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山:中国史上首位戴眼镜的宇航员,意味着什么?
昨天我们介绍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历史性突破——国产大飞机C919开启商用载客飞行,中国高端制造产业崛起。紧接着,在航天领域,又出好消息。
点火升空,叩问苍穹!5月30日上午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十六号正式出征太空。
在这前一天,本次由3种类别航天员构成的全新飞行乘组,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已经刷屏网络。
此次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他们将与神舟十五号的三位同事完成又一次太空会师,并在空间站驻留5个月。
看到公布的神州十六号“太空出差三人组”照片,有网友眼尖地发现,这次的航天员之一桂海潮佩戴着眼镜亮相,惊呼:航天员也可以戴眼镜了?
是的,中国有了戴眼镜飞天的首位宇航员。
01、这个“天团”不简单
关于此次神舟十六号出征太空的飞行“天团”,有四大看点:
看点一:空间站建成后在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
看点二:航天老将景海鹏四度飞天航天员景海鹏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是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看点三: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首次飞天航天飞行工程师的首次飞行;
看点四:首个非军人出身航天员桂海潮“首秀”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
这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其中,最让大众感到陌生也是最好奇的,就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载荷专家这个岗位,以及非军人出身、戴眼镜的航天员桂海潮。
这位1986年出生的北航博士、北航教授、北航博导,在记者发布会上被问起:“你还有7个学生没毕业。”他回答道:“问题不大,天上可以开组会。”
于是,不少网友刷起了“我的导师上天了”的段子,“别人家的导师:36岁成功上天,出征前还在催学生交论文”。
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桂海潮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航天载荷专家,中国科学家首次进入外太空!
什么是载荷专家?
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
载荷专家则是担负着在空间站开展大量科学实验的重要使命。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简单地说,就是在神舟十六号飞船上,完成一系列在地面上无法完成的科学实验。
曾经,这样的工作都是由航天员来兼任,他们不光要驾驶飞船完成工程任务,还得学好数理化,顺带着搞科研,把研究成果给带回来。在他们完成从0到1之后,随着载人航天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及科研任务越来越多,则要开始招募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利用太空这个独一无二的自然平台,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医疗保健等方面工作。
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最根本目标,还是为了科学研究,把“天宫“变成一座国家实验室,摘到更多工业文明中“皇冠上的明珠”。自从天宫空间站于2022年建成后,载人航天事业正式进入了应用与发展阶段。于是,我国从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起,为满足空间站工程任务需要,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类别。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由于任务不同,航天员的选拔标准也不同。视力方面,高度近视不符合标准,但低度近视是可以的。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名戴眼镜的航天员出现了。
桂海潮的老家在云南保山市施甸县,他从祖国西南县城到成为北航大学宇航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并通过层层选拔和严苛训练最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这一路走来不光是他个人的奋斗,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航天员们分角色、分任务上天前往空间站,中国航天技术正把每一位普通中国人与太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相信这些新鲜血液将“助推“载人航天事业达到新高度。在可见的将来,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人数,会进一步快速增加。
好消息不止于此。我们的下一站,是载人登月。
近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从1992年起直到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经过3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跨越。在“长征”“神舟”“天舟”“天宫”等一系列浪漫的航天特色名词的背后,是一整套载人航天工程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直到今天,全世界也仅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拥有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02、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不要再错过大航天时代了!
没有人会怀疑探索外太空的价值。
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不要再错过大航天时代了——这是近两年,中国创投界的共识。更早前,这一直是全世界国家层面的共识。
大航海时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交流量大大增加,许多航海家则获取了丰厚的回报,拥有海权的国家则逐一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的中心。进入21世纪,各个强国都将视野投向了太空。
这里不仅有国家力量,也有民间力量。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过去十年,美国商业航天和国家航天之间的分工非常清晰。
国家航天拿国家经费研究,从事最为高精尖的科研任务,商业航天机构接管那些底层技术已经成熟的发射工作、部分制造型工作,实现盈利价值。像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实际上从来没有独立制造过宇宙飞船和火箭,他的主要设备制造商一直都是商业公司。一方面将航天技术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发挥国防投资的下游经济刺激作用,这成就了美国过去太空霸主的地位,也诞生了像SpaceX这样让全世界沸腾的公司。
在中国,航天工业也已向民企民资放开。
2015年前后,中国开放商业航天,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航天发展,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这是中国商业航天应运而生的重要条件。
中国国有航天体系和商业航天各有侧重。
简单地说,国家队瞄准高精尖的科研水平;商业航天面向商业市场,打造具备商业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以及服务。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火箭发射和卫星服务。
目前全球范围内具有火箭发射能力的国家和地区仅有不到10个(美国、俄罗斯、中国、欧洲、日本等),在未来十年时间里,依靠各国政府经营的火箭发射运力,将远远无法满足卫星发射的需求,巨大的供给空白急需得到新的商业运力来填补。
因此,从“赛道”角度,目前,商业航天尤其是商业火箭发射是一个拥有高成长性、高潜力的投资赛道。此外,就是卫星服务。
从政策、成本、资本、市场、技术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商业航天都到达了爆发的前夕。现在是投资中国商业航天的好时机。
第一,“民参军”倒逼解决技术和成本差距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航天的整体技术水平、发射成功率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的数据称, 2019年,在102箭、492个航天器的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就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航天器86个的成绩,分属全球第一、第二的位置。
技术好,但与美国相比,我们的航天成本差距还是非常明显。
所以,放活民营商业航天的意义不止是给了民营企业和资本的入场券,更重要的是,发挥鲇鱼效应,促进降成本、做创新。
第二,民营运载火箭的成本目前已经大幅度降低。
全球主流的大运载火箭的发射价格,一直是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自2015年后,中国民营运载火箭的成本就已经大幅度降低。主要原因是火箭可回收技术的突破,产能大幅度提升,航天级器件的升级和结构设计的创新。
第三,大量资本助推。
作为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的行业,资本的加入无疑为行业的爆发起到了助推的效果。2018年,商业航天的第一轮热潮出现了。一方面,投融资额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民营商业航天机构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除了商业火箭发射,卫星制造、难度更大的火箭发动机研制等方面,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在其中布局。
从投资角度,民营火箭和商用卫星及其应用,是目前商业航天领域聚焦目光最多资金最密集的两大部分。其余航天材料、测控系统、零部件供应商都有其商业价值和崛起的机会。
第四,自动驾驶、航空互联等下游应用场景升级,这意味着市场需求快速增加,这给太空技术带来大量应用机遇。
基于以上这些条件可以判断,中国商业航天在天基互联网方面与美国的起跑时间相差无几。商业航天一定会爆发巨大价值。
我们欣喜地看到,多家投资机构已经深入助力商业航天领域成长。以钧山为例,其企业生态圈已经覆盖了多个商业航天领域的龙头企业:星际荣耀、深蓝航天、天仪研究院、航天驭星、起源太空、蓝卫通等,涵盖民营火箭、卫星研发与制造、星地通信、太空矿产资源开发等商业航天的主要领域。
人类的航天时代才刚拉开帷幕,在这个大航天的时代,中国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巨大跨越,下一站,就是冲击“领跑”了。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性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成绩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依据本文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信息发布方不承担任何法律、法规及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