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面试素材手册·奋斗篇——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
上一篇:

奋斗篇
——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
一、特别讲政治
1.永久奋斗。——毛泽东
2.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邓小平
3.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4.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
5.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
6.以人民为中心,首先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强调共产党人为人民的不懈奋斗。它也是全体人民的奋斗,是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一起的奋斗。为幸福而奋斗,在奋斗中谋幸福。——习近平
7.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个人、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需要全民族的觉醒,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参与。与人民一起奋斗,首先要解决动员人民的问题。——习近平
8.对于千千万万普通人,“中国梦”最能唤醒理想,“我奋斗我幸福”最能打动人心。“中国梦”是远大的目标,“奋斗”是最具体的方法。“奋斗幸福观”告诉每个人:——习近平
9.只有奋斗,才能促进我们理解平凡岗位的意义,认清普通人生的价值,珍惜当下一切的来之不易,发现我们所处时代的独特与不凡。——习近平
10.“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全面深化改革亦如此,必须不懈地奋斗,坚持久久为功。——习近平
二、特别有文化
1.人生谁能无忧愁,抱怨不如多奋斗。
2.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光阴;人生,最璀璨的莫过于事业;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奋斗。
3.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5.奋斗令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责任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常遇困境说明你在进步,常有压力,说明你有目标。
6.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也。
7.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8.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9.种子如果不经过坚强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就永远不能发芽滋长;人如果不经“雨雪冰寒凄风苦难”就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浮起你理想的风帆。
10.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三、特别会举例
1.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但是,王羲之并不满足已有的进步。有一次,他看见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书迹,爱不释手,自叹不如。张芝的草书写得好,人们称他为“草圣”。王羲之不仅爱慕他的字,更钦佩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苦练书法的顽强精神。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王羲之写道:“张芝就着池塘的水练书法,连池水都变黑了,如果人们也下这么深的工夫去练习,未必会赶不上张芝。”从此,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口的水池去涮笔。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们把这个水池称作“墨池”。
2.“药圣”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3.马克思与《资本论》:早在1843年,25岁的马克思在科伦主编《莱茵报》时,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此后,足足有40年,直到静静地躺在旧椅上与世长辞时(1883年),他还没有把《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完全整理出来。马克思说过,《资本论》是他终生的事业。他是以惊人的毅力写作这部“无产阶级的圣经”的。1843年10月,马克思被迫流亡巴黎,从此开始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流亡伦敦期间,马克思一家甚至因付不起房租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举家迁移。但马克思仍能坚持自己的工作,他写信告诉夫人魏德迈:“早上九点至下午七点,我通常在大英博物馆里。”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终于使马克思松了一口气。但在这以后的15年间,他还是日夜为《资本论》绞尽脑汁,他一面要忙于处理第一卷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同时又要把其余三分之二的手稿编纂成“艺术的整体”,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终成经典《资本论》。
4.“人民艺术家”齐白石: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可谓起步晚,基础差。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四、特别懂陕西
1.韩城司马迁笔耕不辍:字子长,西汉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太史公。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奋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为历代传颂。他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倾注自己大量的心情,终成巨著,
2.旬阳王庭德身残志坚:35岁的侏儒作者王庭德是陕西闻名的残疾人作家,他就出生于1981年。童年时期,他的父亲患有精神病,1996年辞世而去;爷爷为了让父亲传宗接代,收留的母亲是一名智力低下,双目视力模糊的乞讨女子;王庭德在他出生后第二年又因发高烧引发生长激素障碍,虽然智力发育正常,但骨骼发育迟缓,却渐渐成了一个肌无力侏儒……缺少父母呵护的王庭德,因为身体的缺陷和家庭的贫困,没有能够像同龄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但他心中却充满着求知的渴望,上学却遥不可及。初中毕业那年,王庭德为答谢所有关爱他的人,以感恩的情怀写了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题目是《一个侏儒的自述》,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寄到《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尽然很快发表了。被更名为《跋涉的生命》的这篇文章,包含着他的悲惨遭遇、坎坷经历和对未来的追求、向往。随后的十多年来,他已在《中国青年报》、《陕西文学界》等省内外近百家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50多万字700多篇,刊发诗歌、散文和随笔、言论等文艺作品40多万字100多篇;出版的《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自传体小说荣获陕西优秀文学奖、陕西残疾人奋进文学作品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