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蹄蟹(鲎)——蓝血海生节肢动物

2021-11-17 13:38 作者:小鸟游夜鸦  | 我要投稿

一片鲎鱼壳,其中生翠波。——《五贶诗·诃陵樽》皮日休[唐]

其中提到的鲎鱼壳便是今天要讲到的鲎,生翠波即是指鲎流出蓝色的血液。“翠”在文言文中便是青绿色,蓝绿色的意思。古人常常将鲎描写成鱼一样的怪物,也跟其生活在海中有一定关系。

图源:old.china-shj.org.cn

鲎,音[hòu],拉丁学名Limulus,英文名 horseshoe crab,属于肢口纲(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的海生节肢动物。因为体形似蟹,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灭绝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

美洲鲎        图源:新华网


外形特征

鲎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头胸部,然后是分节的腹部,最后是一根长长的尖尾刺。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只用来感知亮度,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1]。它们也有一对钳子,称为螯肢,是专门捕食蠕虫、薄壳软体动物用的。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后用尾剑和最后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鲎生长得不算快,它们须要脱16次壳(脱壳一次称一龄,但并不是一年脱一次壳,鲎的小时候脱壳次数较多次),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幼鲎没有尾剑,身体纵分成中央和两侧三个部分,很像三叶虫的幼虫,这也说明鲎与三叶虫有着亲缘关系,同样是研究动物进化史的珍贵材料。

鲎的背面、正面与腹面     图源:维基百科

生活习性

鲎的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如果是幼体鲎,食物以单胞藻、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为主。如果是成体可以食虾和小鱼。鲎为暖水性的底栖节肢动物,栖息于20-60米水深的砂质底浅海区,喜潜砂穴居,只露出剑尾。鲎类在港湾的水域中最为丰富,冬季见于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间带的泥滩上。

繁殖时间

中华鲎在中国福建沿海从每年的4月下旬至8月底均可繁殖。通常于日落后,在大潮的沙滩上产卵,自立夏至处暑进入产卵盛期。大潮时多数雄鲎抱住雌鲎成对爬到砂滩上挖穴产卵。每个雌鲎由一个或多个雄鲎伴随,在沙上挖一系列浅坑,每个坑中产卵200~300粒,然后雄鲎用精液将卵覆盖。一般产卵地点正好在高潮线下。数周后幼体从卵中孵出,约长5毫米,以贮存的卵黄为营养来源。第二幼体期的个体已有一条短小的尾节,以小型动物为食,在泥滩中越冬。第三幼体期的个体形似微小的成体。幼体经蜕皮进入下一个幼体期,此时表皮围绕头胸部边缘裂开,然后脱落。每次蜕皮体长即增加约25%。到9~12岁时约蜕皮16次达到性成熟。成体以海生蠕虫为食,身上常覆以各种带壳的生物。

经济价值

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专业委员会主任舒雨雁说:“血液呈蓝色的鲎在医学研究中有独特作用。用鲎血制成试剂,再滴入注射液,若试剂立即凝固或变色,就说明注射液内含有使人发热、休克甚至死亡的细菌类毒素。” 《海错图》中也多处记载,鲎血是蓝色的[2]。如今,人们又发现鲎血遇到细菌内毒素,就会立即凝固,使细菌不扩散到身体别处。利用这个原理,鲎血被制成了“鲎试剂”,用来检测医疗用品是否被细菌污染。这对病人来说非常重要。只要按规定操作,生产鲎试剂对鲎的影响不大。要命的是栖息地的破坏和滥捕食用。虽然媒体总把鲎宣传成国家二级保护,但其实它只是省级保护动物(注: 2021年2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已将中华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力度极小。活了几亿年的东西,20年,一眨眼就没了。

鲎试剂的提取      图源:搜狐

濒危原因

一、用鲎血细胞制成试剂,可以快速而灵敏检测内毒素,中国鲎是鲎试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被大量猎杀。

二、中国鲎在其分布地成千上万地被捕捞,销往全国各地,并被当成盘中餐,资源严重减少。

三、另有部分甲壳素厂家大肆低价收购小鲎用来制造甲壳素也是造成鲎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3]

全球现生的鲎分为4种[4]

从左到右依次为南方鲎、中华鲎、圆尾鲎、美洲鲎      图源:搜狐


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为绿褐色至黑褐色,分布于美洲大西洋沿岸,从北美东部缅因州海岸至墨西哥湾。2012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易危(VU)。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灰绿色,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长江以南海岸(包括了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广西和海南沿海)台湾、金门、越南、菲律宾、婆罗洲和印尼沿海。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2019年7月,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EN)。

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 ):又称巨鲎,灰绿色,分布于新加坡、婆罗洲、印尼、泰国、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沿岸至印度孟加拉湾沿海。

圆尾鲎(Carcinosvorpius rotundicauda ):深绿至绿褐色,分布于东南亚沿海至印度孟加拉湾,包括孟加拉、泰国、印尼及婆罗洲等地。喜欢居位于盐度较低的河口,同时具有溯河而上的习性。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1996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数据缺乏(DD)。

食用有害[5]

人类一直将中华鲎当作食物,它们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们的血液中含铜量过高,所以多食会中毒。另外圆尾鲎含有剧毒的河豚毒素,不可食用。但据其他国家的一些研究表明,食用鲎还有一些其他危害。

1.鲎肉内含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红肿和搔痒,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的死亡率较高。这种现象早在1988年《中国海洋药物杂志》第三期,由广西海洋研究所梁广耀等人报道的“广西沿海鲎类毒性调查初报”情况相一致。

2.鲎的肉质含有大量内环酰胺嘌呤类化学物质。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嘌呤类物质在体内代谢不完全或蓄积时,是导致痛风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3.鲎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每1ml血蓝蛋白含重金属有机铜(Cu2+)在0.28~0.31mg(鲎脱离水面时间长短差异)。按每只(雄、雌性)鲎平均体重比值计算,成年鲎的血浆及肉质中含这种铜自质(Cu2+)分别在600~1300mg。据医学研究表明:这种重金属(Cu2+)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主要蓄积在肝和肾脏,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引发肾功能衰竭氨中毒等并发症。此外,这种(Cu2+)质还可引发人体造血机能障碍和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等。



参考文献

[1]  鲎的眼睛.中国海洋博物馆

[2]  张辰亮.海错图笔记(一).中信出版社.2017

[3]  活化石-鲎金门休闲渔业网

[4]  中华鲎和圆尾鲎的区别 - 养殖技术 - 第一农经网. net.1nongjing.com

[5]  鲎-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







马蹄蟹(鲎)——蓝血海生节肢动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