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万花之城】投放火力:一战德国【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
1916年7月,德国知名军用水上飞机制造商:【弗雷德里希沙芬飞机制造厂】推出了他们的首款成功的陆基军用飞机:弗雷德里希沙芬G.II轰炸机,该型飞机凭借其不俗的性能在西线战场和马其顿战场表现抢眼,获得了空勤队机组人员的一致称赞。不过该机在量产了35架后,就在1917年宣告停产了。
原因只有一个:更强大的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诞生了。

事实上,弗雷德里希沙芬制造厂的当家人:【西奥多.科贝尔】在1916年7月就已经开始了G.III的设计工作,旨在创造一个航程更远、载弹量更大、飞行更稳定的新型中型轰炸机。
【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在尺寸上与前作完全不同:G.III是标准的双引擎大型轰炸机,其机长、翼展、最大起飞重量较前作都有明显提高。更大的体格让【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具备更好的飞行稳定性&更高的载弹量。
动力系统方面,G.III中型轰炸机改用2台更有力的【梅赛德斯D.IVa型260马力水冷式汽油机】,以满足飞行和载弹需要。此外,陆军空勤队飞行员曾抱怨【弗雷德里希沙芬G.II中型轰炸机】经常在着陆时出现机鼻前倾触底的危险倾向(也就是所谓的“拿大顶),因此【西奥多.科贝尔】在G.III的机鼻下方安装了一个辅助轮,解决了这个麻烦。



G.III使用2挺标准的LMG-14航空机枪作为自卫武器,它们被分别安装在机鼻座舱和驾驶员后方座舱,3个舱室各自独立,没有通道连接,这个设计就不如同期的【戈塔G.IV重型轰炸机】。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的3名机组人员分别是【前射机枪手/投弹手】、【驾驶员】、【后射机枪手】。

得益于庞大的机身和充沛的动力,G.III中型轰炸机的载弹量足足有1000千克之多!这比一战许多重型轰炸机都要出色!要知道,以空袭伦敦著称的【戈塔式重型轰炸机】也不过是500千克,而沙皇俄国最好的【伊利亚.穆罗梅茨G重型轰炸机】也只有800千克而已。当然,出于航程考虑,【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每次出动往往只携带600千克高爆炸弹,但这足以让敌人惶恐不安了。



1916年11月,【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在测试中证明自己是更强、更可靠、更有力的新型号,大表满意的陆军航空勤队立刻下发了24架的量产订单,并赋予G.1030/16—G.1053/16的系列编号。1917年3月18日,首架G.1030/16飞机成功首飞,但没有被送到【阿德勒肖夫试验场】进行测试,因为科贝尔坚持要完善几处细节设计,这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让希望该机尽可能早日量产的军方很是焦急。
1917年4月17日,G.1030/16号在【阿德勒肖夫】完美通过了3小时型式试验,被批准服役。1917年6月底,该机与另外8架首批量产型来到西线战场,加入了【第3战斗中队】和【第5战斗中队】。



虽然自卫能力和飞行升限不如【戈塔G.IV重型轰炸机】,但【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凭借其出色的载弹量、可靠性、飞行稳定性&操纵性,获得了一致欢迎,在机组人员心中的风评要高于【戈塔G.IV】。可惜【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加入德军的1917年6月,【戈塔G.IV】达成了空袭伦敦的轰动性战绩,这让G.III的名声不可避免的落于【戈塔G.IV】,实在是令人遗憾。
1917年9月开始,协约国对空防御水平不断提升,德军大型轰炸机的战损率开始直线上涨,于是针对英法军队的空袭全面转向夜间。而许多德军轰炸机都表现出对夜间环境的不适应性,比如【戈塔G.V重型轰炸机】在不携带炸弹的情况下就存在“头轻脚重”的毛病,哪怕是在夜晚降落都是很凶险的过程。根据统计,1917年11月—1918年1月损失的110架大型轰炸机中,有76%都是因为夜间起降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轰炸机的引擎可靠性、飞行稳定性、起降安全性就超过了载弹量、飞行速度、实用升限、航程等指标。而【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在这方面就相当的令人安心。
凭借坚固的起落架&稳定的引擎,【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不断在月色的掩护下从简陋的前线机场起飞,袭击敌军的堑壕、营地、补给站、指挥所等设施。每架该型飞机通常每晚出动2-3次。
1918年2月18日晚上19:45—2月19日凌晨2:15,隶属于【第6轰炸机联队】的G.302/17号飞机连续起飞3次,向位于【马泽维尔地区】的法军机场投掷了2462.5千克高爆炸弹,造成至少3个法军战斗机中队的装备和设施严重毁坏。
这些夜间袭击对英法军队造成的实际损失不大,但造成的心理伤害是不可低估的。于是一战结束后,协约国要求德国交出所有夜间轰炸机,德国人照办后他们又质疑到:“怎么可能只有这么一些?!”这就是第二帝国空勤队的牛逼之处,他们用无数不多的轰炸机打出了让协约国痛苦不堪的战绩。

真正让【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出名的不是针对前线敌军的夜间袭击,而是一项战略行动:空袭巴黎。1918年1月,德军统帅部策划使用大型轰炸机对巴黎实施恐怖的夜间空袭,逼迫法国政府在美国做好战争准备前单方面和谈。【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凭借航程较远、载弹量高等优势,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巴黎空中远征军】的主力。
1918年1月30日晚-1月31日凌晨,7架【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各自携带600千克高爆炸弹,对巴黎实施了恶意的无差别空袭。总计4200千克炸弹(共250枚)无情的砸向平民区,75名市民死于非命,另有190人不同程度受伤。

【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针对巴黎的空袭确实一度造成严重恐慌,但这些行动从未对重要的军事目标和工业目标造成严重破坏,而且针对平民的屠杀反而让法国人更加坚定的抵抗德国,可谓是“得不偿失”。
尽管如此,德军高层还是坚持出动轰炸机夜袭巴黎。到1918年9月结束时,【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和【戈塔式重型轰炸机】在针对巴黎的行动中共出动486架次,由于巴黎防空火力相当猛烈,只有十分之一架次成功突入巴黎,向这座【万花之城】投掷了702枚炸弹(总计14吨),造成265人死亡、604人受伤。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的性能,科贝尔带领团队在1917年12月为编号【G.245/17】的G.III换装了2台【迈巴赫Mb.IVa型245马力水冷式汽油机】,1918年1月的测试表明该机的飞行升限和爬升率要优于使用【梅赛德斯D.IVa型汽油机】的型号。但是在1918年,德军大型轰炸机执行的大多是夜间低空袭击任务,这项计划已经失去了实战意义,而且【迈巴赫Mb.IVa】这种高空引擎当时要优先供给于高空侦察机。所以这项【心脏移植计划】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一战结束后,大部分【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都被协约国俘获并销毁,不过波兰在1919年倒是获得了2架该机,并投入了1920年的【苏波战争】中,向苏俄红军投掷炸弹。苏俄红军在1919年-1922年也购买了3架【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短暂使用的一段时间。


作为一战产量最高的德国轰炸机(334架),【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造成的损失占据了第二帝国轰炸机部队的西线战场总战绩的大部分。在西线的战壕中,在巴黎的天空中,该型飞机屡屡在月光的掩护下出场 ,无情的播撒毁灭,令敌人惧怕而又憎恨。虽然名气不如空袭英国的“戈塔”,但【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依然凭借不俗的能力,成为了第二帝国轰炸机部队的中流砥柱。





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7年
总产量:334架
机组:3人
机长:12.8米
翼展:23.7米
机翼面积:94.86平方米
空机重:2596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930千克
动力装置:2台梅赛德斯D.IVa型260马力汽油机
最高时速:140公里/小时
最大/续航时间:5小时
实用升限:4510米
武器装备:2挺LMG-14航空机枪、1000千克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