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局面。

而从需求端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就是需求对供给的牵引。只是,这样的牵引方式,还显得过于原则和单一。因此,需要紧紧围绕国内大循环的要求,去牵引供给改革,让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更符合市场需求,让供给能够时刻在需求面前有紧迫感,真正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关系能够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形成供给与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