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穿刺机器人行业短报告
原创 | 文BFT机器人

01定义及应用
医疗机器人重要分支,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穿刺机器人融合了医学、机械材料、大数据等学科,是医疗外科机器人的分支之一,专用于进行微创外科手术的医疗机器人,一般由机械臂、成像设备、空间定位系统及工作站四部分以及相应的软件组成。

穿刺机器人整合了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新兴穿刺导航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医院手术辅助和非手术诊疗服务。

02 工作原理
遵循三原则,把握三阶段
穿刺机器人运行的过程一般遵循“感知/推理/操作”三原则,即建模、规划和执行三个阶段。
建模阶段:主要为成像设备采集病变部位CT、MRI等医学图像,并使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以立体图像的方式呈现给医师,从而使医师更加准确地识别病灶靶点;
规划阶段:为空间定位系统将机器人、图像和病人三者联系起来,并确定相应的手术实施策略;
执行阶段:则是借助手术系统的空间变换及手术器械监控,实施已制定的手术策略。
03 市场环境
政策日趋完善,利好厂商产品研究和商业化
中国从产业政策、行业应用、医保落地等维度完善穿刺机器人支持政策:
精准医学、智慧医院建设加快释放医疗机器人应用需求;
创新型医疗器械审查加速医疗机器人通过审批、上市;
医疗机器人产品及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在公立医院推广应用,加速市场推广。
产业政策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
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
2021年《“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发展。
行业应用
2018年《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修订):提升创新医疗器械审查效率。多款国产医疗机器人通过特别审查申请进入“绿色通道”,审批时间至少缩短半年。
2021年《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医保落地
2021年4月,上海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范围: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子宫全切术和直肠癌根治术。
2021年8月,北京将部分医疗机器人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骨科机器人及其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纳入北京医保支付目录。移动式机器人辅助下肢步行训练纳入北京医保支付目录。
04 产业链
初步构建“产学研用金”生态体系

05 市场规模
场景广泛,市场渗透率逐年增加
穿刺机器人融合医学、机械、材料、大数据等学科,可以广泛应用于医院手术辅助和非手术诊疗服务。智能输液、中医针炙等穿刺机器人可在养老、体检和其他特定环境下的辅助医疗。
穿刺机器人在解决临床穿刺诊疗技术难题、破解医护资源稀缺的服务瓶颈方面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对于中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等重大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与发达国家标准相比,缺口超过干万人。



06 行业需求痛点
人口老龄少子化形势严峻,加剧护理人员短缺矛盾
中国迈入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需要更专业的医护服务:2020年全国60岁及以上约2.6亿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9亿人,占比13.5%。老人退行性疾病增加,需要更专业的医疗照护。
人口老龄化叠加少子化,加速削弱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中国近10年年均增长仅0.53%,总和生育率仅为1.3自2012年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加速下降,年均减少超过300万人,预计“十四五”期间年均减少超过700万人。
护理人员短缺矛盾依然严重:2021年全国护士总数501.8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56人,与发达国家标准相比,缺口超过千万人。

07 发展趋势
四大应用优势助力行业发展
智能穿刺机器人标志着中国创新型医疗器械技术的突破,尤其在医疗与机械、材料、数据等方面的融合应用。
解决临床穿刺诊疗技术难题、破解医护资源稀缺的服务拒颈方面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对于中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等重大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医疗技术使患者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治疗,有效避免因反复的静脉注射失败而造成的静脉炎、血栓和感染的风险。
提升穿刺输液医疗水平
适用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边防、远航舰船、科考站、航天空间站、战场等护士短缺,穿刺救治困难场景。
大幅缓解护士工作压力
护士工作量较大,每年有20%的护士在血管穿刺中受到针刺伤害。同时易因反复穿刺引起医患矛盾。
避免传染环境的交叉感染
在新冠疫情及重大传染病期间,极易因穿刺过程导致“医患交叉感染”。
规避患者遭遇医源性伤害
对于患者来说,反复的静脉注射失败会增加静脉炎、血栓和感染的可能性。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BFT机器人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BFT机器人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若您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