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之文学《心》— 一颗不易动摇的心

文豪试炼场的活动也来到了第四届,我这次打算为它写两篇专栏。第一篇,我来聊一聊青之文学系列中的一个短篇——《心》。(青之文学中的第7、第8集)

《心》改编自夏目漱石的同名小说,它也是日本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不过,动画可能碍于篇幅的问题,也可能是导演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它所改编出来的两集动画,和原版小说有着巨大的差距。原版小说分成三个章节,其内容都是以“我”和“先生”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主,以此来一步步揭示“先生”的内心世界。但作品来到了动画,它完全删掉了“我”的这个角色,也摒弃掉了前两章的内容;直接以原作第三章“先生”的书信内容作为基础,展现出了“先生”对于这件事的视角,以及他的友人“K”对于这件事的视角。
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拜读过原作,无法对原作的故事与主旨进行评判,但是对我来说,这部动画的表现还是非常震撼的。不过因为动画的故事极短,且作品的寓意价值也远大于故事本身的内容,所以本篇专栏难免会涉及大量故事的分析与剧透,希望大家在阅读之前可以抽时间去补了这两集动画。另外,也因为我没有读过原作,这篇专栏的一切讨论,将围绕动画的表现,不会涉及对于原作的任何评价。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支持并关注up主!

是夏天?还是冬天?
动画的两集,分别采用了“先生”的视角,以及其友人“K”的视角,并分别以“夏”和“冬”来命名,故事的氛围与基调也围绕着两个不同的视角与季节,进行展开。
看完这两集动画,我相信会有不少观众最后会站在K的立场,觉得K就是事件里的受害者,觉得先生就是K所想象的那样冷酷、自私,认为先生的故事就是他自己的意淫;夏天只不过是他所脑补出来的世界,真正的季节,其实是冬天。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对我个人来说,如果只看这两人所提供的故事,其实是很难得出所谓的真相和事实的。
举例来说,在先生的视角里,小姐所弹奏的乐器是古筝,可是来到了K的视角,她所弹奏的却是钢琴。那么到底是古筝还是钢琴呢?两个答案都有可能,我们也缺乏绝对的证据去做出肯定的答案。
但是,透过分析,我自己会更倾向于先生在这点上是正确的。原因是先生和小姐的阶层相同,那首曲子对于先生来说也没有像对K的意义那么重大,所以先生不太有可能对于这点有过多的美化或贬低,很可能呈现的就是事实。
反观K,因为他出身贫寒,对于乐器很可能会有美化的效果;加上自己第一次对小姐动心就是因为琴声,钢琴上方的向日葵画与色调也佐证了这一点,所以那副场景很可能就是经由K所美化之后的场景。

透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客观上我们无法简单的去将两人所提供的故事进行“真假”一刀切,因为在二元对立且缺乏足够信息的情况下,所谓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更甚者,两个人的版本之中,都同时覆盖着真实与虚假:主视角的角色所不在乎的内容,会被略过或被轻视;但是如果是他所在意的内容,则会在他的视角下再添一丝主观面纱,让事实在被讲述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被“美化”或者“丑化”。
我们再举个更直接的例子。仔细观看动画其实可以发现,两人在各自讲述的故事里,是几乎没有面对面交谈的。绝大多数的情况,两人都是并行而谈或相背而谈,所以往往对话的过程,两人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合理的怀疑,在双方所提供的故事里,对方所采用的语气、神情、态度、甚至是想法,都很有可能是两人自己所脑补的产物。

也就是说,先生一直都觉得K是一个坚韧的读书人,一直觉得他不屑于情爱之类的事情;所以K所说的话语放到他的视野里,都显得异常坚定且自信;甚至因为K的“一无所有”,先生就在潜意识里认定他可以不顾一切。可是,透过K的视角我们就会发现,K也一直迷失在自己求学的道路上,过程中他也有尝试向先生求助,但往往因为自己的怯懦而得不到很好的反馈,导致每次的对谈都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在K的视角里,因为先生与他在地位与身份上的差距,他总是把先生想得孤高、冷酷、甚至是虚伪。但是透过先生的视角我们可以知道,先生对K的关心是确实存在的,即便这其中的动机确实暗藏了一丝伪善,但他的内心与表现,也绝对没有K所想象的那般冰冷。
两人对彼此都有着巨大的误解,虽然这个既定印象或许在各自身份的前提下无法得到消解,但是如果他们在这整个过程中,哪怕一次肯面对面好好地把一切摊开来讲,或许之间的很多误会,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实际上,在两人的故事之中,双方还是有正面交谈的经历的;这几次正面交锋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时对方脸上的姿态,其实和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种面貌,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只是,在此刻,两人早已陷入各自的妄想之中,这样短暂的直面,是无法撼动对方在自己心中的既定事实的。

先生的视角里,那段故事发生在一个炙热的夏天之中,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阳光明媚,但是炎热的气候却在心中滋生出莫名的烦躁感;即便自己没有真的做错什么,这股燥热,在K最后选择了自尽之后,也将永恒的烙印在先生的心中。
K的视角里,那段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之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冰冷,唯独小姐对自己的关心才能够让这份寒意消解几分;这份暖意侵蚀了孤独了大半辈子的K,也动摇了K一路以来的信念与想法;只是,没有经历过冬天的人,又怎能理解那寒天之中的温暖,意义到底有多么重大呢?
真正的季节到底是哪个,我们早已无法追溯,所谓的答案其实也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为聆听者的我们,是否能够理解两人的真实的想法,以及他们虚妄的幻想。
这颗理性且不动摇的内心,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吧!

写在片面之词的故事之后
动画在两集之后就戛然而止了,这或许对于部分观众来说会显得过于仓促且单薄。尤其对于想要知道事实真相的观众来说,他们也许会希望作品去添加多一集大小姐的视角,让我们得以找出先生和K视角中的缺漏与矛盾,让我们能够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不过说实话,作品这两集就已经很好地将它想要传达的事物给清楚的表达出来了,所以再添加一集的故事内容,不仅会让原本精炼且震撼的故事变得累赘,还会因为给出了所谓的“真相”,而破坏了作品的内核。

作品给出了两个视角,两组“片面之词”,其目的,就是我前面一大段所说的:不让我们轻易地看清真相是什么。作品的主题,就是希望我们不要轻易地将自己代入到某人的故事之中,希望我们不要贸然的相信某人的片面之词。
当一段故事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只要故事采用大量第一人称视角,并且讲述的足够精彩,我们都会倾向于将自己代入到主角身上,并以他的视角,去看待这整个故事,去理解他所身处在的这个世界。而一般来说,因为我们看见了主角的世界,知晓了主角的内心,所以我们会对主角所体验的困难与责难更加感同身受,因此我们就会直观的认为他就是那个弱者,他就是故事里被打压的“受害者”。

但是,如果我们用本作的精神,尝试对那些我们熟知的故事,进行一下视角的切换呢?又或者这么说,如果作品推出了以反派为第一人称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他的艰苦与理念,甚至把他的身世刻画的更惨、更心酸,那么我们还会那么单纯的认为之前的主角,是所谓的“受害者”吗?更甚者,如果两边的故事如同本作一样,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之处,我们又该相信谁呢?
这就是《心》这部作品为我们带来的思考,让我们清楚地看见自己内心底里的这层“善变”,让我们看清自己到底是一个多么容易产生共情的动物。

这样的故事,放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觉得更显得重要。
在这个世道,大量的资讯正在被广泛地传播着,而我们本性里那热爱八卦的天性,时常促使我们去主动接受这样的信息,并本能的相信着我们眼前所看见的内容,然后比照刚才的模式:我们代入、我们得到立场、我们站队、我们发声、我们以为我们,代表着正义。
但是事实是否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呢?我们又如何保证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不带有主观添加的客观事实呢?

不要过于沉溺于片面的论述之中,不要仗着自己所相信的一切去评价,也不要轻易地站在所谓道德高地去批判一切;认真的思考、认真的研究,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与此同时,也不要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批判性思考;我们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言论谨言慎行。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引人深思的故事。它或许和原作所呈现的内容大相径庭,但是这个仅有两集的动画,却透过极具感染力的氛围营造,让我们能够迅速的在两集的故事里,分别地代入到了两个充满着矛盾的视角之中,并以此来警醒我们,我们是有多么容易地轻信片面之词。
而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颗谨慎的心、一颗理性的心、一颗不轻易受到资讯所动摇的心,或许才是我们所欠缺的东西吧!
简单评分:8.7/10
ps:本作的演出非常出色,不仅仅是能够在画面之中安插大量的细节,作品也很好的在两集的故事里做出差异化,加上整体色调与配乐所渲染出来的氛围,真的是代入感极佳。两集也有一些共有的台词,但是因为制作与表演所呈现出的差异化,让同样的台词在不同的视角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涵。可以说本作是一个依靠画面来说故事的很好范例了。
ps2:小姐所演奏的乐曲真的很好听,这里分享我好友多年前所制作的cover:

ps3:希望大家会喜欢这篇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支持并关注我!对于动画或者专栏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