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时代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开端
在罗马共和时代,教育基本上是由父母负责的。
到了公元前3世纪以后,有一些名门望族会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提供教育。
这并不是说,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人的经济水平提高了,而是因为公元前三世纪,整个希腊世界处于“大希腊化”时期。希腊各个城邦的公民都开始流行到海外发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才外流”。
所以,公元前3世纪以后,大量的希腊哲学家、博物学家来到罗马,寻求发展机会。
在当时的罗马,人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家庭,都要求子女同时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因为在那个时候,希腊语就像今天的英语一样,是“国际语言”。而且当时的罗马非常崇尚希腊的艺术和哲学,所以希腊的学者大多会选择去罗马发展事业,而不是迦太基、埃及之类的相对封闭保守的国家。
所以,在那个时代,“希腊学者”基本就是教育界的金字招牌,聘请来自希腊的学者作自己的家庭教师,是一种富裕和高贵的象征。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崇拜希腊的学者。比方说凯撒的母亲,奥蕾莉亚,在给凯撒挑选家庭教师的时候,就采取了实用主义。她选择了一位毕业于埃及亚历山大博学院的高卢人,作为凯撒的老师。相当于现在的剑桥或者牛津大学毕业的日本人或者印度人。
后来凯撒担任独裁官的时候,不问肤色、地位、出身,对所有生活在罗马的外国医生和教师开放了罗马公民权,或许就是因为他小时候接受的是高卢人的教育,懂得知识和才能,与民族、信仰、出生地并没有必然联系。
顺便一提,当代饱受诟病的教师体罚的问题,在罗马时代也普遍存在。别以为出身高贵的名门子弟,在读书的时候就不会挨打了。老师体罚学生在罗马时代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家长们也认为体罚是教育的一部分,将之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另外,通常雇得起家教的家庭中,一般奴隶的孩子也会和贵族子弟们一起接受教育。这是因为,共和时代的罗马,贵族子弟长大以后会理所当然地就任公职,而自幼一起学习长大的奴隶的孩子们就可以成为他们的忠实助手。
这种奴隶的孩子和贵族子弟之间的关系,甚至经常会成为生死羁绊。比方说格拉古兄弟在遭遇刺杀的时候,其家庭奴隶手持短剑,和主人一起战斗到了最后时刻。而凯撒遇刺的时候,在14个杀人凶手面前,冒死把凯撒尸体送回尤里乌斯家里的,也是陪伴凯撒从小到大的奴隶。
二、私塾教育的普及
除了家庭教师,很多外国学者来到罗马以后,会选择开办私塾。因此,普通家庭的子女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当时私塾的学费,平均是8阿斯(铜币)/月。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公共浴场洗一次澡的费用是1阿斯(儿童免费),每公斤小麦粉价格是3阿斯左右,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是每天10阿斯。罗马军团兵的工资也是每天10阿斯左右。
所以,如果父母都有工作,一般家庭是付得起私塾学费的。
到了图拉真时代,罗马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每天收入低于10阿斯的家庭,能获得每月64阿斯的教育补助。因此,接受教育,在那个时代并不是贵族的特权,而是普遍的权利。
三、教学内容
罗马的私塾教育分为“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
初级教育,就是“读、写、算”,“读”就是朗读古今的文章,写就是用铁质的笔,在涂了蜡的木板上写字,而算,就是算术。
顺便一提,罗马是有“算盘”的。而算盘的使用方法,也是初级教育的重点之一。(不过同时期的罗马、帕提亚、中国都有算盘,至今无法确定算盘是哪国人发明的)
初级教育阶段,男女同校。虽然也有的私塾只招收男生或者只招收女生,但大多数私塾里,都是男女一起读书的。
在罗马军团的入伍考核中,会着重考察报名入伍士兵的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就是因为当时的基础教育已经非常普及。现在考古发掘出了很多当时罗马军团兵寄给家乡的书信,其中的措辞非常考究,语法错误极少。而且这些书信大多出自一般士兵之手,可见当时罗马的识字率异常之高。
另外,罗马的基础教育,也要传授“九九乘法表”。在庞贝古城发掘出来的文物中,就有刻着1X1、2X2的九九乘法表的小木片,可能是当时的学生用来作弊的小抄。
这些私塾通常集中在罗马广场的一角。按照凯撒的法律规定,所有学校都开设在罗马广场周边,作为市民学习的地方。私塾的学生通常是15到20人,也有超过50人的大型私塾。在今天的“图拉真广场”和“凯撒广场”的遗址附近,还能看到当年学生留下的涂鸦,比方说:“XX老师是猪”、“我喜欢XXX”,让人忍俊不禁。
孩子们通常会在11岁左右从私塾毕业,然后接受“中等教育”。
罗马的中等教育相当于今天初高中,学费也比私塾更贵一些。这时候,学生们就要正式学习希腊语了,同时还要学习修辞学、逻辑学、哲学以及历史。教材通常由老师亲自编写,主要内容通常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维吉尔等拉丁作家的文学作品、奥维德等人的论述集。
学生17岁时会从中等教育毕业,因为17岁以后,每个学生就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人会继续深造,前往“雅典学院”或者“亚历山大博学院”留学,有的人会参军入伍,开始军旅生涯,而有的人会去工场作坊,成为工场学徒。
顺便一提,虽然《罗马法》举世闻名,但在罗马并没有专职的法学家或者律师。几乎所有的律师都同时兼任官职或者军职,而大部分将军和官员都需要研究法律。因此,“雄辩术”和逻辑思维能力,是贵族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文如其人,不同人的文章,也可以体现这个人的逻辑和文采。
四、雅典学院和亚历山大博学院
虽然罗马城是古罗马名副其实的首都,但是罗马却并没有高等学府。这是因为,在罗马帝国建立之前,地中海就已经有雅典学院和亚历山大博学院这两座最高学府了。罗马帝国称霸地中海之后,并没有把这两座“大学”搬到罗马城来。因为罗马人非常务实,既然已经有现成的最高学府,那么不妨顺其自然。如果罗马人想深造,那么去雅典或者亚历山大继续深造就行了,没必要浪费资金,在罗马开设大学。
不过有趣的是,雅典学院和亚历山大博学院,并不是大学,而更接近于“研究院”。在这两所最高学府读过书的名人也不少,比方说著名律师西塞罗,以及诗人贺拉斯。但是,在最高学府毕业的人,一个都没有当过罗马帝国的皇帝。
奥古斯都大帝17岁就被卷入政治斗争,恐怕连高中都没读完。军旅出身的维斯帕乡和图拉真也只有高中学历,甚至连知识分子出身的哈德良都没上过大学。不过,虽然皇帝都没有大学文凭,但罗马帝国一直对雅典学院和亚历山大博学院给予国家资助。
所以,这俩机构也可以算得上是国立大学。
五、最后一点回想
罗马的教育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体系:小学到高中都是私立学校,而且完全是自由市场。罗马从未规定过学校的学费应该收多少,没有国家指定的教科书、必修课。要收多少学费、用什么教材,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教学。如果老师的水平不够,那么无论学费收得多么低,也招不到学生。
但是,处于象牙塔顶端的大学老师们,却完全没有自由市场竞争的压力。拿着“铁饭碗”的最高学府教授们,可以静下心来,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地钻研科学知识,不必为凡尘俗世所打扰。毕竟很多时候,绩效竞争和科学研究并不是正比例关系。
不过,君士坦丁皇帝确认基督教为国教之后,罗马的初级、中级教育逐渐变成了国营。教师的资格也需要专门的教师考试来决定,教师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也并不是自然科学或者教学方法,而是是否信仰基督教。学校的教材也必须使用基督教指定课本,教会还在各个学校设置常任监督员,监察学校的教学是否符合基督教精神。
不过从此以后,教师开始领取固定工资,学生学费也全免了。
令人惊讶的是,和教育一样,当时的医疗也国营化了。罗马最繁荣的时候,医疗和教育都是私营,而衰退时代却变成了国营,或许那些相信社会应该由一种思想来统一的人们,掌握权力之后首先想做的,就是控制教育和福利。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半个世纪以后,罗马帝国也灭亡了,只留下了被后世称为基督教帝国的拜占庭。位于罗马帝国东方的雅典学院和亚历山大博学院不久之后也关门了。这是因为,多元思想和批判思维,是科研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当时的人们已经成了清一色的基督教徒,必须用基督教义解释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