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侠王十三胤祥:怀抱冰雪,气煦阳春
最近放假,陪朋友追剧时又翻出来看了下,一些或美好、或虐心、或感慨的情绪又翻滚起来,趁着有空,把两个视频连同去年国庆关于《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的人物剪辑放在了一起,命名为《难走的路》合集,后续估计还会更新;顺便也将两篇观后感整理了下,重新发个专栏,作为一点追剧的留恋~

从今年五月完整细致地观看《雍正王朝》,沉迷了三个月,最喜欢侠王十三胤祥,分别在6、7月剪辑并发布了两个关于他的视频,也以笔记的形式写了长篇大论。我一直是个挺懒的人,剪辑视频和写点文字纯粹是为了追剧时能留下点过程性的痕迹,方便之后可以翻出来看看“想当年”我都看了什么剧,也能回忆起当时自己大概有什么样的心境和想法,前后有没有变化,这样会比较有趣。
一下子为13产出了两个视频,特别是下篇还不短(近四分钟),是因为我确实被人物吸引住了,有很多的思考和情绪(胡思乱想和“内耗”)。非常遗憾的是,两个视频的剪辑都很偷懒,没有精细地打磨,剪辑的设备是我的旧电脑,已经非常“疲惫”,时常发热、轰鸣,让我胆战心惊的,生怕它突然罢工。
两个视频都写了长篇大论,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有满腔的情绪和想法想要找个出口,这是一个想问题、理思路的好机会,同时也抱着顺便写点东西打发时间、锻炼笔力的心思;另一方面则是“技术不够,小作文来凑”,我深知自己剪辑出来的画面实在不太好看,选择的镜头没那么精当,踩点、衔接和转场都有些混乱,画质还渣,所以用文字给自己找补找补。
注:以下文字均是对于《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十三胤祥的评价,请史剧分离。
2023-6-2发布的视频《不以祸福易心,不因生死易志》为上篇;

2023-7-18发布的视频《怀抱冰雪,气煦阳春》为下篇。


(一)上、下篇剪辑思路
1、上篇(2023-6-1写)
整个视频大致上可划分为七个小节
(1)第一节引入:围绕13展现的四个“敢”字
他敢于揭破父子兄弟其乐融融的假象,“最是无情帝王家”
每次办差都冲锋在前,从来不多计较个人得失
敢于嬉笑太子的无能;敢于当面诘问一向交好的四哥,不满地指责其“冷面冷心”
受辱于江夏镇时怒发冲冠,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
没有受过太多磋磨的少年就是如此——率性,
却不任性。
敢为敢言,敢笑敢怒,没有一个人不打心眼儿里佩服
所以当13被诬陷时,
四哥愿用全部身家力保他的清白,
从来看不惯13的老十(Gold)也站出来言辞恳切,证明他的为人,
“我也愿保”
“我也愿保”
“我也愿保”
(2)第二节明志:“我为的是大清江山,为的是大清百姓”

“我为的是大清江山,为的是大清百姓”
什么时候开始,13有了这样的政治理想呢?
它或许萌生于和四哥办案时的某个眼神交流,
也或许早已在年轻人的心中酝酿、沉淀了许久。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早期忠于太子而办事,哪怕同祸亦九死不悔;
还是逐渐看清朝局跟着四哥办差,只求一个顺心,名利皆不能动摇我志。
策马穿行于人世间,切身体会民众疾苦的13总算一步步看清了自己的心,和他要追求的道。
(3)第三、四节深入:通过13的社会关系展现其为人,核心是“重情义”

情义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它是囚禁中孝敬父亲的血经,
也是好不容易见到四哥时,一声声恳切地追问父亲是否健康。
它是对于长者的尊敬,即使别人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也要慷慨襄助,倾尽所有。
它是一片光明的心,永远向着正义,嫉恶如仇,
在黑白界限模糊的政治世界,他笨拙地守护着良善和光明,
不知变通,也不愿变通。
它是事君以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其遮风挡雨,当然也包括背黑锅。
它是为兄友,为弟恭,利益面前,仍极力守护着每一份沧海遗珠般的感情。
是上一秒还在争个输赢,打架斗嘴,
下一秒习惯性地立刻将弟弟推开危险处境。
是前路晦暗,自身难保仍要为二哥辩驳,挡下大哥满含杀意的刀锋。
它是对其他相关或不相关人共同的一份友善。
面对一见倾心的阿兰,“好心”如他要去帮忙添把火,
虽然不擅长弄得一团糟,引得众人(老丈人)被烟呛,自己也被嘲笑,
但永远无法拒绝或讨厌他的好意。
面对伸出援手的大哥,真诚道谢,不添麻烦。
面对父兄遇困前来求救的故人阿兰,他以热饭温言相待,竭力查探真相。
他为田文镜送行,为邬先生饯行,永远怀着一片赤诚,不带一丝阴谋算计。
它是和下属打成一片,军中兄弟受他提携恩惠者众,
——那是被囚十年仍有人记得、声援、扶助的深恩厚谊。
李卫、高福、翠儿迎面向他跑来,众人笑着、闹着挤作一团的样子,
永远是剧中最温暖明亮的画面。
十三爷德行好,真君子也——他担得起这个评价。
(4)第五节转折:13变与不变之开端

暗杀郑春华?可她分明安然住着,直到局势让她非死不可
剿灭江夏镇?年羹尧的杀戮或许也需要他来分担和背负吧
于是,一切顺理成章,太子下台、八爷党失势,
而他则必须被拉下,
既为了过去的错误,也为了明日的政局。
十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困苦潦倒的生活?无人逢迎的冷待?父子离心的痛苦?
我想都是,但也都不是
那是健壮的身躯,高扬的理想,少年的意气,策马扬鞭的豪情,在十年中一点点被蚕食殆尽
剧中有三次13自己谈及囚禁岁月的体会
一是与四哥相见饮酒后形容自己不人不鬼,甚至羡慕郑春华一死得以解脱
二是与雍正坦诚相对时忍不住控诉“整整十年啊,怎么能指望那个拼命十三郎还阳呢”
三是前去劝服十四弟时,听到弟弟表达自己被限制在帝陵的不满,撕开自己的伤疤抚慰他。
坚毅如他,也不免在提及这十年时辛酸落泪,泣不成声,只能用大笑来掩饰一二。
那是自己的兄弟或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或整肃吏治积蓄力量,而自己
只能一点点衰老、体弱,更加接近死亡。
可那在帝王眼中,不过只是“十年的教训”,
是为了他更加成熟而被“恩施”的苦难,
是大局的一点必要牺牲
(5)第六、七节高潮:明线展现13的变,暗线则突出其不变
第六节的变主要展现十年囚禁带来的心理摧残
第七节的变则展现艰难改革中的呕心沥血,身体上的摧残。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13无法拒绝,后者则是他自己的选择和甘于承受的。

“我的十三爷呢”李卫的一声悲嚎拉开了这出悲剧的序幕:
少年华发,踌躇满志,到
四旬不至,白发丛生;
放荡不羁地潇洒落座,到
蜷缩身体,弯腰低头垂目,默默与帝王拉开距离,保持上下尊卑;
流光溢彩而又炽热的目光,到
缓缓侧身,满目沧桑;
意气风发与同僚对饮,为四哥解围,到
双手捧着酒杯,虔敬地咂摸个中滋味;
身骑白马,斜身奔走的背影,到
病歪歪坐在辇上苦苦支撑大局的疲惫身躯;
率性对弈,到
小心为君王让棋,谦虚地谢绝对自己绝佳棋艺的夸赞;
贬抑、囚禁、磋磨,那个十三郎,终究是不见了。
无所畏惧地、热烈地拥阿兰入怀,到
扬手摔掉药碗,与爱人泪目相对不忍多看;
手足在侧,良师在旁,尽兴对饮,到
众人离散,盛筵不再,鞠躬尽瘁的13也即将撒手人寰,
苦笑中,孤独的君王泪眼婆娑;
大将军王无比错愕,眼前这个面若菜色,咳嗽不止,摇摇欲坠的身影,
仿佛和当年殿前与自己扭打成一团,武艺高强,占尽上风的十三哥
不是同一个人。
稚子口中一把抱过自己的十三叔
强撑起身体都有些困难了
但是,
八王议政的关键时刻,沉疴已久的王一个轻微而沉着的点头,
尘埃落定,百邪全退,胜负分明
恰如当年丰台大营中宝刀出鞘、霜刃犹寒的时刻
当年13与四哥的默契配合,
此时13与张廷玉的相得益彰
只是,那个剑气如虹的白衣少年,终究在耗尽心力后,
陨落了

(6)尾声:秦顺儿的小曲和魏东亭的一句无心恭维
变了吗?
没变啊。

2、下篇(2023-7-19写)
(1)【第一部分:引入】
以九子夺嫡的背景引入,交代13经历的阴谋陷害,表现其囚禁具有必然性
(2)【第二部分:十年风霜,成长与蜕变】

朝局因夺嫡复杂晦暗,亟待改革——13的遭际——困顿中不忘鸿鹄之志,一点点坚定——突围与转折

(3)【三、四部分:高潮】
“您说,他能变到哪儿去呢”
描述十三的不变

(4)【新的高潮】
13身体每况愈下,与此同时,西北战事告捷,新政也始见成效
(5)【尾声】
13一路走来的背影,
以及《雍正王朝》文学本中13死后,4回忆13的四个蒙太奇镜头。





(二)BGM的选取
1、上篇
Capo Productions:fade away
剪辑时首先确定了变与不变的镜头串联思路,在选曲时也定下了两个标准,一是曲子分阶段变化应当是从轻快--压抑--悲壮高昂的;二是整体偏悲伤。
每次想到这些变化的画面,脑海里总会浮现福禄寿的《我用什么把你留住》,真是“一幕一幕闪着刺痛我”,而我又该“用什么把你留住”啊,但是因为其他原因还是放弃了这首歌曲。
Fade Away还是挺合适的,整体有股淡淡的忧伤,前面轻快的乐点更像是一种回忆,而最后这段鼓点则敲进了我心里,一下、一下又一下,该失去的都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而那些想要留住的,必须要留下的,则在一次次挣扎中浮起、上升。
2、下篇
Marcus Warner:39 seconds
这是一首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单曲循环了三年的一首纯音乐,全曲6分半,比较长,下篇视频所用的是完整曲目的剪拼版。曲子恢弘大气,虽然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它的标题39秒有什么含义,但是每次听都会觉得它似乎在讲述一个人的一生:
入场——命运浮沉——遭遇挫折,陷入静默,积蓄实力,默默等待——重振旗鼓,一往无前,达到顶峰——不断失去,逐渐升华,境界提升——达到平衡,归于平静。
这里考虑到要贴合我想剪辑的13的部分,选取了开头一小段入场,和其中2:50-3:30中间休息、3:30-4:30高潮、4:30-5:50新高潮,以及最后的尾声部分。
剪的时候还有两个小纠结:一是是否要直接用整首曲子剪辑出13在剧中的人生历程,这个方案真的很不错,但6分半的时长让我胆寒,深知自己的能力和能调取的素材之有限,遂放弃。另一个纠结是我几乎没有在b站上看到用39 seconds作为背景音乐的剪辑,虽然合适,但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又听了很多别的纯音乐,反复揣摩比较,进入决赛圈的还有Jannik:the history(浮光),这首很好听,用的人也多,但前面铺陈的部分太短,容纳不了我想要的引入+13成长部分的镜头内容;再有就是这首纯音乐快被用“烂”了。我还是想给我喜欢的人物搭配最合适,同时也是最独特的背景音乐,所以最终选择了39 seconds,哪怕剪出来不尽如人意,我也要尽全力试一试。

(三)心动于剧中胤祥绝境中的挣扎与突围
6-2上篇的剪辑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凸显胤祥本身的光芒,在我看来,他身上的人性之美一定是通过其广泛的社会关系得以体现的(不仅局限于413的关系),而且,我由衷地希望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到剧中胤祥自己的光彩(不依附于任何人)。
13的变与不变是最直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它让人物形象立体化了,也是解读13行为的一把钥匙。
变化的是什么?
是意气风发、潇洒豪放、无所顾忌的13在经历了十年囚禁后小心翼翼,谨慎克制,锋芒内敛,是青春不再,身体衰弱。
上篇剪辑的对比镜头描述的就是这些,或许是因为我初次刷剧情绪比较上头,感慨于少年的消逝,因此上篇视频整体的基调是过于悲悯愤懑的,有强烈的怒气和不满在里面,不够客观(这也是我动手剪辑下篇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直接原因是剧中明面上是13因“派兵剿灭江夏镇,暗杀郑春华”的罪名而被囚禁十年;暗中则是康熙为了磨砺作为不可控因素的13,将其作为闲棋冷子藏起来以待4即位时发挥作用,推行新政。
继续深挖,可以看到在九子夺嫡的大舞台上,13被囚禁(遭遇政治打击)几乎是必然:
8、9、10始终想把他拉下水,14则躲在8爷党身后兴风作浪,常常波及13;太子一废之后,13对其态度有了转变,二人不久就决裂了;4虽然一直和13站在同一条船上,但邬先生的计谋却是4默许了的,“有国便不能有家”,我认为不仅暗示4对高福的抛弃,也包含了对13的“抛弃”;至于康熙,他有他的大局要谋划,13是这盘大棋中的一枚棋子,罚也好,藏也好,苦心也好,一切就这样发生了,由不得13一点反抗。13后来在劝14时说到“雷霆雨露,俱是天恩”,这一定是他慢慢接受了这个残酷事实之后的肺腑之言——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
十年囚禁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剧变——局促狭小的天地,囚禁放逐的际遇,让13见识了,臣服了,也深深地恐惧着皇权的力量。
不变的又是什么?
我在上篇剪辑的小作文里,简单写了“不变”:
所谓变与不变,变化的,是体态、心境,这些本就不恒久;不变的,是品格,志气,心力和坚持,这取决于自己,13做到了。
仅仅是13前后一致的神态、语言、小动作吗?
当然不是,上篇视频中,我认为不变的,是13的品格,志气,心力和坚持,这里进一步提炼,有这样几点前后相承,始终如一。
一是务实做事的志向。
13在绝境中——这是真正的绝境而非苦难,十年里,或许一开始他还以为只是像先前一样,关一段时间而已,但慢慢的,他发现自己的刑期没有尽头,没有任何人能提供帮助,四哥或是其他亲信的求情不管用,再后来,他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人能去帮他,最后,每天睁开眼闭上眼要面对的,只有恐惧和深深的绝望。这种绝境固然是外部创设的,但也是内在的,比如,他之前的沾沾自喜(皇室子弟也能理解),对世界的美好幻想,还有很多虚妄。
到了这一步,我想任何人都可能怨天尤人,自我放弃,而后内在所有的善良品质全部被消解殆尽,只剩一个破碎的肉身,满身的戾气——这才是真正废了。
13显然没有沿着这种路径发展,在经历了一段跌落谷底的下抛线后,他在机遇下乘风而上,一路上扬。无论是心性还是意志,品格还是手段,都出奇地进阶了,青年13完成了蜕变。
是什么支撑着他在绝境中突围?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一方面是剧中没有多做交代,这也为我的下篇剪辑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即使我提炼出抽象的要素也无法用具象化的镜头语言生动地展现出来,因此这一段放了两段空镜(烛光、乌云散去后的明月)。另一方面是剧中13毕竟是配角,原著作者和编剧或许也没有想太多,这个人物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完整,能无懈可击到经得起各个角度的剖析和挖掘。
在一番对比和琢磨后,结合自己和朋友的经历与体验,我武断地下了结论——是他的志向。绝境是成就不了人的,只是他们的志向从未因为任何境遇而动摇。(这句话忘了是在哪看到的了,不是原创)通俗点讲,是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就是这个东西支撑着他在绝境中能够思危、思退、思变。(我认为“三思”一定是有前提的)
13始终是想要做一番事业的,是真正地去“做事”,而非高谈阔论,邀买人心,也非全然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这点在剧中多次得到印证:跟随四哥赈灾凯旋,他说“只要干的顺心,别的都无所谓”(随心做事是第一位的);一废太子后向四哥表明政治立场,他说“我为的是……”;当四哥即将被委派不好做的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时,愿意和他一块儿干;心里一直清楚所谓的贤王并不是真贤,因为苦差事,难做的差事,得罪人的差事,他们都不会去做,一门儿心思用在了收买人心上,这也是他愿意四哥夺嫡的原因(由此可见4和13志同道合)。
所以,我想,当他消极失望了一段时间后,周遭都静下来了,这时他会发现自己心中的那点星火依旧,他也才会不再害怕一时的困顿甚至是永久的困顿,而是真正安静下来,去反思自己,修炼内心。因为有务实做事的高远志向(结合他的身份,可知这种抱负并非好高骛远),13才能在绝境下自己慢慢想通,想透,安于承受后果,也敢于同旧我决裂,有所成长。而当时局发生利好的转变时,他也会更加珍惜机会,谨慎而坚定地向着理想前行。志向没变,追求理想的方式有所变化。
二是重情重义的性格。
前期13的重情重义上篇视频及笔记也大谈特谈过了,从他的社会关系出发,无论是对待长辈,如父亲康熙,魏老先生,还是兄弟下属,抑或是本不相干的阿兰、张五哥,他都义字为先,尽心尽力。
而到了中后期,他的情义之举则与事业密切相关,增加了几分为国为民的情怀。比如两次帮助刘墨林和苏舜卿,多次为孙嘉诚、14求情,送邬先生“半隐”。
剧中着墨最多的,是他和雍正之间的情义,正如《我王系列》(后文会详细说明)中所说,中年13的后半生围绕着“一身一命,唯皇上是从”这句话展开,“前半生侠字当头,后半生义字为先”。为了报答君王的提携之恩,全了兄弟手足的情谊,13鞠躬尽瘁,全身心投入到雍正的改革事业中——既是西北战事中的战略部署(可以将13的战略方针、年羹尧的实际执行策略和邬先生的侧面点明式发言三者结合来看);两次兵营夺权,擎天护驾;也是从容发令,继续追讨欠款(刚被封为亲王那段);还是举贤惜才;更是在皇帝出现大问题时犯言直谏,毫不留情,留心一切风险并及时提醒,防患于未然。13具有重情重义的性格底色,从未因磋磨而褪色、消逝,只是身份变了,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而已。
三是敢拼敢为的劲头。
这点似乎很奇怪,明明13为人处世更谨慎了,怎么还“敢”呢?4也在登基后诘问13:“那个敢怒敢笑,敢说敢为的拼命十三郎哪里去了”。
我认为,这点要加一个限制,那就是为什么而“敢拼”,为什么而“敢为”,答案很明确,就是前两点所说的,为能够实现志向的新政,为那些值得付出情义的人,中年13还是能像青年13那样豁出去一切。而在这层限制之外的“敢拼”“敢为”,大概也就是青年13的鲁莽冲动和一时意气(并非贬义,这个表现非常正常)。相比之下,中年13的敢拼敢为似乎更能打动人,这里举两例说明。
1)“逢君之恶”。
这个名场面应该是最能表现中期13“敢为”的片段了,让我们戴上“显微镜”,结合前后文细品一下。面对皇帝的失误,群臣的望风倒行为,13非常庄重从容地吐出了逢——君——之——恶——四个字,直指皇帝错处,不留一丝情面。
这个行为需要联系前面的场景,也就是22集13和4谈心之前,孙嘉诚“不合时宜”地直言新币之失,皇帝大怒时,13的隐忍不发表情对比来看。
应当说,后者才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易行的路”,也是正常的表现。哪怕是已经向四哥剖白内心了,哪怕四哥对待自己比旁人亲厚的多,但是天子之怒与之前付出过惨痛教训的经历,换做谁能不害怕,不去尽可能规避风险呢?但考虑到这一失误的严重性,不及时纠偏将为朝廷带来的可怕后果,13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难走的路”。
以己度人,他难道不害怕吗?我想还是害怕的,劝谏完毕,张廷玉适时发言,皇帝的怒气有所发泄,紧张气氛缓解后,13松了一口气足以证明。
我认为,能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是很困难的,能将个人利益和安危放在一边,先为大局和他人计,则更是勇敢者的行为。另外值得说道的一点是13劝谏的话术,或者叫处事方式,相较于前期13“无情最是帝王家”的不过脑冲动发言,此时的13很冷静,先一针见血,后温言安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指着骂昏君,后恳切唤四哥的灵活切换,整个人极其沉稳从容,非常迷人。
2)两次“第一个不答应”。
第一次还是出现在“无情最是帝王家”名场面一幕,是他反对“蠢猪”老大,维护太子时的发言。第二次是雍正面对清流和旗人的共同反对时,13作为军机处大臣率先表态支持皇帝时的发言。两句几乎相同的台词,情绪也基本一致,都是反对一方而力挺另一方,而且还是“第一个”,带头反对。不同在于,前者他几乎是孤身一人,没有太多政治倚仗,且自身前途命运都难以保障;后者则是手中有兵有权,足够有影响力的军机重臣带有震慑意味的表态行为。对比之下,前期13有多“勇”,后期13就有多“稳”,而且前后对主上的忠诚都未有改变。剪辑时我也将两处台词重叠起来,配合了后期13伏地昂首的画面,以实现前后呼应的效果(不过似乎呈现出来还是不太好行),每每看到这,感慨良多。
至于“敢拼”,我想,一身一命为江山七个字(这个标题搬运自《我王系列》)大概就能概括了。为了自己治国安邦,经世济民的志向,同四哥,还有其他同道者(张廷玉、孙嘉诚、田文镜、李卫,邬先生)的情谊,以及他们一致的刷新吏治,锐意改革的理想,他甘愿付出一切,耗尽心力去做事。
讲到这里,剧中13的变与不变基本就分析完了,就观剧体验而言,最引人入胜的一定是人物的变化,因有戏剧性、冲突点和张力,十分吸引人。但是,最值得深挖和思考的,还是隐藏在变化之下的不变,因为,那是人物与命运纠缠斗争后,大浪淘沙留下的东西,最能反映人物的本性和品质,所谓静水流深,自然越嚼越有味道。而13在绝境中挣扎、突围,经受了世间之苦,人性之寒后还能守住本心,周身散发着暖意,这样的人,谁会不欣赏呢?

(四)一点联想、闲篇儿
这次追剧之旅时间尤其长,从五月中下旬到七月中下旬,现在总还会想起初次刷剧的时候看到最后十集时,哭了不知道多少次,晚上看二创的时候,碰到有些画面和台词还是会止不住流泪 ,感觉《雍正王朝》真的激发了我的感性一面,我都没发现自己这么能哭。而胤祥则是我在这部剧中最喜欢的人物,他的前后变化,一以贯之,复杂深刻,我都看在眼里,反复思考了好多次。


在他身上,我想的最多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恐惧和害怕,二是绝境的意义。
从他的变化中,我捕捉到了他对皇权的恐惧,因为皇帝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剥夺他最珍贵的十年光阴,让他困顿至此,一事无成,所以我无比理解他被放出来后短时间内无法和身份转变为皇帝的四哥像从前一样无话不谈,无比亲近的状态。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很恐惧恐惧本身,害怕自己有弱点,宁可掩饰,避而不谈,也不愿意承认。但是,我们是完全可以接受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畏惧的,或者说,以更大的包容性对待自己,这没什么的,我可以害怕,不是吗?此外,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克服或者战胜恐惧呢?我想,如果有必要的话,那应该是你完全接纳自己,并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的时候,然后,尽可能平静地去条分缕析恐惧的根源,尝试着去和解,或者去斗争。
至于绝境,事实上这点与追剧期间一个朋友和我自己的遭遇有点关联。我们都经历过一些低谷期,他将这种身心受折磨的感觉形容为“不敢努力了”,我觉得非常恰当,不管你努不努力,反正就是达不到目标,没有人能帮助你,也找不到人帮你,这种境遇又何尝不是一个“小规模”的绝境呢?所以,该怎么面对它呢,我的经验告诉我,是不断追问自己“你究竟想要什么”,然后朝着这个逐渐清晰的目标踏踏实实地做事,持之以恒地投入,暂时不去想任何回报。现在回过头来,发现那段日子之后,我对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认知发生了巨大改变,之前觉得自己很不错了,之后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自己更谦虚了,也更有包容度了。
追剧和剪辑中一遍遍看13的经历,感觉还是有些共通之处的,只是剧中13的人生更具有戏剧性和工具性,而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则不会如此。我遗憾、感慨于少年意气被磨平,却由衷地敬佩他“不以祸福易心,不因生死易志”的努力和坚持。挣扎、浮沉、较劲、失落、绝望、平静、承受、安然……这些体验是类似的,我想剧中13不因祸福易心,不因生死易志的精彩故事,仍然能为我们走出生活中真实的困境以启示和内在力量,大概可以概括为“修身俟命,与时屈伸”。

(五)致谢
这次追剧之旅真的非常愉快,两个视频和文章的产出得益于两位太太的作品:
首先要感谢知乎《我王系列》的精彩分析,特别是其中九、十、十一、十二这四篇对人物性格和演员演绎的剖析,幽默生动,准确到位,为我剪辑下篇带来了许多灵感,而且,剪完一段时间后发现太太在微博上出现了,不仅重发了《我王系列》,而且还写了新的分析作品,文笔一如既往地好,看得很满足。这里放上《我王系列》的知乎链接:https://www.zhihu.com/people/7adfab8514a100830a3d48c7f7157183
微博上相关文章也非常好找。
其次要感谢Medlet_Remnus(UID:513140483)太太,在追剧中有幸认识了这位同好,与她交流人物和剧情时非常愉快,收获也很多,下篇许多镜头拼接的想法都来自于她的建议,欢迎大家关注她。
当然,还有许多产文大大和剪刀手的作品启发了我的构思,比如全网唯一的祥兰cp粉(b站视频和lofter上的文章刚开始都只有一位太太发电,非常精彩,根本看不够);再比如上图中胤祥的个人向剪辑《让酒》,我个人认为是b站所有个人向视频中最佳(没有之一),看了n遍。还有一些文、图就不列举了,需要推荐的欢迎私戳我,一定和盘托出,毫无保留~
最后,表白下演员王辉精湛的表演,细节满满,给人物增添了许多魅力,没有人看了《雍正王朝》能不爱侠王十三爷!
怀抱冰雪,气煦阳春,这是我目前为止感觉对剧中13最精到的总结,我真的无比喜欢这个人物,看完剧,想了很多很多次之后,内心总有一股向上的力量。愿每个平凡的我们,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即使遭遇挫折和磨难,依旧爱自己,并继续勇敢地向世界释放善意。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