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庭》所有人都是加害者
什么是少年?
现在看我的文章的你,是吗?
对于我来说,青少年时期,我一直是把自己和成年人隔离开的,因为我不理解大人们在干什么,我只知道擦肩而过的他们,看上去很疲惫、忙碌,也顾不上注意我。就像我长大以后,看着学生们穿着校服欢笑的样子,我也觉得自己物是人非。
那青少年每天上学放学、双休日出去玩。他们最重视的是什么?如果我是个幸运的青少年,那我会拥有一两个比较好的朋友、四五个一起放学聊天玩耍的伙伴,在每天被课业包围的同时还能有喜欢的人。如果我是一个不怎么走运的青少年,我会像个透明人,班里没有人愿意和我做朋友,或者我和唯一的朋友们不知道怎么就走远了,有的时候还会莫名其妙被嘲笑、被欺负。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青少年,我想,多多少少都会认得一种眼神,那种眼神有着无畏的傲慢、有着残忍的决断。你从你的普通同学上找不到这种人的影子,他们总是成为小圈子的中心,或许,你同样还会鄙夷那几个附和中心人物的忠心者。
你无数次询问自己,他们为什么笑?他们为什么要以伤害别人为乐?他们年纪轻轻,在最纯洁的时期里,连邪恶起来都是那么纯净。
那么,被送上少年法庭的,基本上分三种人。第一种:病人。反社会人格,打个比方,差不多是天生脑子缺根筋,你怎么感化他们,他们还是共情不了被他们伤害的人;精神变态,非常残忍,碰到概率不大,但是有。第二种:因为成长坏境导致的,快要变成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我不知道你们观察过没有,我有观察过欺负过我、或者嘲笑过我的人,他们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长会是爷爷奶奶陪着去的。但这并不代表什么,恰恰最可怕深层的问题都是看不出来的,大部分的家庭看上去都很和谐,他们的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也不得而知。从我自己身边和这些年遇到的人的了解,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很容易被父母误导,他们抱怨家人的迂腐,却始终逃不出父母真正的控制,这样的恶性循环,以至于他们最后会变成他们最讨厌的人。第三种:被迫成为罪犯的青少年,如果你有一个整天醉酒打骂自己的家长,如果你碰到一群每个礼拜都来学校堵你的校园霸凌者,终于有一天,你受不了了,你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完结这一切。
所以我重点来思考,最复杂麻烦的第二种情况,第二种最普遍,也是最难解决的,因为精神病人还可以吃药,第二种青少年是有心病,而心病,需要心药医。如果没人愿意用心关心这些少年犯,那他们基本就是没救了。影片中也多次提到了,当你的孩子犯事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他缺乏父母的爱,需要被引起注意。我相信,看我文章的你和我,都非常在乎父母的看法,也很想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所以青少年,一定一定非常在乎父母。
一般来说,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其次是同学老师、最后是神秘的那一部分。
父母,只看到了孩子回家写作业,同学、老师怎么对自己孩子的,他们也无奈地无解。终于有一天,他们的孩子认识了除同学老师以外的人,他们给青少年带来了新鲜感,逃避父母对好成绩的期望,逃避了和班里同学的隔阂。最后,父母就完完全全和同一屋檐下的孩子成为了陌生人。
我一直把那些我厌恶的霸凌者归为病人,因为这样我会心里舒服点,因为我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践踏别人,所以我想,因为他们脑子生病了,才会这样。或者,更现实一点,他们的父母一定对他们不怎么好,或者非常溺爱,这些霸凌别人的青少年可能以前也被欺负过。我们每个人都在年少的时候犯过错,有的人犯的错小,有的人可能导致了另一个家庭的破碎。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不判青少年重刑的原因,你想想,你14、15岁在干嘛?你会天天想着怎么赚钱和人竞争吗?你会因为做了违法的事情隐瞒骗人吗?大部分人都只是停留在抄作业和早恋。
单纯的孩子,变成了罪犯。真的只是孩子的错吗?他的监护人,他的校园生活,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吗?比起一个喜欢伤害别人的孩子,你会不会觉得他们的父母更可怕?父母完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你可以从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到他监护人的影子,不管是说话语气、习惯性动作、还是眼神。上次一个事件,一个小孩去踢街边的宣传人偶,踢了两次家长没有阻拦,甚至家长也去捏了人偶。我且不说人偶里辛苦打工的人承受着的未知危险 和委屈,为什么有些人选择拍下来和大声呵斥制止,而有的人有了孩子都不懂对人的基本尊重,难道他连人偶头套下是个人都不知道?我是不是还要去思考这位家长小时候经历了什么,导致他长大变得那么冷漠无知,但他孩子为什么这样,真的是有迹可循了。
现在的犯罪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不管科技怎么发展、改变世界,还是大家越来越擅于用网络暴力、网络犯罪,青少年犯罪的核心还是差不多的。没人管的青少年需要搞到更多的钱,去“假装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不再需要大人;有的人只是想在学校混得好一点,所以别人干什么就跟着去了;有的人很勇猛,刺激的事情都要去尝试一下,要走别的同学不敢走的路,才显得酷。封建迂腐的地方正在禁锢自由的灵魂,自由过度的地方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而变得疯狂 无度。犯罪的萌芽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走向极端开始的。
青少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很迷茫,那时候的他们还没有追寻梦想的决心和目标,上课和写作业的意义他们也不明白,只知道要照做,不然表现不好父母会失望。只要不是天天逃课出去玩的,基本上就是被父母的期望奴役着。这只是孩子的角度,我们当然知道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多学点,考上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不至于那么辛苦。但是孩子绝对不会明白,因为他们没赚过钱,也不会体验到赚不到钱的痛苦,也不会体验到养家糊口的责任重担。所以啊,孩子就在想,为什么爸爸妈妈好要我努力读书啊,为什么我考70分爸爸就觉得我是废物呢?我真的是废物吗? 我可能真的是的吧,我只能让父母对我失望了。
孩子在父母那儿越来越找不到认同感,那会发生什么?他们会找别的渠道来获得认同感。找对象,让对象爱慕自己;找朋友,让朋友需要自己;认识其他成年人,替代缺失的父爱母爱:赚钱,虽然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穿一样的校服,避免虚荣,但一部最新款手机,绝对能引起班里同学的注意。所以青少年们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开始尝试除了血缘关系以外的关系,恋爱关系、同僚关系、权力关系等等,就这样青少年被未知吸引,跟随未知成长,那这肯定是无法预测的,所以父母给孩子三观的“预防针”非常重要。比如不管孩子未来会遇到这么样的人,都不能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当面对有人伤害自己,隐瞒和忍受只会助长他人的罪恶。所以教育永远是最难和最重要的。
但也有人和我说,孩子们是有选择权的。而我一直觉得,在他们有选择权之前,已经被他们的成长环境给扭曲了,等于是不会选择了,所以我还是把原因推给了成长环境,那个一开始导致这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必须有一个基准,就是一个人已经形成正常的三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会有什么后果,那是几岁呢?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晚熟、有的人早熟,但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两个数字,14岁和18岁。
国外的一些分级是觉得23岁左右才是心理差不多真正成熟的时候,这个我能感觉到。因为我碰到了很多年纪不小的成年人,三观都没有15、16岁的正常。我对他们未成年时期的经历匪夷所思,他们的道德感很低,好像这么多年只学会了怎么虚伪微笑,然后背地里捅刀子。就把他们放回学校,完完全全就是霸凌别人的那帮人。可能他们就是未来那些为人父母几十年的长辈,他们有如此多的人生阅历,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却还是选择伤害别人。
有一句话叫“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如果只按这个准则去做,那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责备任何罪犯,因为我们不可能经历同样他们所经历的。所以《少年法庭》里的那位法官,他一直都很温暖,想感化和鼓励每一位曾经犯过错的少年犯,因为他“经他人苦”,他也曾是少年犯。
那如果你来审判这些少年犯,刚好你也受到过少年犯对你的伤害呢?即使心里极其厌恶,还是必须公正。因为公正才能带来真相。当被害人看到被告是未成年人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肯定非常想不通吧?几个小孩子,却导致一个成年人失去了挚爱。他们没有仇,只是不小心,由一串年少的恶意、疯狂、黑暗面导致的一个意外。
有些小时候给我留下阴影的人,我看他们以前过得都不错,可能只是看上去,所以,我永远不知道他们的故事,为什么导致他们变成这样的故事。我可能变成了施暴者有苦论。
被害者有罪论包围着我们,那些被害者有罪论恰恰也是施暴者,他们从细枝末节找到原因安慰自己,只有做错事的人才会被害。反过来说,他们觉得只要自己不惹别人,就不会被害,打个最无语的比方,他们庆幸自己没有出众的外貌,这样就不会被骚扰。所以出众的外貌?怎么就成为了惹怒别人或者是引人犯罪的理由了呢?其实呢?有些罪犯的动机就是匪夷所思,就和这些被害者有罪论的吃瓜群众一样。我可以保证,那些被害者有罪论的人一定不知道他们不爽的那些人,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施行被害者有罪论呢?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人性的弱点,我们必须去克服。被害者有罪论就是一种PUA,让被害者觉得自己有问题,影片中的被害者在想为什么是自己被性侵, 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部剧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被害人,所以这才是严厉制裁违法犯罪的原因。遵纪守法,就是在保护每一个人。因为任何一个施暴者都可能成为被害人,而被害人,也可能成为罪犯。
然而,谁能保证自己没有做过不被法律制裁的坏事呢?同学被霸凌的时候我们都挺身而出了吗?马路上有人受伤大家都不愿意报警,不想掺和别人的事情。总有一天,这些事都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每一件悲剧的发生,我们都要反省自己在能力范围内还能做些什么。我知道这很难,非常难,会有很多阻力,所以点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