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术学基础知识 | 骑马下海的人

2022-07-11 09:33 作者:深美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上期回顾

艺术学基础知识 | 沉钟


约翰·沁孤

约翰·沁孤,爱尔兰戏剧家、诗人。出生于都柏林附近的一基督教徒地主家庭,幼年丧父。曾学音乐、爱尔兰语言和古代文化,后去德国进修音乐。1894年开始写作。后接受叶芝劝告到爱尔兰阿兰群岛体验农村生活,日后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投入了叶芝为中心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创办了爱尔兰民族文学剧院(1902),后病逝都柏林。短短的创作岁月里,写出了《狭谷的阴影》、《补锅匠的婚礼》、《圣泉》、《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骑马下海的人》等优秀作品。辛氏认为生活是戏剧的唯一源泉,他把真实地反映爱尔兰农民的生活作为他戏剧创作的主要任务。青年时他曾立志'要集莎士比亚、贝多芬和达尔文于一身'。在短暂的一生中,他融诗情、乐感和科学精神于戏剧创作中,终于成为爱尔兰伟大的戏剧家之一。《骑马下海的人》这部作品展现了当时爱尔兰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激发了爱尔兰人民的爱国情怀,堪称是爱尔兰的一面坦诚的镜子。


骑马下海的人

内容梗概

老妇人毛里亚的儿子米海尔在九天前坠海,家人正等着海浪把他的尸体冲上岸来。牧师送来-包不明死者的遗物,要他们认认是不是米海尔的东西,女儿们怕母亲伤心,将它们藏了起来。家里最后一个男人巴特里准备出海赶马市,毛里亚不愿唯一剩下的儿子再去冒险,苦苦劝阻,但巴特里执意要走,毛里亚十分伤心。女儿提醒母亲在巴特里走时应该为他祝福而不是说些不吉利的话。趁着毛里亚出门追赶巴特里,姐妹俩根据那包遗物确认了死者就是米海尔。


毛里亚回来时痛哭不已,说她看到米海尔骑在马上跟在巴特里后面,那是极凶的预兆。为了安慰母亲,姐妹俩只得拿出米海尔的遗物说明米海尔已死,她看见的不过是幻觉。毛里亚为米海尔悲痛之际,她的不祥预感又应验了,巴特里坠马落海,人们送他的尸首回家来了。毛里亚最后一个儿子还是没能逃脱葬身大海的命运,她全家所有的男人,公公、丈夫、六个儿子,全部被大海吞噬了,巨大的不幸面前,毛里亚已经哭不动了,她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祈求上帝保佑死者和生者的灵魂。


剧作赏析

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作品。故事发生的地方是四面临海的孤岛,舞台布景是岛上普通居民的小厨房,渔网、油布、纺车等是生活的必需品;人物是普通的渔民;剧情是渔民的劳作生息:男人出海,女人料理家务。海上生活吉少凶多,人们随时面临死亡。整出戏就是渔民的日常生活,然而,这些平凡朴素的生活场景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象征意味。


首先来看整个戏剧情境。大海与孤岛。大海在剧中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通过出海人的命运我们能感受到它吞噬一切的强大力量。狂风咆哮,巨浪汹涌,海上风云诡谲凶险异常,时刻威胁着孤岛上的生命。剧中的大海是自然的象征孤岛是人类的象征,大海与孤岛的关系象征着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人类被自然围困,离不开自然,向自然求生存,同时又要与自然作斗争,抵抗自然的侵袭,争取生存的机会。然而人在驾驭一切的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无能,常常以自己的生命作了自然的祭品。毛里亚一家所有的男人都葬身海底就暗示了这种斗争的残酷和人注定失败的宿命。我们留意到,舞台上渔网纺车是与棺材板放在一起的,渔网纺车是生活器具,棺材板却为死人准备,是死亡的象征。从来死亡就是日常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不容回避,只不过在这里,它随时降临,显得更为寻常。生死并立,这是整个人类的境遇。这个象征贯穿全剧。


再来看人物。全剧所有人物(包括没出场的“名字”和没有名字的出场人物)大致分为男人和女人两个群体。像古希腊悲剧一样,男人承担起行动的责任,也承担起悲剧的命运。不难看出,剧中男人的整体形象很大程度是通过巴特里这个个体形象塑造的。巴特里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不但出海、赶马市是他分内的事,他还得操心卖猪、捞海草烧灰这些琐碎家务。巴特里清楚“家里的事情实在是难,从今天起要没有-一个男子在家里了”,毛里亚说“如果今天你和他们-样也都淹死在海里了,我们才真是着难呢",男人作为家庭支柱不可或缺。但全家的生计是最重要的,因此,出海即使危险,在男人却是责无旁贷。同样是从巴特里身上我们看到,面对似乎是注定的死亡,男人们下海的脚步没有丝毫犹疑和退缩,这无疑体现了男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种无畏更深地根源于男人天性中征服自然挑战生命的血性。

艺术学基础知识 | 骑马下海的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