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
一、石油美元形成
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以固定汇率方式与美元挂钩,美元和黄金挂钩。在这一金汇兑体系中,美元只是黄金的兑换券,黄金限制了美元的权力扩张。
然而黄金开发速度远低于各国战后经济发展速度,流通货币不足。此时出现“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同时保证经济增长和美元币值稳定(相对黄金不贬值),随后在1960-1973年间,爆发了10次左右的美元危机,各国抛售贬值美元,挤兑升值黄金。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停止兑换黄金。随后英国率先放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其他国家先后效仿,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岌岌可危。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制裁引发全球经济海啸。经此一役,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阿拉伯国家中,沙特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且开采容易,在中东极具话语权。同时,沙特的财政收入重度依赖石油,美日欧又是石油的主要消费市场,且几次中东战争强化了沙特扩军意愿。基于此背景,美国与沙特达成合作,通过向沙特提供军事武器和货币,美元和石油绑定。在沙特的推广下,石油美元体系形成,至此,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得以确立。
二、美元特权
1.铸币税。新发货币成本低于面值产生的收益。
2.通胀税。美元超发会导致美元贬值。工业制造国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利润被压缩甚至破产;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严重缩水,财富蒸发。美国通过通胀完成收割。
3.理财税。美元持有国为了美元保值通常会选择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将这些低成本吸纳的美元用于投资赚取利差(据估算为7%)。美元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流向公司企业,资金充裕使企业更具有国际市场垄断优势;美元若流往政府,可以支撑军费支出,强大的军队反过来拱卫美元霸权,形成闭环。
4.风险转移。本国遭遇重大危机时可以以透支美元信用的方式,把危机扩散到全球,实现自我除颤复苏。
三、全球化分工影响
1,作为世界货币,美国需要向外“出口”美元,进口商品,这种贸易逆差实际是美国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2,在早期出口美元的需求下,美国大量低端产业向外转移。同时,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资源等极大程度地降本增效。通过各国禀赋差异制定全球化分工秩序。
3,低端产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功能,转移后引发美国本土的失业上升,为了国家稳定,政府需要加大对底层人民的福利支出;
4,美元超发收割他国财富,收购优质资产,为政府的巨额福利支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美元收割引发外国不满,他国会设法寻求美元的替代货币,威胁到美元地位;
6,美国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美元的地位,军事能力以科技水平为基础。与此同时,高端制造业可以最大效率吸纳就业,其他国家的产业链也无法避开美国环节实现生产循环,可以进一步巩固美国霸权。所以美国需要维持高端制造业的垄断地位;
7,美国打击其他国家产业升级,固化国际分工。最终形成美日欧掌握高端制造技术,亚拉非等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原材料出口国的分工格局。