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60、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60、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无产阶级却日益贫困化。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两极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的规律。
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包括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情况。
相对贫困化,是指在国民收入总额中,无产阶级的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资产阶级的收入所占的比重则越来越大。例如,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资料计算,采矿工业和加工工业工人的工资,在他们创造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1889年为40.8%,1919年为37.7%,1929年为32.3%,1939年为31.3%,1947年为27.8%。
绝对贫困化,是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恶化。它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的是: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失业人数增加,劳动强度提高以及劳动条件和居住状况恶化等等。
实际工资下降是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际工资下降,表明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和战争期间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更加悲惨。
失业、半失业人数的增加和失业时间的延长,是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工人在失业期间,由于断绝了收入来源,生活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资本家还必然借此来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使在业工人的处境也发生恶化。
无产阶级物质生活状况的恶化,在住房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据报道,在美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劳动人民住在拥挤不堪的城市贫民窟和劣等住房中。还有很多人,由于付不起房租,只好栖身于破车箱、桥洞等处。
应该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些年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一种极大的威胁,有很多劳动人民患上了各种可怕的“公害病”。这也表明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日益加深。
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仅竭力降低工人工资,而且还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过度劳动的结果,使工人中成批的人身体早衰,患各种慢性病和职业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同时工伤事故也迅速增多。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这一理论揭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与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鸿沟必然日益扩大和加深,他们之间的阶级矛盾不可避免地要日趋尖锐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是根本不能调和的。无产阶级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领导下,用革命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和失业,并彻底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