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广告幻象与器材的过度臆想(以徕卡为例)

2021-06-06 10:36 作者:搞艺术的小明  | 我要投稿

# 关于广告幻象与器材的过度臆想

最近在挑战自己的理智极限,为此我观看了大量有关于徕卡相机的广告,并且多次实地探访了这个品牌的用户肖像以及门店情况,得出心得体会如下。

徕卡等奢侈相机品牌的广告通常强调以下几点

# 纯手工德国打造

并且展示高科技工厂的工匠正在一丝不苟的组装相机,这点如果细想,有点可笑,德国工业的自动化优秀程度不必多言,作为高科技化的相机,居然充斥着大量的手工艺部分。(而且都是打磨,拼装这类不那么高科技的事儿,可能国内一些厂商的“打磨情节”就出自于此)

这点,意味着将标准品的相机朝非标化的奢侈工艺品方向靠拢,提高品牌溢价,同时,也与大厂工业化规模生产区分开来,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高规格的小众品牌。(实际上也确实是)

## 强调自己悠久的历史

和对相机发展史的推动,这种策略和哈苏类似,总是拿着那几件事反复渲染,甚至使用了现实扭曲滤镜把很多事曲解了。

(比如卡帕并非拿着徕卡去世,比如NASA实际大量使用尼康相机。)

显然,这也是奢侈品厂家惯用的营销手段,而工具导向的厂商几乎不提自己Since 18XX这类话语。

这也意味着近些年来这些品牌话语权的丧失,只能在历史里找尊严感。

## 对目标客户肖像的精准刻画

他们也精准的针对了复古爱好者(即一些需要Old Money感觉的New Money),因此,高档机械表/复古老爷跑车常常和徕卡/哈苏这类品牌绑定出现,意味着一种优雅从容的生活和格调,以此成为区分阶级感的符号。

这给徕卡相机带来了极其优秀的操作手感和机械反馈,而日系厂商追求高效操作和自动电子集成,因此日系厂商的相机通常用来干活很高效,但手感上偏向于中庸。

至于急吼吼的高效拍照?已经不是当下徕卡相机的卖点,因为它的用户都是优雅从容的人,千万不能着急求快,不然,就一下子沦为了社畜快门工。

(这也恰好掩盖了徕卡通常落后同时代相机一个世代的电子性能)

## 对拍摄这个行为的渲染

把拍照行为浪漫化,然后拍成广告,富士和徕卡都干过,而且成片相当得文艺青年的喜爱。

显然,拍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带着这个品牌的相机,挂在身上,走出去,然后按下快门,这就足够了。

复古皮饰皮套和按钮配件搭配你的复古穿着,各种限量款的推出,满足了不同穿搭品味的需求。

于是,徕卡的社交属性通过型号差异和黑话,将一类人聚合了起来,一如大白配荷花给人的印象,无红标徕卡配X枚玉对应了另一类人。

当然,由于徕卡对于相机造型和搭配的高权重,所以机身和镜头的一脉相承的设计协调感,确实能让人感到舒适。

# 最后,聊回照片

那么,徕卡拍出的照片,真的有“德味”吗?

首先,这个问题不重要,它的粉丝会主动维护这件事的真实存在,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严肃地说,德味来自于老镜头的设计缺陷导致的古老氛围感,同时,徕卡的数码系列,色彩调教上,相比日系厂商的不同偏向性,徕卡的色彩相当舒服,不加滤镜,轻微调解基础参数就不难看,如果加个滤镜,也不至于崩坏。

这种良好的色彩,一如苹果耳机的评价,白开水,但万金油。

可能,这确实是徕卡的核心竞争力。

(题外话:徕卡和Lightroom深度合作,所以解RAW方面有天然优势,这是其他厂商不具备的,依照我个人不怎么多的器材使用经验,如果是LR深度用户,徕卡的RAW是调色最省心的。)


关于广告幻象与器材的过度臆想(以徕卡为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