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_漫游者的夜歌

Wanderers Nachtslied [1]
漫游者的夜歌 外一首
D768, Nr.3 1823
作品第768号第三首,1823年作
Für den Ubersetzungsunterricht benutzt in 1981
曾用作北大德语专业翻译课学生的参考译文(1981)
严宝瑜译
译者说明
此诗译文曾在北大德语专业4年级翻译课上用作学生课外德译中的翻译练习。作为教师批改作业后做总结时,也要亮出自己的译文,以便在课上讲解时供学生参考比较。此次发表是因为我在新浪网偶然看见此诗有舒伯特谱曲的录音,幸喜能在博客下载为有兴趣的博友提供耳福。同时,我还发现在网上对此诗有众多的名家译文及评论,丰富并扩充了我对这首熟悉的名诗的认知,引发我同大家一起来对这首为我熟悉的名诗作进一步探讨的兴趣。
此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诗,1982年歌德逝世百周年在德国举行过一次民调,表明它是在歌德诗作中阅读和受人欣赏最多的一首诗,人数超过了他的代表作《浮士德》(见Conrady《歌德传》第一卷405页)。中外翻译它的人不计其数,以此诗谱成歌曲的据《歌德手册》(Goethe Handbuch)1996年统计有200余首(见该书第一卷第194页),谱曲数量上是手屈一指的。在我国翻译此诗的第一人是郭沫若,以后老一代的翻译名家及当代的翻译家接二连三地试笔此诗,对它并有许多分析评论的文章。人数和文章的篇数未有统计,但多数可以在网上找到。借此机会我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几篇,收集在一起在博客上转载,方便网友们的比较和欣赏。从这些名家的译例看出,不同语言的诗歌并非没有可译性的。问题是如何在译文中 — 不可能像梁宗岱先生所言百分之一百—也应该 尽可能地再现原诗的意境和韵味。这就需要译者如梁先生所主张的“完全与诗人像同一个人一样”用译文创作,此地我也还只能说尽可能地像诗人同一个人一样创作,即把自己摆进诗人原创时的思想情感中去,激发自己的灵感,然后设法有效地把与原作相应的意境和韵味用自己的语言突现出来。我认为在这个前提下,因译者们有不同的个性和经历,不可避免地有不同的创造,但我们欣赏时不应该把译文定于一尊,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我对那种与原诗原意和意境脱钩的译法是不敢苟同的,用不顾原文自由创作的办法来翻译,它可以是译者个人出色的诗作,但它已不能是原诗的译作了。最后还要补充一句,词意和意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语境和词义上的差别,因此我们重读前人的译作,要照顾到彼时彼地的语境、用词与今天的差别,不应该非历史地苛求过去的大师们和我们一模一样。
我不使用大多数译家“流浪者”的译法,而是从冯至和梁宗岱译为“漫游者”,因为流浪者在中文中一般是指那些生活没有着落,漂泊不定无家可归的人,但写这诗的歌德是一个有家可归的人,他生活不是没有着落,他那时是受魏玛公爵奥古斯特委托负责在图林根地区开发伊尔曼瑙附近铜矿银矿的官员,在伊尔玛瑙有官邸。他经常外出爬山勘察矿山。那天(1780年9月6日)他爬山登上了名为吉格尔峰(Gickelhahn)的峰顶,他在那里俯视群山,欣赏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的景色,那时他把魏玛的官场俗事忘得一干二净(参见在同一天给夏洛蒂 · 封 · 施旦因»Frau Charlotte von Stein«的信),他无视天色已晚,在山顶上找到了一间猎人歇脚的小木屋,准备在那里过夜。他在木屋内不加思索,写下了由24个德文字组成的8行诗,真实朴素地反映了他在夜间的山顶上的感受。诗中接连出现的带有元音的长音“呜”),使人联想到安静和催眠。这并非诗人有心而为的,而是当时他直觉感受的自然流露,诗的元音和缓慢的节奏产生了读者与对夜色强烈的共鸣效果。有人拿此诗与我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相比,以引起读者对此诗中国式的感受,我看这样的相比,并非一种生拉硬扯。
据歌德著名传记家康拉蒂(K. Otto Conrady)的记载,歌德于1831年为了逃避魏玛宫廷为他做82岁生日的盛事,带着两个孙子到伊尔玛瑙旧地重游(参见1831年9月4日致老友策尔特的信),一位叫马尔(Mahr)的管理人员带着他爬上20年前登过的峰顶,他找到了他曾过夜的小木屋,依稀认出内壁上用铅笔写下的那首诗的字迹时,据陪同人回忆,当他读到最后两行:“等着吧!不久/你也将去安息。”他潸然涙下。因为他预感到自己这一生来日不多了,诗句反映了他此时的心情。果然,次年3月22日,这位德国的大诗人坐在魏玛居所病榻旁的椅子上,闭目长逝了。
需要说明的是,《漫游者的夜歌》并非是此诗原来的标题,它是后人在他1776年2月12日寄给女友夏洛蒂 · 封 · 舒丹英夫人信中附的一首诗加上的标题。此诗原稿未曾有标题,歌德在此诗后写的附记中说明了此诗是他在攀登名叫埃特斯贝尔格(Ettersberg)的另一个高地(离魏玛不远),有感而发的。诗中表现他厌倦宫魏玛廷官方交际生活,渴望平静和安宁(见注2译文),1780年他的朋友首次发表在瑞士出版的基督教杂誌中,用的标题是《Um Friede》(对安宁的祈求)此标题引起了认为歌德此诗有基督教宗教情绪的误读(见Goethe Handbuch卷一,188-191页)。歌德在1789年冠此诗以《漫游者的夜歌》的标题,1815年歌德在自选集里以此标题的诗篇后,插进了他1780年写的第二首登山诗,这第二首也没有标题,它长期在友人中传抄,后终于在自选集里把它与第一首有明确标题《漫游者的夜歌》放在一起排在后面,但标的题目是“Ein gleiches”(直译“一首同样的诗”)。我按我国诗人在主诗以外加另一诗惯称为“外一首”为译题。自此以后,在所有原文版的歌德全集或文集中,都按此样式编排。普通人无视这一点,一般提到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往往指的是第二首,也是我贸然翻译成的“外一首”,那正式命名为《漫游者的夜歌》的第一首反倒渐渐被人遗忘了。
歌德《漫游者的夜歌》谱曲人众多,其中以舒伯特和李斯特的谱曲最为有名。我为博友挑选了舒伯特的谱曲供大家欣赏。聆听时我建议博友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安静下来,你会注意到钢琴部分没有重复歌唱中的一句曲调,钢琴伴奏在全曲中起的是烘托气氛的作用,钢琴奏出的音乐是建筑在低音部分(左手),它以主和弦以慢速重复敲打,声音很大,这反倒衬托出夜景的静穆气氛和诗人深沉的心境。歌曲的终句“Du ruhest auch”其中auch一字几乎是听不出来的最弱音(pianissimo),然后钢琴再次以低音和弦的沉重敲打作结束。
最后要说一句:听众如果抱着现今以市场经济万能的社会所流行的以金钱为至上,以弄钱为第一的浮躁心情,是很难有耐心去体会这两位伟大艺术家创造的这部杰作的高尚境界的。审美是有价值取向的。
诗歌译文(德中对照)
Wanderers Nachtslied [1]
漫游者的夜歌 外一首
D768, Nr.3 1823
作品第768号第三首,1823年作
Für den Ubersetzungsunterricht benutzt in 1981
曾用作北大德语专业翻译课学生的参考译文(1981)
严宝瑜译
Über allen Gipfeln
所有的峰顶
Ist Ruh,
一片寂静
In allen Wipfeln
所有的树梢
Spürest du
你感不到
Kaum einen Hauch;
一丝风意;
Die Vö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树林里小鸟不做声了,
Warte nur, balde
等着吧, 不久
Ruhest du auch.
你也要去安息了。
附:
Wandrers Nachtlied
漫游者的夜歌
D224, Nr.3, 1815
作品第224号第三首,1815年作
Der du von dem Himmel bist,
你本从天上降临到人间
Alles Leid und Schmerzen stillest,
去减轻人间灾难和痛苦,
Den, der doppelt elend ist,
快把处在双重痛苦的我
Doppelt mit Erquickung füllest,
敷上双重清凉的药膏吧!
Ach, ich bin des Treibens müde,
啊,对这种折腾我已感到厌倦,
Was soll all der Schmerz und Lust?
这一切苦恼和作乐有什么意义?
Süßer Friede,
甜蜜的平静,
Komm, ach komm in meine Brust!
来吧!啊,请快来到我的心间!
[1] 德文诗引自“«The Fischer-Dieskau Book Of Lieder», Limelight Editions, New York, 1984, p.392”。
附此诗的名家译文:
1.郭沫若译
《流浪者之夜歌》
一切的山之顶,
沉静,
一切的树梢,
全不见,
些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中无声。
少时顷,你快,
快也安静。
2.冯至译文
《漫游者的夜歌》
一切峰顶的上空
静寂,
一切树梢中
你几乎觉察不到
一些声气;
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且等候,你也快要
去休息。
3. 钱钟书译
《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4.梁宗岱译
《流浪者之夜歌》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儿在林间无声。
等着吧:俄顷
你也要安静。
5. 宗白华译
《流浪者之夜歌》
一切的山峰上,
是寂静,
一切的树梢中,
感不到
些微的风,
森林中众鸟无音,
等着吧,你不久,
也将得到安宁。
6.钱春绮译
《浪游者的夜歌》
群峰一片
沉寂,
树梢微风
敛迹。
林中栖鸟
默缄,
稍待你也
安息
7.杨武能译
《漫游者的夜歌》(之二)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梢
全不见
一丝儿风影
林中鸟儿们静默无声,
等着吧,你也快
得到安宁。
(杨武能《歌德文集》
第1卷,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9年,第133
页)
8.朱湘从英语译
《夜歌》
暮霭落峰巅
无声,
在树梢间
不闻
半丝轻风;
鸟雀皆已敛翼埋头;
不多时,你亦将神游
睡梦之中。
附:《流浪者的夜歌》简谱。[2]

[2] 选自《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钱仁康译词,注释,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87页。
五线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